我的名字叫可汗 影评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一)

影片由在印度妇孺皆知的万人迷影帝沙鲁克?罕担纲本片主演,2009年沙鲁克?罕去美国宣传电影时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机场遭遇扣留,被问话达两个小时,原因仅是他的伊斯兰教名字,最后由印度大使馆出面交涉才获放行,而本片的部分情节与现实惊人的相似成为一大看点。

片中主角患亚斯伯格症(可归为自闭症),有着超常的记忆力,这让人想起《雨人》中由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雷蒙,雷蒙患有自闭症,也有超常的记忆力,对数字极为敏感。还有一点相同,他们各有一个兄弟,而且关系并不和睦。不同的是,《罕》中的主线是爱情,《雨人》中的主线是兄弟二人的亲情。

罕为了爱情,要去见美国总统,说一句:他的名叫罕,他不是恐怖分子。片子一开始就是罕在“上访”路上的磨难,接着用闪回讲述他的童年、来到美国的经历和遭遇,一个半小时之后,继续讲述罕的上访之路。这千辛万苦、百般磨难的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秋菊打官司的坎坷路,以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品《换子疑云》中安吉丽娜?朱莉饰演的母亲为儿子奔走呼告,还有去年戴立忍作品《不能没有你》中武雄的上访之路。

到后头,罕没见到小布什,但见到了新上任的奥巴马。罕的执着劲和阿甘一样,成功觐见总统也像阿甘一样,不过要艰辛曲折得多。罕比阿甘幸运的是,拥有可贵的爱情和爱他的妻子,阿甘爱上的珍妮并不喜欢他,到后来珍妮经历许多,才又与阿甘相聚。

罕和曼迪娅的爱情是情节的主线和推动力,在这主线上加了许多东西:宗教信仰、恐怖主义、种族歧视、媒体正义等。从目前的效果看,编导的做法是成功的,大部分观众都买账:被感动了。事实上,在这样一个影片中,添加如此多的东西绝对是不堪重负。面面俱到,一切问题得到解决,只能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

片子的各个倾向都站在道德和法制的一边,并随意添加一些叙述。罕在途中遭遇黑人妈妈,后来又返回相救,以及举报清真寺中的恐怖分子,这些情节明显是编剧想一出是一出,为了突出效果、放大罕的信仰与仁爱,不管不顾塞进一通情节。在这几个地方,编剧并不高明。

我的名字叫可汗 影评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

当信仰问题和热点事件放在一起讨论,两个问题轻易解决,如此轻易,使问题的结局令人难以信服。即使被罕的行为所打动,也得承认影片对各种问题的过度粉饰。一部轻飘飘的商业电影,带着煽情炸弹,看起来像是基于大爱主题的良心作品,实则是刻意逢迎的商业元素在主导。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对各种问题都只能隔岸观火,也许我该只关心罕令人敬仰的信仰和对爱毫不犹豫的付出,可一切显然只是劣质的幻象,就像片中的阳光和音乐,光线过于明亮以致刺眼,音乐过于饱满以致噪杂。

《我的名字叫罕》片中所处理的议题,是极为严肃且沉重的社会政治课题,并尝试对种族宗教歧视和标签作出人道主义的回应。要以轻松的手法去呈现这沉重的课题不是问题,可惜的是,影片的导演并不是要凸显这些问题的关键,而是让童话式叙事和大团圆结局去淡化甚至是埋没问题的根本因由及关键的矛盾所在,沦为屈从于建制淫威的贡品。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遭袭击事件,让美国找到了维护其帝国主义扩张野心的借口,借助恐怖袭击事件去扑灭国内外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异议声音,而保守右派势力更将穆斯林社群妖魔化为可怕的假想敌,以煽动仇视移民的情绪,转移了人们的视线,将美国帝国主义穷兵黩武所衍生出来的恐怖主义,嫁祸给全世界穆斯林,从而对欧美国家的穆斯林社群带来极大的冲击。

911后,美国帝国主义发动了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制造社会集体恐慌心理,以为其全球范围的反恐“圣战”铺路。“新麦卡锡主义”在911后应运而生,目的旨在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反动“神圣联盟”,以“国土安全”和“反恐战争”的名义,去妖魔化任何反对统治资本霸权的异议声音。侵略阿富汗是第一步棋,然后以搜索(却从来没找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名攻占伊拉克,并锁定伊朗为“反恐战争”的下一个目标。

