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时了解XX市农村发展现状和农民生活水平及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民建XX市委会接受中共XX市委的委托,成立《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课题组,对XX市农村建设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及时掌握XX市目前新农村建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调查方式采取随机入户问卷调查和走访农户的方式进行,调研村屯所在乡镇分别是吴圩镇、五塘镇、长塘镇、南阳镇、伶俐镇、新江镇、百济乡、那马镇、大塘镇、金陵镇、坛洛镇、太平镇、宁武镇,调研村屯所在城区分别是XX区、XX区、XX区、XX区、XX区、XX区和XX县,调查内容涉及生产发展、生活水平、乡村文化建设、村容村貌、农村民主管理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面,形成有效问卷324份,调查结果表明,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有较好的基础,但也面临着一些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本报告在统计调查问卷和走访农户的基础上完成,以期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

一、XX市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剖析

(一)农耕模式逐渐改变

依赖于传统技术和人力、畜力、自然力的传统农业,决定了农耕社会的自然经济特征。打破这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模式,是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XX市农村的农耕模式正在逐渐由传统的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

1.耕作方式的转变

(1)广泛使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调查中,有93%的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了化肥和农药,而且,农户们都认为化肥、农药、适用技术是提高单位土地产量的重要手段。有90%以上的农户表示生产中所使用的种子是在种子公司或农业技术推广站购买的良种,使用自留种的现象已经很少,化肥、农药、良种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普遍使用是XX市农村生产方式由传统转向现代的重要标志。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挥重要作用。大部分的村庄都不同程度的建设了水利设施,有45%的农户表示,村集体每年会进行水利设施的建设或维修。

(3)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由于XX市农村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且田地较为分散,不适合大规模的推广机械化生产,但是,在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机械力的使用改变了以往以畜力和人力为主的耕作方式,例如,在调查中有70%以上的香蕉种植户使用了农用机械,提高了种植业的生产效率。

(4)农业新技术被普遍接受。从调查结果来看,使用插秧等传统的农耕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越来越少,70%以上的农户利用抛秧技术提高了效率。从产量上看,85%以上的农户认为目前农作物的产量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主要农作物,如水稻的平均产量在800斤/亩左右,在良种和化肥使用得较好的地方,水稻产量可达到1000斤~1200斤/亩;甘蔗的产量为7~8吨/亩,西瓜平均产量有3000斤/亩,木薯的平均产量为2吨/亩左右。

2.农村自然经济形态的改变

传统的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农户生产的农作物基本上用于满足自家的需要,很少有剩余,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在南宁,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生产基本上还是农户满足自家的需求,商品化率比较低,但是,由于各村庄普遍种植了经济作物,并且将经济作物作为商品进行销售,因此,农作物的商品化率得到逐渐的上升。目前,XX市农村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西瓜、香蕉、木薯、花生、玉米等。这些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率非常高,基本上都销售到了周边地区或外省。其中,甘蔗和木薯作为生产蔗糖和淀粉的生产原料,基本上由产地附近的工厂收购;西瓜和香蕉作为主要的水果作物,90%以上由外省的收购商到产地进行收购,然后销往全国各地;花生和玉米由于种植量不大,主要由农户运到就近的农贸市场销售。同时,由于广泛的种植经济作物,也给农户带来了较好的收益,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农户表示,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比,种植经济作物给自己带来了更高的收入。

3.农业增长方式逐渐转变

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持续增加的劳动力和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即农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地关系紧张。由于资金缺乏,传统农业投入中以劳动力投入为主。南宁也是这种情况,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变,尽管农业劳动力仍占有相当比重,但其在农村劳动力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户对化肥、农药、良种等农资的投入逐渐增长,农业增长方式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有近一半的农户表示家里有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农户也越来越重视对农资的投资,一些农户的农资投资占到了一年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收入来源结构呈多元化趋势

所调查的村屯中,农民收入主要来源是从事农业生产,而且有47%以上的农民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有可能实现生活富裕,不过,不是单一依靠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得到普遍认同,这表明农民的农业生产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有少部分家庭表示,收入是靠外出打工赚得,在XX市农村,打工收入所占比重不高,这可能与这里比邻大城市,农产品销售市场较大有关。总的来看,同过去相比,农民家庭收入来源渠道增多,农民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依靠传统粮食作物的种植来维持生计。

