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关于处理人际关系重要性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
在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观念:文科院校的女生比男生多,而理工科院校的男生比女生多,也确实,不管从哪个方面看,我们都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我国的大中专院校基本都存在着男女生比例不平衡、结构失调的问题。
我们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就是要通过了解大学生们对于男女比例不均衡问题的看法与观点,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处理方式、表现态度等,来调查并认识现代大学生对如何正确并有效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与方法,进一步明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客观性与重要性。
我们大都知道: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结构失调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现了许多。比如说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健康的恋爱心理;在异性较多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不能较好的认知自我,不能摆好自身的位置而产生的压力;以及在同性较多的情况下,不能处理在不能取得其他同性以及为数不多的异性的注意时而存在的自卑感……
所以,这里,关于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在其身边出现的男女比例不平衡问题,如何博得他人的认可喜欢,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等等就变得尤其的重要,这也就要求大学生应该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在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中寻找优秀的自我,更好地完成学业、完成我们社会心理学上所讲的“社会化”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对人际交往的渴求反映出希望被人接爱、理解的愿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际关系期待,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交往模式。
青年期的大学生希望被人接受、理解的心情尤为迫切。德国学者斯普兰格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有那种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 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处在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
“在我们文科班,女生人数往往是男生人数的两倍,她们大多数十分灵秀,在温柔文静之余又有一些活泼,一向备受青睐,何况,女生还容易在学习成绩、文娱活动等方面独领风骚,相比之下男生自然黯然失色。所以当理科男生羡慕我们被"花团锦簇"包围时,我们只有做“敢怒不敢言”、“有苦说不出”的万般无奈状。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的关系并不怎么融洽,再加上男同胞一向被女生压得抬不起头来,唉,忍辱负重的心情,我们自然觉得不满。”
“我们班的那几位大哥,的确,他们几个一米八几的个,又剪了头比较流行的发型,往校园里一站,算得上一道风景,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几个家伙被捧的,就差没天上地下了,……,在班上我们女生一般都不会主动和他们讲话,或许你不相信,我到现在还没和我们班的所有的男生都说过话呢,虽然就那么几个男生,呵呵。”
这是在我们作调查时摘录的一位文科类的男生和一位文科类女生的话。男生的言语看起来似乎在像我们诉苦,而女生则似乎只是平淡地在回答我们的问题,又似乎带有一点的“怨”。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男女生比例失调的班上,一般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人际交往问题,而一般的同学都不会把处理好人际关系看得很重,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过好了就没什么问题了。不知他们有没有考虑过,所谓的“自己过好”也包括自己要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网,要懂得与他人交流,懂得让他人了解你、信任你、喜欢你。
当然,我们可以猜想,这些男生和女生们或许也会有“为什么我受不到别人的欢迎”、“我如何与其他同学更好地沟通”、“怎样让大家更好得了解我”、“怎样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突现自己”、“我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我的待人处事态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不管他们对于人际关系重要性的态度怎样,对于处理人际关系所运用的方法怎样,他们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要多吸收经验、教训,要多学习方法,要多勇敢地与他人交流,要懂得循序渐进,不断进步。
有一本书叫做《你是最受欢迎的人》,它就从心理学的某些观点出发,讲述了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把握好人际交往,让自己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大学生在校园中更完美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大学生都应该时刻注意讲什么话才能更吸引人,不能故意拿自己或别人开玩笑,对陌生人要不吝啬赞美等;应该懂得怎样拒绝人最不会得罪人、怎样说话最能避免难堪、怎样说话最能取得别人的谅解、怎样说话最有利于沟通并且正确区别对待别人对你的嘲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要尽量为他人帮忙;遇事不能过于冲动,要合理解决,尽量防止与他人产生冲突;能懂得正确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充分重视“关系网”的维护;当然,也应该善于成人之美、注意保持谦逊,摈弃嫉妒心理等等。
“是不是文科类院校的男生都是宝,理科类院校的女生都是花?”、 “为什么文科的女生倾向与理科的男生,而理科的男生倾向于喜欢文科的女生?”这些又是调查中一些同学发表的感慨。
“理科的男生,稳重,踏实,有一颗包容的心;理工科男生一定很聪明;理工科的男生,会有很强的方向感;理工科的男生对感情专一,不会轻易移情别恋;理工科男生的动手能力很棒……”这是一个女生要找理科男生做男朋友的理由。
从这里,我们就会了解到男女比例失调带来的不健康恋爱心理已经或多或少、可轻可重的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
我们不能拘泥于这样的观点,的确,文理结合可以互补,但这并不代表文文或理理结合就一定不可以,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的知识体系同样可以吸引对方,我们不能将这种观点极端化,不然很容易产生极端化的表现,从而出现不可想象的问题,甚至出现另他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知道: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当代的大学生,就应该处理好自己的情感问题,并且应该认真对待而不是图个一时的消遣、满足解除自己一时的孤单情绪等,只有把态度端正了,把思想放成熟了,把观念也摆正了,才能更好的处理好自身的情感问题,更好的完成心理成熟、成长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上讲“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必须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化过程,期间要受到家庭情况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社会地位的影响、学校的影响、师友伙伴的影响、所接触文化范围或文化方向的影响等等,而学校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学校是人接受社会化的基础阶段,如果能在学校培养好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处世方式等,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就可以起到更好的铺垫作用,为之后的社会化服务”,所以,我们必须在学校就认真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一重要的“点”,在现在的学校都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的典例下,更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他人的正确的实践经验,依靠自身的不断加油、努力,将学习与生活的“面”、生存的“面”铺平!
