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戴《灞上秋居》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马戴《灞上秋居》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灞上①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译文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马戴《灞上秋居》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②致身:献身于国君。

(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本诗作简要赏析。(4分)

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写秋风秋雨初定,雁群频飞,渲染秋意,寄寓乡思;颔联借他乡叶落,寒夜孤灯,烘托诗人的孤单凄楚;颈联写小园空寂,寒夜滴露,与僧为邻,更突出孤单寂寞的心境;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落和忧愤。

提示: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赋分来看,从题干“对本诗”的要求,均可以判断应当逐联分析。【马戴《灞上秋居》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既然诗人是寓居灞上,那么,将“寄卧郊扉久”中的“卧”改为“居”,是否更恰切?为什么?(4分)

①“卧”比“居”更准确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寂寞孤单的常态,②也更准确地表明诗人未得起身、未获任用的人生际遇。总之,“卧”比“居”更充分地表现诗人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意和忧愤。

解题思路:

高考炼字题着眼于形象描写的生动性、思想感情的含蓄性、议论说理的深刻性、语言搭配的精美性四个方面,本题是个动词,应着眼于描写的生动性,再由果索因,体会感情的深刻性。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可以合并到第二步)“卧”在此处有“僵卧孤村,百无聊赖”之意。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准确生动地体现了诗人百无聊赖、寂寞孤单的状态。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马戴《灞上秋居》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本题“居”无特殊手法)

第四步: 作用1、或描绘了某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 2、 或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诗人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失意和忧愤。

马戴《灞上秋居》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330103/243463.html

更多阅读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报任安书节选翻译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

转载 《心田上的百合花》阅读及答案 心田上的百合花答案

原文地址:《心田上的百合花》阅读及答案作者:宁馨儿庄园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晓得啥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

《童区寄传》原文及译文 楚辞 原文及译文

《童区寄传》原文及译文按语:据学生反馈,今年语文中考古文阅读为《童区寄传》选段,现把原文及译文发到这里,供大家参考。[原文]: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

灞上秋居阅读答案 灞上秋居

灞上秋居 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解1、郊扉:犹郊居。2、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译文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面对他乡树木落叶

灞上秋居阅读答案 《灞上秋居》阅读指导及答案

《灞上秋居》阅读指导及答案灞上①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译 文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

声明:《马戴《灞上秋居》原文及译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为网友征战野心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