2.农民家庭物质生活条件改善显著

所调查村屯中92%有自来水;所调查的300户家庭中,有彩电的占86%,使用电话的占75%,家里有摩托车的占60%;被调查的农户中,有49%村民使用沼气做燃料,15%农户使用煤气,其余的使用柴火、媒等;同时有88%的农户称用电方便,电网改造给农民生活带来了真正的好处。由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与过去相比,农民生活条件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3.农村社会生活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所调查的村屯中有47%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保障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病户的医疗负担,结果也表明了农民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潜在的需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得到了农民的基本认可,农民具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国家对这些村屯中没有子女的老人发放了补贴金,比例达到69%,该政策的实施使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4.农村社会公共福利水平不断提高

所调查的村庄中有水泥路的占42%;图书室、棋牌室等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而且大部分村庄都建有闲暇时的休闲场地,如篮球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空闲时的生活。

(三)乡村文化体现活力

1.乡村精神文化正在形成

(1)基本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和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谐共处、共谋发展的人际关系。过去重男轻女现象大大减轻。在调查问卷中,57.34%的农民认为男女一样重要。82%的村民认为子女孝敬老人,67.13%的村民认为所在村庄的老人生活的比较幸福。邻里之间比较和睦,矛盾不多,邻里遇到困难了,能够互帮互助。当问及“您在困难的时候需要别人的帮忙,您首先会向邻里、亲戚还是政府求援?”时,45.1%选择了邻居,46.85%选择了亲戚。当问及“如果您要借钱,您会先向谁借?”时,23.43%选择了邻居,60.49%选择了亲戚。

(2)初步养成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农业生产不再是自给自足,而是与市场挂钩。如,农民生产的甘蔗会被糖厂收购,木薯被淀粉厂收购等。另外,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不少青壮年去XX市或外省打工。在问卷调查中,80%以上的村民会经常在一起讨论如何发家致富,还有个别农民出去办企业,寻找致富门路。

(3)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认同感增强。当问到是否认为可以通过发展农业致富时,有近一半农民表示虽然存在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的问题,但仍持肯定态度。

2.行为文化出现多元化趋势

(1)大多数农民已经告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行为方式,发展多种经营,广开就业门路,充分利用好剩余劳动时间。同时注意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由过去单一种植粮食作物改变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甘蔗、西瓜、木薯等经济作物。

(2)对农业技术的认知,由过去注重经验、相互效仿转变到对科学技术的认可、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果。在问卷采访中,不少南宁的农民说曾经受过农业技术员的指导,而且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班。大多数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农民表示,发展农业,技术很重要,非常渴望接受指导和培训。

3.物质文化建设取得较大进步

(1)南宁周边农村生产生活工具的传统格局得到了改变,生产效率、生活效率的到了提高。不少地区在合理继承传统农耕技术的基础上,大量使用机械进行农业生产。

(2)随着城市建筑文化逐步向农村渗透,农民的建筑审美观念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农民向往城市建筑,使居住环境更为科学、合理、美观。

(3)村民对居住环境的认识不断进步,对居住环境的标准有了较大的提高。 大多数地区做到了人畜分离,不少农民还住进了楼房。大多数村民都向往向城市那样整齐、统一规划的房子。90%以上的村民对村里的环境卫生表示不满,希望污水和生活垃圾能够得到统一处理。

(四)生活环境逐步改善

1.重视建筑用地的合理规划

据统计,截至2002 年我国人均村镇建设用地已从1993年的147.8平方米增加到167.7平方米,增幅达到13.5%,村镇人均用地水平没有随着城镇化发展而降低,这与农村建房缺乏统一规划有很大关系。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24.39%的农户表示村里建房需要统一规划,更令人欣慰的是,有52.03%的农户表示愿意像城市一样统一规划建房。这表明农村传统的随意圈地建房、分散居住的观念正在淡化,城市合理规划带来的益处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农户认同。

2.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和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在调查中发现,有36.59%的村庄有进村水泥路,有54.47%的农户对进村公路表示满意,这也是近年来政府逐年增加交通建设投资的积极效果。同时,已有86.18%的农户已经使用上自来水,对用电表示方便的农户也占总调查数的84.55%,并且农户普遍表示停水停电现象很少,在农忙和节庆等用电高峰期也能保证正常供电。【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长期以来农村生活垃圾的乱丢乱倒现象很普遍,将垃圾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的更是少之甚少。而在我们这次的调查中发现,已经有15.45%的农户表示家中的生活垃圾是统一处理的,更是有高达86.99%的农户认为不统一处理垃圾会造成疾病传播,有91.87%的农户认为有必要统一处理垃圾。这也表明不仅农户的卫生意识增强,而且希望卫生条件改善的意愿也更加强烈。