美国政府以安全的名义,限制了美国公民的基本自由,监控人民的通讯,而那些样貌看起来像阿拉伯人或者是公开批评美国政府政策的人士,被政府当成嫌犯进行监视一点都不出奇。美国政府甚至还主张要所有人充当警方的线人,指控任何“行踪可疑”的人士。《我的名字叫罕》的主角,最后为了当“好人”,当起美国政府的线人,举报所谓的“坏人”,完全暴露了影片的主题完全不是批判繁衍恐怖主义的美帝建制,而是附庸在资本统治阶级合理化侵略暴行和打压公民自由的说辞。

看完影片,除了收获到这些联想,不得不为影片本身和片中的主人公罕感慨一下,这真是一部百分之百的主旋律,万分和谐。片子是由印度宝莱坞制造,理应是印度主旋律,无可厚非;有趣的是,它又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简直是站在好莱坞的角度拍摄的一部电影。罕在“911事件”后,因为穆斯林的身份,遇到问题,而后问题解决。对于美国观众,影片的和谐度甚至甚于好莱坞电影,在各式的好莱坞片中出现的种族歧视问题都要比本片尖锐、更接近现实主义一些。最后,罕受到奥巴马的接待,他成功了,为了爱情,为了一个简单的正义申辩。高潮到了,感动吧,快感动,不感动显得多么冷血。在这里,《罕》几乎成了一部外交片。还有,山寨奥巴马的造型和讲话使人出戏,有些喜感,减弱了煽情效果。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二)

一直很佩服印度电影的一点,就是他们可以把任何一部电影拍成一种旅程,在观影的两个多小时内,观众将很可能经历歌舞片、爱情片、动作片、悬疑片、喜剧片、剧情片等等电影类型的阶段性轰炸,而无论类型如何繁乱,观众却总能被故事和细节所吸引,尽情地跟着角色走。《我的名字叫可汗》虽然是为了照顾国际市场而创作,从形式上似乎不那么“印度”,但是其依旧具备印度片的如上特征。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比通常的印度电影短很多),影片时而是轻松的爱情片,时而是有趣的喜剧片,时而是沉痛的励志片,时而是黑色的剧情片,时而是感人的传记片,可是投入进故事和细节后的观众,却并不在乎影片在类型上的飘忽不定,而是稳稳地坐在座位上,任凭影片带领自己渡过难忘的两个小时。

以前在批评国产小成本电影的时候,我经常会在影评里说其最大的缺点是类型不稳定。在一部电影中融合进三种以上了类型片元素,90%都会被我认为是很糟糕的。于是,看上去好像如果一部影片不把类型做稳定,就难以讨好我似得。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我的观点是,对于年轻导演,对于小成本电影而言,将一种电影类型研究透彻些,技法运用熟练些,一定会是好事。因为年轻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多类型融合的,硬件条件和自身的经验都是不足够的,所以我认为年轻导演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就应该把电影的类型和风格更集中一些,以此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提供一个基本可看的作品。等自己对各种类型元素掌握熟练,又有大投资做保障的时候,便可以尝试对多种类型和风格的交叉运用了。要知道,《我的名字叫可汗》的投资可是高达1200万美元的,而其导演卡伦-乔哈尔不仅出身于电影制片人家庭,还在1995年便以演员身份入行,已经是1998年便推出过导演处女作的编导演全才的老资历了。即便是在如此成熟的环境和条件下,《我的名字叫可汗》也仅仅是将多种类型片段化,而并非100%的类型融合和创新。不过,从本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创作模式最出彩时的模样,十分值得观赏学习。

如果做得不够圆滑,第一段曾提到的那么多种类型片元素放进《我的名字叫可汗》,也会让观众感到很乱套的。没有基调的电影,对观众依然是一种折磨,除非导演真的是天纵英才或灵光乍现。于是我们看到,影片在一定段落内,基调也是一定的。比如一开始,影片的故事整体需要交待一下主人公可汗的身份背景啊、性格特征啊、家庭情况啊、感情经历啊之类的,用其911前的幸福状况,为911后的怪异行动做铺垫和反差。如果对于一般的影片,肯定是以传记元素为主,那这段铺垫性质的剧情,只需要15到20分钟即可,只需要把情况交待清楚即可,没必要去展现各种生活的细节。影片的重点一定是可汗在911后的各种艰辛旅程。印度电影人却有着跟咱们完全不一样的思维,他们把911前的铺垫部分做了1个小时,如果独立来看,简直就是一个起承转合完备,各种细节都非常丰富的爱情片嘛。这个段落里,不仅清晰交待了各种信息,还积累了大量的情感。