大学生关于处理人际关系重要性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
一、 关于高中生人际关系处理的社会实践调查
1、报告调查的原因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最令人头疼的便是对高中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近年来中学生因与同学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导致本不该发生的悲剧频频出现。如:某中学一学生与同班同学经常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两人关系紧张,矛盾重重,终于有一天,其中一位学生带刀将另一学生活活戳死;再有,某中学一高高中生临近高考,面对高考及父母的压力,精神崩溃,为寻求解脱的办法,其结果是将他亲生母亲杀死在家中。另外,从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百忧解”热线传来消息,青少年因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成为近期咨询的热点。咨询员反映,近一段时间,试婚、第三者插足、婚外恋的话题少了,关于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电话逐渐增多,几乎每天都有。咨询者包括高中生、大学生和参加工作一两年的年轻人,年龄约为17岁至25岁。交谈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对社会、对所处环境充满敌意,抱怨人与人之间太虚伪、互相欺骗,很难与同学同事沟通,对生活感到厌倦、绝望等等。而悲剧的发生就在于他们不能正确处理同学间的人际交往,与父母间的情感沟通。
2、调查的结果
心理的闭锁性少年期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再加上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其发现“逢人不可再全抛一片心”,加上自尊心、文饰、内隐的需要及各种顾虑,使其嘴上相继都加上了一把“锁”。有许多问题被作为个人的内心秘密隐藏起来,给自己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特别在非同龄的人群中,尤其是对父母、老师等成人保持心理闭锁。但另一方面(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这时期他们客观上又存在有强烈的归属的心理需求及与人交往的愿望,希望广交知心朋友。但相互的闭锁,尤其是异性间相互的闭锁,更加使其产生特殊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心中的苦闷很想找人倾诉、讨教,于是常处于左右两难的矛盾之中。闭锁性既是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是适应力提高的表现,但也加大了对他们了解及把握的难度。使其不敢与人倾心相交而感孤独,于是大都述说于锁于抽屉的日记之中,致使有些老师变得困惑不解,倍感学生变了,不信任自己了。
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对高中生人际关系优化策略的指导几乎很少涉及。高中生在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人发生人际交往,但是,在当前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与知识技能及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对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指导则往往被忽视,而弃之一旁。这样,不能进行正常交往的学生则往往就会处于被孤立与嫌弃的地位,轻者,导致产生自卑心理,情绪低落,重者,产生严重畸变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指导涉及很少。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加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中父母一方面对子女溺爱,过于放纵,另一方面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导致学生各种不正常心理行为增多。他们任性、倔强、刁蛮、目中无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同学间、师生间、亲了间关系紧张。
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一贯的教育理念、教育机制在新时期的新需要下需要怎样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集顺应人性的发展。
二、调查方案设计
1、内容设计:
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包括那些内容;现今高中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现状如何;高中生人际沟通心理发展的规律性是怎样的;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形式有哪些,使用的情况怎样,各有什么特点、作用和效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又该采取怎样的方式。
2、过程设计:
阶段
时间安排
任 务
第一阶段
1月4日-
1月20日
1、 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等著作,为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通过问卷调查,找学生访谈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交往能力与交往状况进行自测等形式,了解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
3、 随机选取实验班,讨论研究方法、形式、研究进度
第二阶段
1月20日-
2月10日
实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交叉进行研究
1、 面对学生实施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和行为训练,形式有: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班队活动、讲座、家长会、宣传、心理信箱等;
2、 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特别是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矫正训练,即个案研究;
3、 组织研究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向兄弟学校学习、借鉴、交流研究经验;
4、 每学期上交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
2月10日-
2月24日
1、对实验学生进行人际沟通状况测试,与第一阶段进行对比;
2、对上阶段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和提炼,结合每时期的结果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结论,逐步完成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培养的调查报告
4、调查方法设计:
(1)访谈法:通过对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线教师、学生等访谈,更清楚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为全面考虑研究范围和方法提供有力建议;
