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一:莲叶青青教学反思
就目前四年级学生的写作现状来看,有的学生是苦于没有写作之“米”,而更多的是愁于无写作之路可寻。过河要有桥船,写作文也如此。学生叫苦连天是因为找不到写作文的桥船。有写作文的“米”,学生自然乐于写作,而掌握了写作的方法,学生固然能写好作文。在教学《莲叶青青》一课时,我们以“寻找桥船”为目标,围绕“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这一研讨主题展开教学,进行探究,主要采取以下策略进行教学。
一、读中探写,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写作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品质,探寻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
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是通过祖母种植荷花、剪送荷叶过程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小细节表现出来的。教学中,我以这些细节描写为突破口,采用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祖母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反复朗读感悟,在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抓住什么来写及这样写的好处,从而使学生明白写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写,怎样写,让阅读为写作搭桥做船。
2、前后对照,理解感悟中学习对比写法的妙处。
本文突出的特点是作者采用对比的写法:祖母种荷花和剪荷叶的前后对比,家人思想与祖母思想的对比,荷花长势与孩子病情的对比,对比中使祖母的形象更伟大,品质更突出。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前后文、上下句对照着理解感悟,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祖母的善良和与众不同,进一步体会到对比手法的妙处所在。
3、总结中提炼写法
学生学完课文,我又让学生说说学了这课在写作方面的收获,并结合课文具体语句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本课的写法,为写作架起桥找好船。
二、练中学写,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课后安排了小练笔,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看过的、感受过的、听过的关于爱的故事写一篇作文,让学生通过练笔,在实践中掌握写作的方法。
不足之处:
本节课,我由于只顾教学的进程,过多地倾向于部分学生,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做得不够。今后努力克服这一点。
由于本节课上课时间有限,本人组织教学能力有限,教学最后总结归纳环节没有进行上,很抱歉没有展现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
反思二:
一、教学过程还存在着环节的遗漏。在讲“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这句话的时候 ,本应“不开花也罢了”这几字也该重点讲解,让学生理解祖母爱莲叶,盼开花,没了莲叶,自然开不了荷花。在祖母看来,孩子的病治好了,比看开荷花还重要。不开花就算了,不开花胜过了开花的价值。让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还有就是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开山之作,对于中高年级来说了解写作方法也是不可忽略的,可把睹物思人这样的写作方法给遗忘了。【莲叶青青教学反思5篇】。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准备得还不是太充分,二是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做不到气定神闲,自然达不到我理想的状态。
二、教学中太过粗糙,不够精细。在分析理解“看了一会儿,她醒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这句话的时候,我班学生袁慧渊理解为祖母是因为太爱莲叶而舍不得把莲叶送给小孩儿,才会看 了一会儿,速度不是太快,而且用的是“走”,而不是“跑”。本来多好的一个环节,我愣是没抓住这个大好机会来鼓励他们学贵有疑,学生的这种勇气是多么值得赞赏,可我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带过。这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地方,还有很有诸如此类的错误。从中我也知道我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再精,再深些。
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一定多看看有关这方面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反思三: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作者回忆祖母十分喜爱荷叶,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花,荷叶长大了,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赞美了祖母那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耐人寻味,因而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文本上,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母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但当有人需要荷叶治病时,祖母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荷叶,感受祖母的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本篇课文篇幅有点长,所以采取了分段形式的讲解,便于学生能够掌握重点,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发现有同学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字词也存在着理解上的歧异,这说明在上课前的预习工作没有做好,并且不懂得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感知字意、词意。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不仅要通读课文,还应体会其蕴涵的意思,以便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总结课文时,学生能积极谈自己的感受,都能深刻体会到:我们要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个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反思四:
有效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永恒话题,以“有效”来反思这次三校同课同课异构,无疑它是有许多是人受益匪浅的地方。三位教师虽然教学的构思不同,但是都能够抓住 文章情感这条主线,抓住莲叶和奶奶之间的关系,展开教学并培养了学生能力,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异曲同工之效。从这三堂课可以很好的诠释教无定法。 将朗读语言积累落到实处,引领学生品读、咀嚼、领悟文本语言的魅力,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通过推波助澜的朗读,课文内容的补白,引领学生走进祖母的内心世 界;最后跳出文本,回归心灵,让学生书写爱的真谛。
