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2月3日在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市长 万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是武汉全面深化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功能提升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践行“三维纲要”,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目标,大力实施“五大计划”,沉着应对各种压力挑战,较好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过万亿元目标,这是全市人民期盼多年、奋斗多年,凝聚着城市光荣与梦想的历史性突破,是武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千亿台阶,达到110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2.85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69.32亿元,增长12.7%。

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先行先试一批改革创新举措。在全国率先推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三联单”制度,高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青桐计划”点燃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超过600家。国务院明确武汉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武汉三镇通地铁。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开通试运营,与4号线一期、2号线一期,共同串联起汉口、汉阳、武昌,三镇同圆“地铁梦”,武汉交通格局正在改写。

――国际大通道网加快形成。新开通武汉至旧金山、莫斯科等国际及地区航线7条,累计达到31条;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130万人次,均居中部第一。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开通武汉至东盟四国的近洋航线,中欧(武汉)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

――城市环境显著改善。同步推进“三创”工作,掀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热潮,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文化新品牌亮点纷呈。首届WTA武汉网球公开赛成功举办。城市文化新地标汉秀剧场、万达电影乐园、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投入使用。“看武网、赏汉秀”成为城市新品牌。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全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793.7亿元,增长9.8%,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67.3%,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解决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居住、出行、教育、医疗、社保、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3%。

武汉,每天不一样!武汉力量更加雄厚,武汉精神更加自觉,武汉自信更加坚定,武汉形象更加鲜明!勤劳智慧的武汉人民,正满怀豪情、奋勇前行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伟大征程上!

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抓了五个方面工作:

(一)稳增长,促转型,经济规模质量同步提升

强化工业支撑作用。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坚持不懈抓工业投资、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和园区建设。完成工业投资2606亿元。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一期、北车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周大福珠宝文化产业园等5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开工建设武汉华星光电、东风雷诺、华为光电子生产研发基地等5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引进10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四大工业板块建设扎实推进。工业倍增发展区新增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支柱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食品烟草、石油化工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汽车产销量均突破百万辆。启动实施千企升级计划,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50亿元,推进400户骨干企业改造升级。工业总产值突破1.3万亿元。

提升服务业规模水平。大力实施服务业升级计划。生产性服务业特色明显、业态优化。引进金融机构8家,多层次资本市场蓬勃发展,武汉民间金融街建成开街,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463亿元,增长13%。社会物流总额突破2.5万亿元,获批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城市,东西湖综合物流园成为首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基地。举办各类展会708场次。工程设计产业产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均突破1000亿元,成功入选“宽带中国”示范城市。武昌・长江文创设计产业园获批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区,“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获批国家级广告创意园区。商贸流通现代化步伐加快。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增长68.5%;武汉宜家、武商众圆广场等10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开业。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市5A级景区达到3个,5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引进投资30亿元以上现代服务业项目10个。

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加快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出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武汉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面落实“黄金十条”。扩大知识产权融资、“萌芽贷”等科技信贷,新增科技贷款176亿元、科技保险207亿元。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43家,累计79家。各类创投机构330家,管理资本总量300亿元。建立武汉人才创新创业超市,探索实施外籍高层次人才“绿卡”制度,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59名。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支持10家工业技术研究院引进海内外研究团队140个,孵化科技型企业137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企业研发中心分别达到7家和23家。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73个。发明专利授权量3900件。技术合同交易额309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编制实施加快光电子信息、生物健康、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参与、推动设立总规模为30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引进武汉天马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武汉未来科技城、光谷生物城等特色园区产业聚集度不断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3家,总数达1276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725亿元,增长20%。