这一段落完全结束后,以911事件为情节点,影片的故事、风格等等都呈现180度的急转。影片立刻从一个类型转入了另外一个类型。从后一个小时来看,故事完全就是经典传记片的成熟套路。可汗的个人魅力不断在影响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说,砍掉前面1个小时的爱情片,只看后面的传记片,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部中规中矩,各种元素都完备的影片。如果单独来看,前一个小时的爱情片,和后一个小时的传记片,都是元素完备的影片,不过整体素质也就是70分。可是人家奇妙地就在于能够把前面轻松浪漫的爱情片和后面黑暗深刻的传记片结合到一部电影中,把电影不做成猎奇的节目,而变成一种人生的历程观察。两者结合,情感过渡;前面积累,后面释放,整个影片的观赏感觉一下就给提升上来了。这就是为啥我左边的左边那位女观众在影片后半段就基本上没有停止过抽泣。在后半段我们看到,基本上也并没有什么煽情的段落,角色也总是眼里含着泪而已,从来没有哭得噼里啪啦的,可是观众就是很感动,就是跟着一起含着泪。这就是因为观众能够从后半段朴素的叙事中联系到前半部分的情感积累,于是自我煽动情感来配合了一下。印度电影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能出精品也能出又闷又长的裹脚布,还好本片就是最最精品的那一类。

印度人看电影和咱们的心态稍有不同。咱们看电影是当做高端娱乐消费的,就想着在1个来小时里受尽刺激;而印度人是去度时间的,有点儿类似旅游的意思。于是我们的电影往往是对某个事件的集中描述,而印度电影则是对某个角色的大段人生进行散漫的呈现。两种创作方式自然是各有利弊了。不能说《我的名字叫可汗》让我们稳稳地坐了两个小时,印度电影的创作方式就一定好。这片子在印度电影里,怎么也能够算得上是年度前三了,跟咱华语的那些圈钱作自然是天上地下了。不过我们得感谢一下引进时的剪辑人员,能够将本片的时长控制在了两个小时以内,否则不知道内地观众是否还依然能够适应它。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三)

爱与仁慈总是最有说服力的,正如信仰至高无上。不论地域,不论种族,爱的故事永远动人。

如果不说《辛普森一家》,不说美国脱口秀节目,仅仅盘点银幕上的美国总统形象,估计也得算好半天。(www.aIhUau.com)从剧情片、喜剧片到科幻片、灾难片,总统先生总得在危难时刻站出来为人们分忧解难,这也是人心所向。有时,要见美国总统的热切愿望还成就了瞩目的故事。去年印度拍了一部《美国总统来了》,今年又有《我的名字叫可汗》。

对于涉及族群和宗教的主题,后者导演卡伦·乔哈尔曾表示,“我所受的教育让我能够理解这个世界存在的种种误解。我试图以一种包含情感的、有效的和戏剧化的方式去阐述这个主题,希望形成一种可以在全球层面沟通的方式。”的确,全球票房和观众的感动都已经认可了他温情的处理方式。

和大多数印度爱情电影不同,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以美国9·11后遗症的社会现实为背景,直面美国电影试图回避的一个问题,即对穆斯林的歧视。不过,这样一个涉及族群和宗教的沉重现实题材因为爱的力量而不再遥远,震撼心灵,也催人泪下,足以让世界各地很多人深感共鸣。

他是里兹万·可汗,他用爱与仁慈完成了他妻子用仇恨无法做到的事。这个从小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穆斯林孩子,长大后随弟弟从印度移民到美国。在认识了单身母亲曼迪娅后,可汗不顾一切与印度教的曼迪娅结为夫妇。然而,9?11事件后,美国国内反对穆斯林教徒的情绪愈演愈烈,曼迪娅的爱子山姆在一场种族歧视引发的少年争斗中不幸身亡。

于是,可汗顶着自己的穆斯林姓氏和对爱的信仰,踏上艰难旅途,为的就是告诉总统,也告诉所有美国人,他不是恐怖分子。终于他用爱唤起了新的希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280103/230439.html

更多阅读

《你的名字叫什么》教学反思 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很可爱,但又令人啼笑皆非。在教《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时候,前面的两句“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歌词学生很快就学会唱,但到了第三句“我叫×××(× ×)我叫×××(× ×)”时,学生就有点云里雾里了:起先,我直接让学生念×× ×(××)的

男人啊,你的名字叫“安全感”! 你的名字叫什么英文

男人啊,你的名字叫“安全感”!其实男人比女人更缺乏安全感“女人啊,你的名字叫脆弱!”如果莎士比亚活到今天,他一定会续上一句:“男人啊,你的名字叫安全感!”“安全感会来,皆因坚信被爱。”Twins的这首《安全感》说明,感性多情的女人是多么缺

声明:《我的名字叫可汗 影评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为网友小骚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