3.实行居住环境的功能分区,创建良好生活环境

由于担心牲畜被盗和饲养方便,长期以来农村的人畜混居现象严重。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82.12%的农户表示已经实现了人畜分离,并且有78.5%的农户认为人畜混居会使居住环境不好。这表明绝大部分农户是赞成人畜分居的,这也更有利于今后科学的设置农村环境的功能分区。

(五)管理方式正在变革

1.积极推行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民主管理是中央对改进农村工作的具体要求,在调查中,有72.13%的村民表示参加了村里干部的选举活动,69.67%的村民觉得村里干部的选举方法公平、公正、公开,对于自己选出的村干部,61.48%都相信他们能起到带头作用,也信任他们,86.9%的群众支持村干部的工作,村民的参选热情和竞选愿望较高,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素质和能力也较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也很高,没有破坏选举的事情发生,这足以说明和反映出目前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和自治能力的成熟程度,从而有效的推动了农村民主选举。

2.村民积极参与决策过程

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如村集体的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企业改制、集体举债、集体资产处置、村干部报酬、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和建设承包方案等,基本上都实行了民主决策,调查显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60%群众认为村干部很重视村民的不同意见,可以说民主决策的结果让干部和群众都满意。

3.村民公约、村务公开彰显民主管理

在许多农村,逐渐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村民自治章程,同时大部分农村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与村民自治章程属于同一层面的具有民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重教育、重道德规范和自我约束功能的村规民约。调查中,有54.1%的村民知道、了解所在村庄制定了村民公约,60%的群众认为村规民约相当重要。部分村庄建立了村民大会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村民委员会议事规则。村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每个村都实行了村务公开制度,对于一般村务事项都做到了透明公开。

4.法制观念强化民主监督

群众的现代民主意识增强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很强烈,因此,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民主监督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重视,这也促进了农村管理向更加民主的方向发展。一些村庄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以及干部的激励约束制度。在对村民的“您害怕得罪村干部吗?”这一提问中,有83%的群众选择了不怕,他们知道法律赋予了他们监督村干部的权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民主监督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二、XX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

(一)生产发展条件较弱

1、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水资源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灌溉系统的改进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如果水利设施的建设滞后,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虽然XX市大部分的农村都建设有水利设施,但农民普遍认为村里的水利设施缺少必要的维修,即便是组织农户修建水利设施的村庄,也限于小修小补,农民普遍反映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30%的农民在回答“你认为在现在的环境下发展农业增加收入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的问题时表示水利设施落后、水资源缺乏是目前较大的困难之一。65%左右的农户表示由于缺乏必要的水利设施,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主要是洪涝和干旱)的影响较大。

2、人地矛盾突出,缺乏有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

人多地少的矛盾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南宁也不例外,由于土地资源供给的刚性,不可能通过增加土地来缓解这个矛盾,那么,只能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一方面,一定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后,留在耕地上的农民少了,从而人均可用耕地得以增加,可以逐渐的通过扩大规模经营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以农产品为基本原料的相关产业,既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可以为农产品提供稳定的销路,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因此,转移农村劳动力被认为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政策。

但是,我们的调查却发现XX市农村的劳动力的流动性并不强,有50%左右的受访农户表示家里有人在外打工,但由于技能方面的不足,多数是在广XX区内,到外省打工的并不多。近80%的农民是通过朋友的介绍或帮带出去打工的。由于外出打工的农民缺乏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又还没有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50%的外出务工农民表示找工作比较困难。

3、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免收农业税的政策受到的广大农民的欢迎,但是,近85%的农民反映免税之后对自己收入的影响并不大,原因之一就是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价格上涨太快,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因此,在回答“你认为在现在的环境下发展农业增加收入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的问题时,受访农户也普遍将农业生产成本高列为主要困难之一。高价位的农资不仅抵消了免除农业税给农民带来的利益,同时还制约了农户的生产性投资,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4、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抵制市场风险能力弱

受访农户所种植的水稻基本上是留作自用粮,因此,农产品的销售主要指的是经济作物的销售。XX市的农村所种植的经济作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例如甘蔗和木薯,分别是生产蔗糖和淀粉的原料;另一类是水果作物,例如香蕉、西瓜等。原料作物的销售主要是由生产厂家收购,水果作物的销售则基本由外地收购者收购。无论是哪种方式的收购,农民都是作为单个的个体与收购商进行交易,由于没有相应的农业协会或合作社之类的组织,农民无法取得市场的话语权,收购商什么时候来收购、收购多少、价格如何,农民基本上没有任何的主动权。有时候收成很好,但由于销售困难,仍然不能获得好的收入,严重的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5、农业科技传播体系不完善,农民缺乏生产技术的培训

