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D(A.因为,连词/用,介词;B.和、跟,介词/和,连词;C.表停顿,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D.却,转折连词。)
10.(8分)(1)(4分)(孙承宗)最初是秀才,在边境省份讲授经文,他喜欢向一些低级武官和老兵们探求询问军事险要地形和关塞,因为这精通边防事务。(“边境”“用”“晓畅”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4分)兵部和工部一起商量说:“军饷给足了,他就要胡乱作为,不如答应他但不给他,文件传递往来拖延这事。”(“相与”“渠”“稽缓”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1.(5分)①熟悉边关地形事务;②通晓军事,富有谋;③文武双全,其他将帅能力不济;④战场失利,战事吃紧;⑤忠于朝廷,陈述积弊。(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附:文言参考译文
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相貌奇特,身材高大,跟人说话,声音震动墙壁。孙承宗最初是秀才,在边境省份讲授经文,他喜欢向一些低级武官和老兵们探求询问军事险要地形和关塞,因为这精通边防事务。
熹宗皇帝即位,以左庶子的身份充当日讲官。皇帝每次听孙承宗讲课,都说:“很受到启发。”所以对他特别器重关注,情真意切。【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人。貌奇伟,阅读答案】。这时沈阳、辽阳相继失守,整个朝廷争论得不可开交。御史方震孺请求罢免兵部尚书崔景荣,用孙承宗代替他。皇帝不想让孙承宗离开讲席,两次上疏都不同意。
不久,大清兵进逼广宁,王化贞弃城逃跑,熊廷弼与他一起进入关内。皇帝对东边的战局也很着急,于是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朝办事。孙承宗上疏说:“近年来部队经常不操练,军饷经常不能核实。用武将使用部队,却用文官去招募训练;用武将临阵指挥作战,却用文官指挥调遣,这是最大的弊病。现在国家应当加重武将的权力,不要让文官凭借着浅陋的见识沾沾自喜地在他们之上欺凌他们,而后想办法慢慢收复失地。”皇帝赞扬并采纳了。
孙承宗自告奋勇地请求去统帅部队,皇上下诏通知各边防,孙承宗可以相机行事,不受朝中节制。等到魏宗贤把持朝政,他派遣他的党羽前去赐给孙承宗蟒袍、白银以示犒劳,实际上是在监视孙承宗的军务。孙承宗立刻上疏说:“派遣宦官查看军情,自古以来就是很忌讳的事。”皇帝用温和恳切的诏谕回复了他。
这时宁远城工程竣工,关外一切防守工作都已齐备。孙承宗图谋大的军事行动,上奏说:“尽快给予我二十四万两军饷,就可以立即取得军事胜利。”皇帝命令有关部门满足他的要求。兵部和工部一起商量说:“军饷给足了,他就要胡作非为,不如答应他但不给他,文件传递往来拖延这事。”孙承宗第二次上疏催促,把实情全部报告给皇帝。皇帝为此整顿各部官员,但部队最终还是没有出发。
这个时候,魏忠贤更加擅权,因为孙承宗功劳高,想拉拢他,孙承宗不跟他说一句话,魏忠贤因此非常痛恨他。而且魏忠贤的党徒接连上疏诋毁孙承宗,孙承宗于是闭门谢客,请求辞职。
庄烈帝即位,王在晋进入朝廷担任兵部尚书,对孙承宗痛恨不已,唆使尚书省一齐诋毁孙承宗,来阻止他出来做官。崇祯二年十月,大清兵进入大安口,攻取遵化,将迫近北京城。朝臣争相请求召回孙承宗。下诏以原官职兼兵部尚书防守通州,仍旧进入朝廷朝见皇帝。
当初,右屯、大凌河二城池,孙承宗已派兵驻守。后来高第来代替他,全部撤走了。大清兵大部队到来,将城重重包围。孙承宗听到后,派遣吴襄、宋伟前往救援。宋伟与吴襄的关系又不和睦,于是在长山被打得大败。到了十月,城中粮食吃完了而援军又毫无希望,守将祖大寿力量用尽出城投降,城池又一次被平毁。孙承宗又接连上疏称病辞职。孙承宗在家居住七年,朝廷内外多次请求征召任用他,没有回复。
崇祯十一年,大清兵深入内地。在十一月九日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家族人抵抗。大清兵将要离开,围绕着城墙大声叫喊了三次,守城的人也回答了三次。说:“这是守城的人在嘲笑,按照法令应当攻破它。”又一次包围了高阳城。第二天攻陷,孙承宗被捉。望着朝廷叩头后,上吊自杀,终年七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