(2)文献法:通过查阅和分析已有的有关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技巧的研究,了解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为研究的借鉴;
(3)问卷调查法:用已有的量表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对学生进行施测,同时也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作为实验结果的一个证明;
(4)课堂情景实验法:通过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班会课,心理健康活动课,有针对性地组织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能力;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任教师的观察和调查的结果,选取个别学生运用心理学的辅导知识进行辅导,并做好相应的跟踪记录。
三、调查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有利于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为学生、家长、教师共同提供良好的沟通机会与桥梁,让教师掌握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让学生与人的沟通达到情感上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与技巧。
2、理论价值:
使教师对心理学知识中有关人际沟通技巧有更深刻的教学实践和感悟,从现实教学探讨培养人际沟通技巧的最优化手段,为高中生人际沟通技巧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
四、总结
正确处理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应当正确引导和促进高中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帮助高中生健康地成长,指导学生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使各个学生在班集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充满自信,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使他们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或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人际沟通基础。
大学生关于处理人际关系重要性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3)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现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二十一世纪是充满挑战的世纪,是以人的素质为根本的激烈竞争的世纪,随着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广泛、深入而复杂,因而人的交往素质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多年来,传统教育教给小学生的一直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类的教育理念。让小学生像成人一样,也去或者也会搞人际关系,听起来还真不像那么一回事。也许正是我们传统教育中对孩子人际关系这一课的缺失,使得在日益开放性发展的社会中,孩子校园安全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媒体报道,内地某小学一学生,由于同桌长期用言语讽刺挖苦其相貌丑陋,有缺陷,该小学生愤而写下遗书服毒自杀。事后调查,自杀的小学生性格孤僻懦弱,根本不善于与人交流,不知道把心中的苦闷告诉老师或者父母,或者直接与那个同学沟通,她采取了自己郁闷消化的方式,最终心理崩溃走向极端;至于那个同桌,也不善于人际关系,不懂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及至同学自杀,他才明白因自己的无知给别人和自己造下了终生的悔恨――同学是再也回不来了。
教育部1999年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方面,文件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克服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学校是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主导机构,学生成长需要学习的人际认知和人际技能,应该由谁来教给学生呢?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莱兹曼说:“整个青少年期是完成心理和心理成熟的阶段,是形成个性的阶段。”少年儿童具有可塑性,因此,在学校开展学生交往辅导的实践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人际交往对儿童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通过人际互动,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建立适当的自我概念。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儿童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的基础阶段。学校是小学生一生中可塑性最强时期的主要生活环境。小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学。在学校内的交往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同伴交往;二是与教师的交往。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少年儿童的社会经验和他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概念与情感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良好的校内人际交往环境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都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
在当今社会,小学生一方面出于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之中,享受着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处在某种不利于社会化的环境之中:1、我国国情决定现在小学生中95%以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宠爱有佳,很容易导致自私、嫉妒、自我中心、不合作、唯我独尊。2、核心家庭的增多,更容易养成自我中心、孤僻等性格。3、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相对单纯和狭窄,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孩子们更多的是面对电视机、电话、电脑网络等,而缺少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加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限制,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相对就比较差。4、受市场经济中不良的思潮影响,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也随着年龄增长而愈加明显。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凡事讲回报,不讲奉献。其二就是关系、人情、面子等因素在学生人际交往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人际交往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师生、生生之间纯洁的人际关系。以上种种现状致使许多小学生在校内的人际交往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些小学生不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致使学习效率下降;有的小学生内心冷漠,对集体他人漠不关心,无动于衷;有的小学生气量狭窄,处世为人“我”字当头,容不得别人比他强;有的小学生情绪波动大,容易发怒,甚至还会产生偏激行为。这常常会引起他们的离群、冷漠、自卑、抑郁甚至敌对和反社会化倾向,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关键期对学生实施人际交往辅导。所谓人际交往辅导就是运用有关心理辅导理论、技术和手段、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和活动,以此改进学生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推动学生人格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三)本校实际情况使对小学生进行校内人际交往辅导成为必然