我们的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的农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人员下到田间给农民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的情况也不是很普遍,农民们普遍反映希望农业技术人员经常来进行指导,希望接受农业知识培训。

(二)生活水平提高受到制约

1.农民增收渠道不足

同以前相比,农民收入渠道有所增多,农民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依靠农业生产来维持生计。但是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差距在不断的扩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当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49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高达3.22∶1,差距进一步扩大。通过调查了解到农民收入增加存在很多障碍。

首先,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客观因素都影响着农民收入增加,如交通不便、水利条件差、资金短缺、土地少、缺技术,所有这些障碍中,水利条件差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2%;其次是缺资金,由于农资成本过高,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资金的短缺,同时造成农民认为国家免除农业税政策对家庭收入的增长影响很小。

其次是很多农民认为,农民进城打工困难,几乎没有工作信息来源渠道,被调查的农户中,有62%的农民称外出打工主要依靠农民之间的帮带,而且很多农民进城务工都相当盲目。

2.公共福利设施投入力度偏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政府在农村公共福利和城市公共福利投入方面存在很大差别,被调查的村屯中,15%的村屯中没有学校,48%以上村中没有幼儿园,35%以上没有卫生所;33%以上村屯所在乡没有敬老院,78%村屯所在县没有专门的农业技术中学;被调查的300个农户中,有62%以上的农户不了解国家对农村的投资有那些,了解的也仅限于水利、交通和粮食种植补贴;农村文化设施也严重不足,大多数村庄只有20世界80年代中期建设投资的广播室,只有少部分村庄有图书室,但资料陈旧,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长期以来,城市所需要的水、电、道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都是由国家提供,而农村的公共设施主要靠农民自己解决,国家仅给与适当的补助。例如农村修路国家只补贴水泥,而由农民自己出工。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农村和城市公共福利设施建设投资上,国家的政策很明显存在二元性,城乡差别相当明显。

3.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低

被调查的农户中有43%以上称从来没有得到过国家补贴;尽管所调查的村屯中有47%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新农村建设实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着许多缺陷。首先是宣传做的不到位,很多农民对此根本不了解,更不用说得病想到去报销了。其次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保障为主,医疗费基线定的比较高,而且报销的比例比较低,药物和治疗项目都有限制,农民实际能够得到的报销金额相对巨额医疗费来说是杯水车薪。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低,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是自费看病,由此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国家在对农村和城市提供社会保障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4.农民教育费用支出负担偏重

首先,调查了解到,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以来,农民教育费用支出负担仍然很大,义务教育只减少了几十元的学费,而书费和其它费用相当高,尤其是供养孩子读高中、大学的家庭负担更重,农户往往倾其所有也支付不了一个大学生的学费,教育费用支出在农户支出结构中占较大比重。由于教育费昂贵,近年来,农村学生辍学偏高,不少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就待业在家或进入劳动力市场。

其次是农民自身受教育问题严重,被调查的农户中,有75%的农民没有参加过农业知识培训,有50%以上农民称没有农业技术员来指导自己进行农业生产。农民文化教育水平低,不但制约农业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人口在人力资本存量上与城市存在着巨大差距,我国广大农村居民获得教育与培训的时间总体上比城市居民少得多。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15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而同期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o.2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文化程度。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文化程度差异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5.农民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调查了解到,农民农闲时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当匮乏,农民农闲时的生活内容主要有聊天、打牌、看电视、休息等,这些活动内容被农民从事最多的是看电视,比例达到50.2%。同时还了解到,50%以上的农民称很久才会有到村里来的文化活动,如放电影、文娱演出等。与城市相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够,主张先发展农村经济后进行文化建设,忽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进行生产的积极性。

(三)繁荣乡村文化任重道远

1.精神文化受传统束缚严重

主要表现在:一是自卑、封闭、保守观念比较严重。在问卷采访过程中,发现农村的传统守旧观念仍比较严重,妇女过于保守,对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有关事情漠不关心,认为和自己无关。二是集体主义思想有待提高。中国农民植根于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土壤之中,小生产者自由散漫、集体主义意识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农民有强烈的国家观念、集体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认真履行公民的义务,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劳动致富的强烈动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宗族观念严重,法律意识淡薄。调研问卷反映,村民家中有红白喜事的时候,一半以上依靠依靠家族宗亲。同时我们还发现,遇到纠纷时不少村民更愿意凭借邻里宗亲的力量而不是法律的力量,这对于农村社会通过公共纪律甚至法律来进行公共管理是一个相当不利的因素。四是封建迷信思想不可忽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相同的,能够像城里人一样体面而文明地生活,是农民的共同愿望。但目前农村社会风气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许多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低,依然没有摆脱蒙昧,封建迷信在农村还有一定市场。【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在调查问卷中,当问及是否相信房屋的朝向会影响到家族风水时,超过60%的人表示肯定。