(二)重改革,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制定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完成武汉国资公司与武商联集团整合重组。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全口径预算管理有序推进。降低准入门槛,面向民间资本,推出38个总投资1012亿元招标项目。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先照后证”等制度。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3.68万户,增长26.4%。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出台《武汉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59项减少到240项。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管理等领域机构调整有序推进,市、区、街(乡镇)三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基本建立。完成561家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推出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市、区全面公开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算信息。开展电视问政、民评民议活动,深化“治庸问责”,坚决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坚持依法行政。组建市政府法律顾问团。出台《武汉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制定政府规章9件,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1074件全部办结。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6家,累计216家;实际利用外资62亿美元,增长18.1%;完成进出口总额264.29亿美元,增长21.4%;对外直接投资额8.25亿美元,增长3.8倍。开放功能进一步提升,中国内陆(湖北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和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武汉外国领事馆区规划建设方案获国家批复;天河机场获批实行过境72小时免办签证政策,武汉成为过境免签城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教育园区建成使用。国际交流合作广泛深入,协作开展了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开启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武汉之窗”;成功举办中俄万里茶道城市市长高峰论坛,与硅谷11个城市共同发布加强合作《双谷宣言》,新增28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

(三)强基础,优环境,现代化大都市风貌日益彰显

强力推进城建攻坚。坚持市、区共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到1515亿元。城建重大项目竣工17个、开工17个、续建33个。

交通枢纽建设取得新进展。武汉至黄石(黄冈)城际铁路、江北铁路一期、机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全面展开,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百万标箱,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天河机场T3航站楼建设冲出“地平线”,第二跑道及交通中心建设抓紧推进。

城市路网建设加快。鹦鹉洲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三环线北段改造工程完工。长江大道一期、姑嫂树路快速通道、水果湖片区交通改善工程竣工通车。轨道交通加快向新城区延伸,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开通试运营。轨道交通机场线、21号线、27号线、29号线和杨泗港长江大桥、沌口长江大桥等项目开工建设。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江汉六桥、东湖通道、东风大道、雄楚大街改造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微循环道路54条、慢行交通系统63.5公里。

市政设施不断完善。新增排水干管100公里,疏浚管涵4956公里。龙王嘴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新增污水管网132公里。完成8个自来水厂饮用水源地隔离防护工程。建成地埋式垃圾转运站30座。城市排渍能力、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垃圾处理能力有效提升。

城市更新改造有序开展。三环内“三旧”改造全面启动。完成11个城中村整体拆除。汉正街、二七片、龟北片、青山棚户区等重点片区改造加速实施。

深入推进“城管革命”。全面落实《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集贸市场、小餐饮、食品小作坊、建筑工地、背街小巷、铁路沿线、违法建设等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和考评机制改革,稳步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城市综合管理效能进一步增强。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取得新进展。制订《武汉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武汉市全域生态框架保护规划》,全面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启动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试点。实施绿满江城行动计划。第十届园博会筹备工作扎实开展。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绿带基本形成,沙湖公园、戴家湖公园基本建成。新建绿道222公里,新增绿地668万平方米。出台《武汉市山体保护办法》,完成6000亩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市域166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全面编制完成。开展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实施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82天,比上年增加22天,PM2.5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2.8%。【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启动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积极推进。

(四)抓统筹,兴新城,城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

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制订实施《武汉市新型城镇化规划》。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汉南区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成。阳逻、吴家山、纸坊、常福、盘龙、纱帽等产业新城建设加快,落户投资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2个。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7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成效初显,主要“菜篮子”产品综合自给率达73.5%。新增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310亿元。赏花经济发展迅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新增家庭农场840个、农民合作社980个。农村产权改革确权登记任务全面完成。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综合整治大型泵站主引水港5条,更新改造骨干泵站179座,除险加固病险水库30座,整治排灌港渠3286公里。中央投资农田水利建设年度项目全面完成。新建“村邮站”500个。

(五)惠民生,促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深化全民创业,城镇新增就业18.6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68万人,扶持自主创业2.9万人。社会保险净增参保59.4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20%。保障性住房新开工8.5万套,基本建成4.9万套,分配入住3.6万套。公租房、廉租房实现并轨管理。累计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补贴20多亿元。新建改建社区养老院104家,新增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场地141处。获批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完成100所公办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新增适龄幼儿入园学位9000个。高考全口径升学率保持在93%以上。教育云“三通两平台”建设基本完成。

