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组织是我国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党在农村中的重要堡垒。一直以来,村级组织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村民自治、落实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促进富民强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村级组织运转健康、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探索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方略,笔者对水田坝乡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级组织基本情况
水田坝乡地处XX县西北部,长江北岸,全乡总面积2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56万亩;辖2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 2015年总人口35031人,其中农业人口34284人,农村劳动力20594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50元,是个集库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为一体的农业贫困乡镇。2015年全乡村级转移支付补助101.81万元,村均4.07万元;其中: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91.49万元,村干部养老金 2.82万元,村干部岗位补贴7.5万元;全乡共有村干部88人,平均每村3.52人,有组干部154人,2015年享受生活补助的离任村干部236人。
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
税费改革前,我乡村级组织的经费保障主要来源是收取的村提留费用,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村提留收费项目,村级组织经费保障主要来源于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村级组织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工资和日常的办公费、打印费、电话费、水电费、差旅费、各项培训费、零星用工以及各项普查工作等费用。另外还包括一些村公益设施建设、村级一些达标任务以及防汛、抗旱、防灾救灾等突发事件的费用。
2015年村组织总收入1301785元,用于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1255785元。1、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收入1247135元(其中:税费改革村级补助91.49万元,村干部养老金2.82万元,岗位补贴7.5万元,特困村补助10万元,离任村干部补贴12.9万元),占总收入的95.8%,2、其他收入8650元,占0.66%,3、代收代支款46000元,占3.53%。
2015年村级总支出1377985元。1、村干部工资报酬599823元,人均6816元,2、组长工资报酬97885元,人均635.6元,3、村干部养老金支出28200元,4、其他村组干部、党员、代表误工补贴等支出37960元, 5、离任村干部补贴支出129000元, 6、村办公经费支出139870元, 7、报刊费33820元, 8、公路维修、党员干部慰问、信访维稳、突发事件补偿等其他必要的公益支出265427元, 9、代收代支款支出46000元。
2015年收支平衡情况。当年村级总收入1301785元,村级组织运转总支出为1377985元,收支缺口76200元。
三、村级组织运转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村级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全乡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补助标准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实际需求相比补助水平仍然偏低,保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村组干部报酬偏低。【关于村级组织运转及经费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村干部报酬远远低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部分村组干部因报酬低、工作压力大等原因,思想动荡,不安心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及凝聚力、感召力明显削弱。
(二)村级运转经费不足。多数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级收入主要来源是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村级办公费用处于紧张状态, 村级组织运转举步维艰。我乡2015年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91.49万元(不含贫困村补助、岗位补贴和村干部养老金),村均只有3.66万元。有限的办公经费主要用于必须的办公费、报刊费、水电费、培训费、差旅费等,还得确保必要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维稳、防疫和突发事件等公益事业支的需要,村级运转经费严重不足,影响工作开展。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匮乏。由于我乡集山区、库区、贫困区于一体,属典型农业大乡,村级几乎没有集体经营项目,村集体经济十分匮乏,无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公益事业发展迟缓。
(四)债务负担依然沉重。全乡2015年村级债务年初累计余额1332万元,村平53.28万元,当年化解债务21万元,年末债务任务累计余额1311万元,村均 52.44万元。村级债务短期内难以解决,增加了村“两委”负担,工作阻力大。沉重的债务包袱,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建设,而且还危及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四、对策和建议
村级组织是我国最基层的组织机构,是党在农村中的重要堡垒。村级组织运转健康、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此,对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村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村级补助标准,保障村级组织运转需要。在保证原有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农民收入增加造成村干部工资收入差距拉大,物价水平变化造成村级办公经费增加,以及一些必要的公共服务支出等因素,重新科学计算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适当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力度。
1、严格划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范围。依据自查情况,可将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的保障范围划分为:①村干部工资;②组干工资和符合条件的离(职)退休干部补贴(未参加养老保险);③必须的办公经费,主要有:办公费、邮电费、打印费、差旅费、宣传费、会议费、培训费等;④计划生育支出;⑤突发性事件支出等其他费用(如防汛抗旱、抗击冰雪、动植物防治等防灾救灾支出)。【关于村级组织运转及经费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
2、合理确定补助标准,建立村级组织最低运转经费保障机制。①村干部工资按人均800元/月标准核定,这个标准占乡镇一般公务人员基本工资的40%左右,低于当前农村劳动力价值(每月出勤平均按16天×70元/天计算),村干部平均每村按4人计算,每村核定补贴3.84万元(800元*12月*4人)。② 村民组长补贴提高到500元/人?年,离任村干部按1000元/人?年补贴,这两项按村均年1万元标准核定。③村级办公费用按村均年1.5万元标准核定。 ④计划生育支出,按村均年0.5万元标准核定。⑤社会保障支出,村干部养老金按社会灵活就业人员核定缴费基数,财政、村级组织、个人分别按5:3:2的比例负担,村均财政负担按0.6万元核定。⑥突发事件支出及其他费用按村均年0.5万元核定。按以上六个方面核定标准,要使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村均最低保障额为7.94万元,全乡最低保障额为198.5万元,由乡财政所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采取定项限额、单项核算、统筹据实,核定村级最低保障额。建立村级组织最低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将村级组织最低运转需要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中央、省、县财政(建议按6:3:1)共同承担保障责任,并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的增强,逐步提高标准和增加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
(二)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自我发展能力。建议上级政府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项目支持等鼓励和支持村级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开辟增收渠道,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发展实力,提高村级组织自我保障水平。通过部门联村、以富帮穷、以强带弱帮助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在项目、资金上扶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村级组织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等经济实体,通过搞好服务,增加村级收入,从根本上为村级组织的运转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建议国家和省制定发展村公益事业的有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村级卫生室、文体场所、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等公益事业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积极探索建立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妥善解决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事难议,议后难落实”问题,增加财政奖补的比例份额,公共财政供给要实现全民均等化,要充分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地方的实际,加大倾斜力度,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不搞层层配套,不留资金缺口,切实减轻村集体经济负担,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四)加大村级债务化解力度,不搞举债建设。村级债务是悬在村级组织头上的一颗“毒瘤”,它不仅直接影响着村组织的正常运转,也直接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做好债务的化解工作。要把化解村级债务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制定村级债务化解有关政策规定,建立消债激励考核和村级债务化解财政奖补机制,对消化村级债务也应予以奖励补助,促进村级债务化解,使村级组织真正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另一方面要坚决制止村级发生新的债务,要落实“谁举债谁还款”的责任。【关于村级组织运转及经费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
(五)加强监督管理,配套措施科学化。一是鼓励减少村组干部职数。进一步扩大村级规模,加大合村并组力度,采取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干部兼职等办法,努力减少村组干部职数,达到进一步提高村组干部待遇的目的。二是强化对村干部的工作考核。在原有考核办法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村干部工作考核制度,坚持平时考核、年度考核、民主测评、年度审计和任期审计相结合的方法,认真抓好对村干部工作年度考核和民主测评工作,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的报酬和任用直接挂钩,奖罚分明,严格兑现。三是进一步完善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建立正常的缴费标准增长机制,坚持保障水平与城镇居民或事业人员相衔接,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建议增加养老保险费递增比例,建立财政补贴、集体补助、个人缴费机制,缴费比例为5:3:2,即,财政补贴担50%,集体补助30%,个人负担 20%。五是纪委、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要做好村级组织运转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六是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实行“村财村用乡管”。村级财务年度收支要有计划,季度要有分析,年终要有报告。进一步推进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使村级财务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加强对村组财务的审计力度和财政部门的经常性监督工作,促进村级财务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