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故都的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阅读答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郁达夫《故都的秋》阅读答案】。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郁达夫 故都的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阅读答案

1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 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1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郁达夫《故都的秋》阅读答案】。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13、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参考答案:

11、B (“一切景语皆情语”,蓝色或白色为冷色调,能表现秋的清、静、悲凉,从而传达作者的感情。B项分析正确,A、C、D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

12、D (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D项正确,A项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B、C项都是讨论声音无关紧要的特点,没答到要点。)

13、A (A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B项三节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C项分析与选段内容不符,D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15.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为什么要详写故都旧院的秋?(6分)

答:

15.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与普遍。(3分)人处故都秋院所见是院落的破旧,连花底还长着几根秋草,这些让人的“清、静、悲凉”的主观感受更为强烈。【郁达夫《故都的秋》阅读答案】。(3分)故详写故都旧院的秋。

16.⑴~⑻段写故都“清、静、悲凉”的秋景,作者都有着怎样的心境?请据文意用三个关键词概括。(6分)

16.闲静 落寞 苍凉

17. 文章末了,第⑼段有关秋的诗文的议论,有哪些作用?(6分)

答:

17.内容扩展:中外写秋的诗文都悲秋也颂秋,且写得出色而有味道。情感归结: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情难自已。文化渊源:中国文士最能领略北国之秋的深味。(答对两个要点即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390103/259339.html

更多阅读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简要分析 故都的秋分析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简要分析秋珍课程分析:《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写于1934年8月的一篇散文,文章中散发着作者对故都深深的感情和眷恋,它体现了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交融的高超笔法。本课是散文鉴

故都的秋外十五篇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ppt

2.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

声明:《郁达夫 故都的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阅读答案》为网友七彩的好心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