2.行为规范约束力不够

主要表现在:一是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偷盗、赌博虽不算严重,但基本村村都有,村民普遍反映这种现象没人管理,无法制止。二是村民公约常常留于形式。调查问卷中发现,不少村庄还没有村民公约,即使有了,落实的力度不够。

3.物质文化缺乏创新

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农村地区盲目追求城市生活、模仿城市。在调研期间,我们发现,一些农村地区置乡村特色于不顾,盖起了小洋楼、小别墅,既给村民经济上造成很大的负担,又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不便。二是不少地区崇尚封建余风,如建设宗族祠堂,这样,助长了家族攀比的不正之风。三是农村综合居住环境有待改善。村容村貌的脏乱差与村民自家生活环境良好不协调。大多数村民只是“自扫门前雪”,只注意家里卫生,生活垃圾随处排放。问卷反映,当问及“您所在的村庄里,平时的生活污水、垃圾等物是否有统一安排处理?”时,百分十八时以上的人说没有统一处理。逢年过节,也只是打扫自家卫生,村里几乎没有统一打扫卫生。

(四)生活环境方面

1.建筑用地缺乏合理规划,农用地与非农用地的使用混乱

据调查,目前仍然有58.54%的农户表示村里建房不需要统一规划,这表明了农村随意圈地建房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39.02%的农户认为对村庄进行统一规划不可能,其中32.52%的农户将主要原因归结为缺乏资金。所以,政府如何解决规划方案确定后的资金及时到位和有效配置的问题,将是提升农户对村庄实现统一规划的信心。此外,也有农户表示农用物资的放置和一些固有的生活习惯也是他们认为统一规划不可行的原因。农村地区建房时一般都要考虑风水问题,这在我们的调查中也有体现,有61.79%的农户相信房屋的朝向会影响家族风水。这可能是因为XX市周边农村为壮族人口聚居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技术不够先进,农户种植作物多半是靠天吃饭,生活水平也较低,同时,封建思想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根植性更强,农户也极易将家族的兴衰归咎于风水。因此,如何引导农村群众转变旧的思想观念将很大程度的影响村庄统一规划的顺利进行。当被问及是否愿意拆除家中影响村容统一规划的建筑时,有87.8%的农户选择愿意。这也表明了农户参与村庄统一规划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并且具有一定的集体意识,愿意牺牲一些个人利益。但是当被问及如果拆除不合理建筑而没有补偿时,有54.47%的农户选择拒绝拆除。这就表明在村庄整治工作中,补偿办法的合理拟定和实施将是决定其成败与否的重要方面,不能将统一规划带来的过多损失转嫁给农户。

2.农村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工作还任重道远

据调查,目前还有超过一半的农村没有进村水泥路,并且有45.33%的农户反映进村道路不方便。虽然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农村道路建设尚未进行到本村,但是也有部分是因为已建道路质量不达标或者管理不善导致的使用效率欠佳。而在我们所调查的村庄中,村内道路基本没有实现硬化,泥土路居多,雨天排涝非常困难,且主要道路两旁没有路灯照明,夜间行动十分不便。在供水方面,虽然自来水的使用率已达到86.18%,但是其中有近70%的农户的饮用水源来自地下或井水,并没有经过水厂统一进行净化,近年来频发的饮用水源污染事件应引起我们对水体安全问题的高度注意。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农户用电率应达到100%,但据调查显示仍有10.57%的农户反映用电不方便。这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农村电网容量建设不够,线路通畅安全问题还存在隐患,用电高峰期还屡有发生拉闸限电的情况。在环境卫生治理方面,很少有村庄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点,超过 70%的农户表示是自己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垃圾和污水的乱倒乱排现象还比较严重。而村内有公共厕所的更是少之甚少,即使有也是卫生条件不达标,长期无人清理。同时,人畜分离率虽然令人满意,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户的牲畜栏大部分都在离住户房屋10米内的范围,并且有20.33%的农户家中牲畜栏没有用水泥打底,卫生条件还有待改善。当被问及逢年过节家中或村里是否进行清理卫生活动时,有高达98.37%的农户表示有,这也表明了农户具有强烈的保洁意识,村容整治后的维护工作还是有切实保障的。