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6个,总数达109个。新增三级医院6家,总数达45家,居全国城市第三位。完成3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建成50个中心村卫生室。全科(家庭)医生、乡村医生签约服务200万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五城”建设扎实推进。公共图书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万多场。5项文艺精品获国际和国家奖项。启动建设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成功举办武汉国际杂技节、男篮亚洲杯赛等大型文体活动。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全面深化1350个幸福社区创建工作,社区组织协助政府服务事项由165项减至16项,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新增社会组织2103家。长江救援志愿队用生命托起城市大爱,感人事迹享誉全国。“六五”普法扎实开展。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有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全国深化平安建设现场会在武汉召开。食品药品监管、消防、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杜绝了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单独两孩”政策平稳实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下降。争创第六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援疆援藏工作扎实推进。国家安全、国防动员、民防、仲裁、保密、参事、气象工作不断加强,文史、档案、民族、宗教、侨务、科协、地方志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

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

我们在努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同时,着眼长远,积极做好落实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的相关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全市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中央在汉单位和各类驻汉机构,向驻汉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汉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发展仍然是武汉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新常态下,武汉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新机遇,也会出现新情况、遇到新问题、面临新挑战。主要是:产业规模不够大,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够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新兴产业成为支柱尚需时日,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压力和困难增大;国有资本能量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进一步凸显,改革攻坚任务相当艰巨;城市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城市服务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依然突出,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民生工作离群众期望还有差距;多元化群体利益的协调难度增大,创新社会治理更加迫切;政府工作中还有缺点和不足,“庸懒散”问题依然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加倍努力,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5年工作建议

各位代表,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万亿倍增”的新目标,提出用七年时间,实现经济总量由一万亿向两万亿跨越。2015年是向“万亿倍增”目标迈进的开局之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非常重要。

当前,武汉的发展已步入上升通道,我们虽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更具有跨越发展的有利条件。国家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崛起、“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内需等战略,为处在战略交汇点上的武汉,提供了难得机遇,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迎接挑战、锐意进取,以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奋发有为的工作激情,把武汉的事情办得更好,把我们的城市发展得更好!

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把握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支点之点”,突出运用改革方法释放发展潜力,突出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突出建管并重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突出完善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江城,突出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上述指标是我们在科学分析后确立的,是我们期望的发展目标,是增强信心、稳定人心的目标,更是提振全市干部群众精神的目标。我们立足于自我加压,“跳起来摘桃子”,就是要给市场一个明确的信号,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在武汉发展的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实事求是,确保实实在在的增长。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工业强基、两业并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增量优质、存量优化,加快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谋划推进“工业倍增升级版”。牢牢扭住工业这个牛鼻子,制订实施“武汉制造2025”行动计划。加快100项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工业投资突破3000亿元。确保东风雷诺、东风新能源汽车、格特拉克变速箱等5个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确保武汉天马二期、东本三厂、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二期、金发科技、圣德利薄膜太阳能电池、武桥海工装备基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确保武汉华星光电、长飞科技园、华为光电子生产研发基地等投资50亿元以上在建项目顺利实施。提升工业倍增发展区承载功能,加快四大工业板块建设。大力实施千企升级计划,重点推进300项技改项目。制定工业互联网发展路线图和行动方案,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

加快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促进服务业加快融入互联网时代,大力发展研发、创意设计、电子商务、智能物流、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等新业态。推进金融创新,引进金融机构8家以上,新增地方法人金融机构3家,推动8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鼓励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发展现代物流,加快“一港六园八中心”建设,推进多式联运,开展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完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整体配套功能,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展会。深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努力创建中国软件名城。积极申报“世界工程设计之都”。支持传统商贸企业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00亿元。推进国家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全面启动江汉朝宗文化旅游区5A景区创建工作,实施两江四岸核心区趸船码头综合整治、景观亮化提升等工程。支持东湖风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突出高端定位、总部优先,加快建设武汉中央商务区、汉口沿江商务区、武汉中央文化区、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武汉国际博览会展区、武昌滨江文化商务区、杨春湖高铁商务区、青山滨江商务区等服务业聚集区。支持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申报开展“国家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试点”。

(二)坚持改革引领、开放先导,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活力源泉,是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强大动力。抓紧推出一批激活力、强动力、扩空间效用明显的改革开放举措,充分释放改革开放红利。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建立权力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清理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探索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完成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覆盖,分行业组建或改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制订公共服务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计划。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切实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专项资金使用监管。建立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创新政府采购方式,探索实施通用类货物“商场供货(含电商)+网上竞价”采购。

