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孟子《鱼,我所欲也》“公孙仪相鲁而嗜鱼”比较阅读答案

孟子《鱼,我所欲也》“公孙仪相鲁而嗜鱼”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孟子《鱼,我所欲也》“公孙仪相鲁而嗜鱼”比较阅读答案】。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孟子《鱼,我所欲也》“公孙仪相鲁而嗜鱼”比较阅读答案】。

­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孟子《鱼,我所欲也》“公孙仪相鲁而嗜鱼”比较阅读答案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22.翻译句子。(4分) ­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答案]21.(1)用脚踢(2)通“辨”,分辨(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孟子《鱼,我所欲也》“公孙仪相鲁而嗜鱼”比较阅读答案】。)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380103/25759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公子虔与公孙贾 秦国公子虔

原文地址:公子虔与公孙贾作者:杰瑞公子虔即嬴虔,战国时人。秦孝公太子驷之傅。孝公用商鞅变法,他因纵太子犯法而受劓刑。孝公卒,太子立,是为秦惠文王。他诬告商鞅欲反,秦遂杀商鞅,灭其家。

看公孙龙如何解决《罗素悖论》_弘农耕夫 罗素集合悖论

看公孙龙如何解决《罗素悖论》罗素(Bertrand Russell)于1902年根据《算术基本规律》而提出的、有名的悖论,今被称为「罗素悖论」。这个悖论有一个通俗版本,叫「理发师悖论」。它说「从今开始我规定,我只帮这个镇上所有(不自己刮胡子的人)

三国公孙瓒 重生三国我是公孙瓒

人物简介   三国杀 公孙瓒原画公孙瓒:字伯圭,辽西令支(今迁安、迁西一带)人,出身贵族。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他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涿郡刘太守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来跟卢植于缑氏山中读书,粗通经传。后又被举为上等郡

你还记的公孙策和庞飞燕吗,我记得 我记得我爱过

最近又看了一部《少年包青天》第一部,虽然对于剧中案件的真相早已了然于胸,但还是看的津津有味。在我的眼中,第一部是最经典的,每一个演员都发挥到位,案件设置扑朔迷离,连主题曲片尾曲都格外好听。包拯和公孙策的惺惺相惜,八贤王和庞太师

声明:《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孟子《鱼,我所欲也》“公孙仪相鲁而嗜鱼”比较阅读答案》为网友幻想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