(五)民主管理方面

1.集体组织管理作用弱化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除了村委会和村支部外没有其他集体管理组织成了普遍的问题。在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十分缺乏,因而需要集体管理组织的帮助,既然农村需要建设集体管理组织,为什么在XX市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管理组织却得不到重视?首先,农民对于公共服务虽有强烈需求,又普遍地缺乏表达,或者说他们知道自己的需求,但是他们不知道该向谁表达和怎样表达,是一种近乎失语的状态。其次,村民与村民之间的联系,村民一致行动的能力不强,农民的自组织能力有限。村民需要管理组织,但是,村民们却不能走到一起,加强联系,农民成了孤立的原子,没有意识到集体发展对个人的影响,所以并不对村里公共事务操心,自然缺乏自组织能力。最后,乡村干部对村务的不作为,服务意识不强,对成立集体管理组织表现出了一定的冷漠,村干部缺乏有效的领导是农村集体管理组织缺失的重要原因。

有些村庄虽然有管理组织,可是其作用不大,没有履行好自己的义务。这样造成了村民参与管理的渠道不够畅通,如治保组织、民调组织、红白理事会、老干部参政会等,这些组织大都名不符实,关系也不顺,这是由于这些组织不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而成了村委会的下设机构,加之报酬问题,往往只是徒有虚名。

2.选举民主化程度有待提高

27.87%的村民对参加民主选举并不积极,对于干部选举存在比较大的意见,只能从指定的人选中选出村干部、不能及时了解候选人的情况等等是村民们反映最多的现象。之所以如此,一是选举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宣传引导工作不细,组织者、指导者方法简单,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人把民主选举简单看作是一种形式;二是村民已经习惯了“人治”的管理模式,乡村缺少民主管理,心理因素是深层次的,改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要有力地促进民主选举,必须依靠切实有效的制约机制。

3.村务公开透明度低、少数干部有“一言堂”现象

村干部的“一言堂”是村干部权力过大,没有重视村民的意见,什么事都自己说了算,这也间接导致了村务公开做的不透明,对于这些现象,就其原因,一是监督不到位,村委会不能定期向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村委会干部不能定期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述职,接受选民评议;二是村务公开的内容不实,有些村的村务公开栏公开的内容群众不关心,群众关心的内容却不公开;三是缺乏民主监督的制度和规范。民主监督如果真正落实了,实行好了,就会彻底改变只能干部管群众的现象,使群众既能管自己,也能管干部,既可提高村民自治能力,还能锻炼增强干部的民主意识,减少他们犯错误的机会。

4.基层党组织作用有待强化

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村民们认为基层党组织在村事务的管理中的作用不大证明了这一观点。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是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不够,执政水平有限制约了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还有农村党务没有公开,很多村民不了解、不清楚党组织能为我们做什么,做了什么,做的怎么样。而党务没有公开,是部分村干部和党员有顾虑,有的嫌麻烦,认为党支部工作是党内事务,与村民无关;有的怕亮家底,什么事情都让老百姓知道了,党支部没有了昔日的权威;有的则怕得罪人,公开党员行为会使一些党员受不了。这些错误的思想限制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三、XX市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组织结构是推动XX市农村生产发展的政策着力点。

1.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XX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长期投入缺失,使XX市农村发展没有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从调查中显示,目前农民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尤其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但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为规模小、投资分散,国家和省难于直接操作,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去落实。可以考虑采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的办法,中央政府下拨资金专款专用,而且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必须追加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资金分摊的具体办法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在实践中探索。除此之外,也可以动用一些社会资金。同时,为了让农民有积极性参与这些项目的决策,监督这些项目的建设,也可以让农民捐一点钱。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对于较困难的地方,政府要加强投资的力度,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2.鼓励行政区划的资源整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或其它资源型工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大量农村劳动力沉淀是XX市农村生产发展的障碍,要为这些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农富余劳动力找到出路,仅依靠跨区域转移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努力增强本地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但是,以村为单位的乡村经济不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难以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否则又会出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遍地开花的局面,不仅效益不高,而且污染严重。如目前不少村镇兴办的木薯淀粉加工厂,由于规模小,加工工艺有限,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难以消除,虽然短期内有一定经济效益,但极不利农村产业于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实现跨行政区域的资源整合,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深加工产业,尤其是大力发展技术要求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增强本地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促进农民在本地就业和收入增长。