就我校课题研究的前期情况看,为了解小学生与同伴交往、与教师交往的情况,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进行同伴交往、师生交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内人际关系。我们根据学校实际,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作了有关心理调查,主要包括小学生交往意识、交往能力、交往行为方式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①在与同学的交往意识上,大多数学生内心都希望与同学交朋友的交往意识,但有部分学生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存在着冷漠、自我中心、嫉妒、自卑等心理。在与老师的交往意识上,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随着年级的逐增,年级的增高,小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意识逐渐下降。一、二年级的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敬重和信赖,并在感情和行为上极大程度地依<?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赖老师。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从完全崇拜到有自己的独立评价。五、六年级教师的威望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已开始逐渐下降,学生对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甚至有时会产生抵触情绪,跟教师疏远。②在交往能力(交往技巧)方面,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长,学生与同学、老师的交往能力逐渐增强,但有一部分学生却不懂得与人分享、不善于合作、不懂得与人沟通,缺乏交往技巧。③在交往行为方式上,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长,学生与同学交往的自主性自然有所增强,但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冲突增加了,在人际交往上攻击性行为逐渐增多。学生尊重老师,但很少有学生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他们倾诉的主要对象是同学。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学生有了烦恼却不知向谁诉说,压抑自己或找人发泄。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学校有些学生因缺乏积极的交往态度、交往技巧和交往方式而造成不良的校内人际关系,出现校内人际交往问题。这里的“小学生校园人际交往问题”主要是指小学生校园内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恋及难以协调与他人关系等心理和行为表现。这种不良心理往往会导致他们丧失自信,难以沟通,极强的自我意识和抵触他人。
这样,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会给学生将来人格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直接影响到我们学校现代化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提出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实践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众多人物在事业上的成败因素,取得成功的的九大要求之一便是“与人真诚合作”,而导致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则是“不善于与他人合作”;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教育专家就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7个“具有”,其中之一便是“具有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精神”,可见学会交往、善于与他人合作在现代社会中是那么重要。
国内对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研究比较多,而对小学的人际交往则比较零散。对搞好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必要性和作用认识较深刻,实践上只局限于礼仪常规教育,而对于6岁至9岁和9岁至12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儿童,怎样指导他们改善人际关系以及如何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交往意识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很好研究。由此可见,本课题的选题实用、适时,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从调查我校学生校内交友意识、交往态度、交友能力、交往方式入手,全面分析了我校小学生校内人际关系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一些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而探究小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的内容、技巧、途径、策略等,对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使他们“殊途同归”。总之,我们力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如下目标:
1、总目标:
(1)学生目标:
加强学生校内人际交往辅导,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人际交往的辅导,引导小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确的认识。同时加强学生交往的实际锻炼,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通过训练学习人际交往的良好态度、行为、技能和技巧、艺术,促进学生的社会进程,最终推动学生人格的成长与成熟,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关于处理人际关系重要性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教师目标:
通过实验促使我校班主任对人际交往辅导有更准确的认识,提高课题组成员和全校班主任的教科研能力和教育素养。
(3)学校目标: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构建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校内人际交往的辅导模式。
2、特定目标:
就特定年龄阶段、特定类型群体的学生,在心理辅导的不同阶段所制定的具体目标。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在班队活动中善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烦恼。了解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分享意识和合作竞争意识。体会父母、老师的爱,学会尊重老师、父母,关心老师、父母。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学会关心、尊重、理解、赞美他人,全面提升交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