完善现代市场#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end#体系。深入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实行“宽进严管”,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有序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环保等领域价格改革。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区域性场外交易市场。

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努力建设内陆经济开放高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模式,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充实招商引资重点目标企业库,强化招商引资责任制。各中心城区至少引进1个投资30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各开发区和新城区至少引进1个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以上,招商引资总额增长30%以上。实施外贸转型工程,外贸出口增长6%以上。鼓励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发展。加强与港澳台经贸文化交流合作。

提升对外开放功能。拓展国际大通道,新开国际及地区航线3条;开通武汉至日韩近洋航班;提升中欧(武汉)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营水平。力争获批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提升铁路口岸开放功能。加快中国内陆(湖北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和先行先试工作。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加快外国领事馆区建设,做好英国领事馆开馆服务和美国领事馆开办签证协调工作。【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推动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设。新增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10个以上。扩大“双谷双城”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城市的交流互动。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武汉”工程,推进国际化示范街区建设。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制定贯彻落实国务院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加快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完善阳逻港集疏运体系,深化与长江流域城市航运合作。大力发展临空临港产业。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发展。深入落实全省“两圈两带”发展战略。

(三)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全方位、全体系、全区域、全领域建设创新型城市

把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放在武汉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全球视野、战略思维谋划创新,用最大的热情、最好的资源、最优的政策、最多的投入推动创新,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加快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认真实施《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和《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示范区创新引擎作用。完善落实“一区多园”机制,推动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在全市开花结果。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促进成果转化。全方位改革政府科技资金管理、计划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打造科技金融特区、人才特区。新增科技贷款余额150亿元、科技保险保额200亿元;新引进创投机构30家。深入实施“黄鹤英才计划”、“3551光谷人才计划”,探索人才与风险投资结合机制。积极支持和引进院士工作站,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在创新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加快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制定出台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实施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技术研发平台。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研发机构。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制。向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发展一批工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标准战略联盟等创新创业平台,对接产业需求,研发和转化一批科技成果。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100万平方米。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健康等优势产业,壮大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规模。按照千亿目标,聚焦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大数据、北斗导航等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万亿倍增”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扩大武汉未来科技城、光谷生物城等特色园区产业集聚规模,推动各开发区、各区积极创建科技园区,依托园区培育和引进更多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增长20%。

加快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深入实施“青桐计划”,充分激发百万大学生创业潜能。新增大学生创业特区15个,吸纳10万名大学生创新创业。加快建设一批廉租办公室、创业工坊和人才公寓,完善创新创业配套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创新型机关、园区、街道、社区创建,把“创新”镌刻在武汉的各行各业、每个角落。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使创新成为城市之魂。

(四)坚持建管并重、品质为先,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

遵循特大中心城市建设规律,更新城建理念,更加注重城市品质,更加关注市民意愿,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努力让城市安静下来,努力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大自然。

强化规划先导作用。启动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推进市域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合一”,实现“一张图”管理。

持续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坚持投入不减、力度不减,加快构建现代化、高品质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达到1750亿元。

创新城建投融资体制。完善市、区共建体制,发挥市、区两个积极性。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优质资产上市融资,增强平台公司资本化运作能力。

巩固提升交通枢纽功能。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加快推进天河机场三期、阳逻港集装箱三期、武深高速武汉段、汉孝大道武汉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370103/253437.html

更多阅读

盘锦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盘锦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盘锦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5年1月20日在盘锦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长高科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一、2014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是

赤峰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赤峰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赤峰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5年3月8日在赤峰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代市长 毕力夫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4年工作回顾刚刚过

龙口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龙口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龙口市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2月3日在龙口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龙口市市长 韩世军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4年政府工作回顾过

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5年2月27日在临沂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代市长 张术平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2014年

临江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临江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临江市政府工作报告本站更新中, 敬请关注,2014年临江市政府工作报告回顾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临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一、过去一年的回顾2014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年,也是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较

声明:《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为网友我不稀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