3.完善农业科技扩散体系,强化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和就业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传统的农业技术扩散体系是采用新技术来源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户这种模式,由于经费困难,这种模式效果不是很理想。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可以采用基于产业链的农业技术扩散新模式,比如,通过加工企业加农户型、流通企业加农户型、农工商企业加农户型等模式,解决依靠政府组织推广农业技术所遇到的资金、制度瓶颈,加速农业新技术的扩散普及,使农业现代生产要素得到更普遍的利用。

为了强化农民利用新技术,必须加强对农民的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的生产技能,培养现代化的农民;另外,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许多农民将嬗变为产业工人,在这个嬗变的过程中,政府要着手加强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培训和服务,这样才能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劳动力市场。

(二)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农村人口公平的教育机会,是XX市农村居民生活宽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稳定农业经营收入,拓展非农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理解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村,新农村建设贯彻的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其关键是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改厕所,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这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稳定农业经营收入,二是拓展非农收入。从稳定农业经营收入来看,XX市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调查中绝大多数农民都认为,农业免税政策实施的效果被农用物资价格上涨所抵消,因此,必要时采用政府补贴的办法,稳定农用物资的价格,是保证农业经营收入的重要措施。二是如何稳定农产品价格问题。目前,大多数农村都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有大量的经济作物。而中央对粮食产品实行了政府保护价格,但对经济作物没有保护价格,所以,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必须自己面对市场风险。而农民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不够,往往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形。因此,政府除了在技术层面上帮助农民调整产品结构以外,还要想办法帮助农民收集市场信息,增强农民的市场把握能力,降低市场风险。

从拓展非农收入来看,政府要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工作,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在城市的谋生能力。此外,还要有组织地进行劳务输出或职业引导,以及对农民工利益的维护工作,减少农民盲目外出导致的经济损失,使农民有目的、有准备地外出做工,并能通过劳动获得应有的收入。

2.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多主体的供给体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公共服务设施投入采用城乡隔离的政策,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目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难以负担起新农村建设的自筹资金,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单纯依靠农民自身是无法解决的,从而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使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城市的教育、医疗、交通、卫生等方面的福利。为了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应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举办主体的多元化、提供产品的多样化、运用方式的市场化,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和兴办农村公共服务事业。

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养老难是XX市农村面临的三大难题。首先,目前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补偿的类型和范围的理解与政策的宣传的内容存在偏差,政策传出是可以报销门诊费和住院医疗费,而大部分农民认为只能报销门诊费。政府对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所花费的大量成本,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预期效果,这是今后应改进的方面,要提高,宣传力度和效率,使农民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补偿机制。【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其次,XX市农村人口老龄化时代即将来临,目前的养老问题主要是依靠生儿育女来解决,“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仍有一定市场。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再次,农民子女教育问题也很突出,尤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子女上大学问题更为甚。这已经引起政府的重视,但相关政策尚未出台,政府在这方面要加大力度,争取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使城乡居民子女具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应成为关注的重点,因此,政府在分配教育资源时应改变偏倚城市的做法,使教育资源分配更合理,能惠及更多人。

(三)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坚持以提高农村物质文明为重点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乡村文明不可忽视

1.通过多种方式,整肃农民风俗习惯

破与立并重,大力移风易俗。在破除不健康的风俗习惯的同时,必须倡导新的风俗习惯,破除封建迷信旧习俗,树立科学文明新风尚;破除腐朽文化坏染习,树立健康娱乐新时尚;破除宗法家族旧思想,树立村民平等新观念;破除小农意识,树立集体主义新观念。目前,XX市大多数农村都有乡规民约,或者叫村民公约,但宣传力度不够,往往留于形式。所以,可以采用文艺宣传、板报宣传等现实,或者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工作,使这些乡规民约深入人心,得到遵守。

2.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一要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比如,发挥县文化馆、县文工团的作用,开展反映农村面貌变化的文艺活动。二要搭建文化设施平台,弘扬农村特色文化,组织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自我约束,摒弃恶习。要改变农民按老规矩评价事物的价值取向,因循惯例、按习惯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对新生事物怀疑、观望、畏惧甚至抵制的态度,养成开放、求新、事变的思维方式,养成敢于打破框框、敢闯敢试、敢于和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态度。