1、朗读引导有效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 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三位老师都抓住文中的经典词句,
采用个别 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效果很是不错,整体朗读得到逐层提高,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如 王老师教学文中“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在学生抓住“一 脸欣喜”、“不以为然”、“新生的孙子”关键词谈感受后,教师紧紧抓住“新生的孙子”让学生谈谈奶奶平时对自己的爱,以此激发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共鸣,使学 生把自己的感受带进文本中,同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莲叶青青教学反思5篇】。
2、情感体验有深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 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提出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和老师对 话的“底气”。北京的陈老师教学中,因为重视了深层地引申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使学生“底气”很足,感悟有深度。具体如:分析理解重点句“看了一会儿,她醒 过神来,赶快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赶快、最大”体会出了祖母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再朗读中教师 反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将以前祖母对荷叶的态度与此时她的举动进行对比,在对比读中理解祖母高尚的品质。再如:当学生认同、赞赏祖母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时,适时让学生完成了写话的训练,再次深化学生的感情,让思想教育更牢固地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3、教材迁移灵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结构、特点等。
如 上海的顾老师在教学中注意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头由玄武湖那一望无际的莲叶勾起对祖母的回忆,引起下文。结尾照应开头:“如今看到这一池的莲叶, 就像看到了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分送给许多人吧!”教学时,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进一步体 会作者对祖母深切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这节课教学,体现的专题是<< 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教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平实有效,体现教师很好的教学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 学习的方法。是语文的工具性能得到扎实有效的训练。值得我们学习。
4、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三结合共同的特点是,虽然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问题,但教师主要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在读中实现文道统一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气氛和谐,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学习。
反思五:
《莲叶青青》是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生字词的同时,学习作者借物喻人、首尾呼应的写法,懂得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根据张 超同学的实际情况,我对其学习这一课的目标作了适当的调整:会认“莲、玄、斑、肘、疮”等字,会写“玄、孙、剪、替”等四个字,掌握“一缸、孙子、代替、 剪刀”等词语;能正确地读课文,通过多读能理解句子的意思;熟悉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讲什么,感受祖母为人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 希望培养张超集中注意力听讲,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大胆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希望通过教学中的关注有意识地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 学中,我发现:(1)张超同学愿意举手发言。他一共举了两次手,第一次是复习阶段读词语时,我请他来读,他读对了;第二次是谈自己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我请 了别的同学来回答后才想到应该请他来说,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过并未感觉到他很失望。(2)张超同学在读书时显得很不自信,具体表现为不敢大声发出声 音,有些跟不上同学的节奏。(3)张超同学在小组学习时显得很被动,只有聆听,没有发言。
针对以上情况我又做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
一、张超同学喜欢语文,他自己感觉在语文方面学的还可以。【莲叶青青教学反思5篇】。针对他确定的生字词目标能完成,听写过关;在对课文的理解方面,只要听清了老师的引导,很多时候都能说到点子上。适当的表扬鼓励,使他在这一方面有一定的信心。信心是兴趣的源泉。
二、读书时表现出的不自信,是因为文中有些字他还不认识,或是不能很快读准字音,因为怕出错,所以不敢出声。只要多读多练,熟悉以后,他还是能读流利。关键是抽什么时间、怎样来帮助他熟读课文。
三、 在小组学习中,其他孩子鼓励过他,要他发言,但他就是只听不说话。他总是对老师说小组内的同学爱批评他,所以不接受助学伙伴的帮助。我想,这其中有助学伙 伴缺乏经验和耐心的因素,同时也有他不自信、过于防备他人而表现出的任性。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教会助学伙伴帮助其的方法外,还要培养助学伙伴的良好品质 及帮扶能力。而对于张超本人,应该是鼓励与教育相结合,既要与他交流谈心,鼓励他参与到学习中去,又要对他提出相应的要求:听从助学伙伴的引导,接受助学 伙伴的帮助。
四、教学时,老师应多关注张超。当他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时,应该表示出对其的赞赏,当然这种赞赏不一定要全班同学都知道,可 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告诉他。在一节课中,当他能举手回答问题时,可以抽他答一、两个问题,如果没有请他来说,可以以眼神、走到身旁轻声询问的方式提示他―― 老师已知道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尽量使他感觉和班里其他孩子一样,同时也让班上其他孩子感觉不出他是个特殊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