3.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确保农村一方平安

一要认真落实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二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加大农村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三要继续做好农村普法工作,培养农民依法办事的习惯。从XX市农村实际出发,注重抓落实见实效,切忌形式主义,认真把真正的法律精神和现代法律意识告诉农民,培养建立法律观念与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四)加强管理、组织、规划工作,完善各种生活配套设施,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1. 听取群众意见,编制科学的村庄整治规划,美化农村环境

规划要因地制宜,不仅要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更要体现民风民俗的特色、地方特点、传统文化,还要量力而行,不能不顾客观条件合农户的承受能力搞一刀切。在整治工作初期,就要形成下情上达的信息渠道,时刻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形成良好的纠错机制,使我们的规划方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认同。

2. 建立政府用于村容整治工作的专项资金,形成政府投入、集体和村民自筹、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

鼓励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广大农民对村庄整治工作进行监督。重点是资金与实物使用的监督,防止挪用、滥用。同时,制定完善的考核细则和措施,定期对村庄整治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建立情况通报制度及动态激励制度,与省、市专项资金挂钩,考核结果全市通报,推动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3. 成立村容整治工作的村民理事委员会,加强对村容整治工作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协调整治工作与村民个体利益的矛盾冲突

同时,村民理事会还要负责村容整治中的基层培训工作,培养村民积极参与村容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维护村容整洁的良好意识,消除部分群众对村容整治工作的抵触情绪和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观摩学习,总结交流各地经验,充分发挥各地示范点、示范村的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

4. 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和改善卫生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配合有关部门,搞好通村公路及村内主干道硬化,做到村内道路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在村庄主干道安装路灯,解决村庄照明问题,力争路灯安装率达到60%。在供水工程建设上,配合水利部门,首先解决饮用水的安全问题,定期对饮用水源进行卫生检查,让农户吃上放心水。在排水系统建设上,有条件的地方,应实行雨污分开,雨水就近排入自然水体,污水可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采取化粪池或沼气池集中处理,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村庄环卫作业新机制,健全村庄保洁制度,使村内有统一的垃圾收集点、垃圾池、垃圾桶等卫生基础设施,村内垃圾能够及时清运并逐步实现无害化处理。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该逐步减少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养殖,淘汰部分环境条件差的圈养方式,解决人畜混杂问题,实现畜禽生态养殖。

(五)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推动农村管理民主化发展

1.建立农村新型化社会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

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村民自主推选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和青年积极分子组成,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主服务、自我监督。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的建设,都通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来组织实施,做到建设资金由理事会管理、建设合同由理事会签订、工程进度由理事会督促、建设质量由理事会监管。理事会是百分之百的民间组织,理事会的会长、成员都是农民自己选的,这使得村民能够走到一起,为自己提供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从而增强了集体管理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建设

民主选举与人民的切身利益靠得越近,人民参与的热情和关注程度也就越高,因此,要改变目前部分村民对选举热情不高的现状和促进选举民主,应加强新农村民主选举制度的建设。第一,提高选举的组织化程度,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改进组织、指导方法,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第二,加强法律的监督力度。在具体实施中,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等加以监督。第三,加强选举立法的预测。在理论与实践的把握上,对民主选举的相关资料和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系统的调查研究,从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获得对未来立法趋势的认识。

3.加强新农村民主监督制度建设

加强新农村民主监督制度建设,推行民主监督、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通过民主监督制度建设,进而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推进村务公开。要加强对基层干部培训,定期对村干部进行培训教育。建立健全干部学习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制度、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建立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先进,惩戒落后,解决基层干部人心不稳、作风浮躁、态度粗暴、方法简单的问题,要积极适应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新形势需要,积极转变观念、转变领导方式、方法,变“牧马人”为“领头马”,变过去少数干部说了算为大多数干部群众说了算。

4.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首要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党执政能力的根本至于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努力掌握农村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及时研究解决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在提高执政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党务公开,把党务工作始终置于农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一是支部工作公示,二是干部行为公示,三是发展党员公示。通过对执政能力建设和党务公示将使基层党组织在村事务的管理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370103/253331.html

更多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以在慈溪市彭桥村进行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活动为基础,通过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而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村民一、引言

打造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打造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令国人振奋,三农学界振奋。在很短的时间内,国内学界与政策部门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表了很多观点。我们长期从事农村调查和中国现代化研究,在学习和体会中央领导人讲话和

三农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2013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今年暑假,村里又有好几户农民建立起了新瓦房,这对世代"土房子,石桌子,篱笆墙"的山村来说可是件新鲜事,于是,今年暑假对村里经济进行了一番实践调查。安家庄村位于沂蒙山区北部,南靠群山,北临弥

声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报告》为网友我二故我在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