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与鲁迅 萧伯纳与鲁迅、宋庆龄等七人照的故事(附图)

《鲁迅、蔡元培、萧伯纳》和《鲁迅、蔡元培、萧伯纳、宋庆龄、史沫特莱、林语堂、伊罗生》这两张历史照片,是时任《上海晨报》摄影记者的毛松友拍摄的。

萧伯纳与鲁迅 萧伯纳与鲁迅、宋庆龄等七人照的故事(附图)

上世纪90年代,我两次赴京采访毛松友先生,专门问起过《鲁迅、蔡元培、萧伯纳》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毛松友对我说,1933年2月17日午后,蔡元培先生派汽车到《上海晨报》馆,接他到孙(中山)宅拍照。那天早晨,萧伯纳到达上海,近百名记者都在捕捉萧伯纳的身影,被宋庆龄安排在青年会等候,因为下午二时萧伯纳要到那里讲演,并会见记者。毛松友之所以有单独进入孙宅的特殊待遇,是由于他的恩师蔡元培先生为他提供了方便。

次日,《上海晨报》就刊出了《鲁迅、蔡元培、萧伯纳》和《鲁迅、蔡元培、萧伯纳、宋庆龄、史沫特莱、林语堂、伊罗生》这两枚照片。

鲁迅、蔡元培、萧伯纳“三人合影”

1983年10月号《摄影世界》刊载毛松友先生翻译的加拿大摄影家尤索夫・卡施《为乔治・萧伯纳摄影》一文。在“译者的话”中,他回忆起半个世纪前自己为萧翁照相的经历,写道:“1933年2月,萧伯纳到了上海。当时我是《上海晨报》的记者,前往采访。给他和鲁迅、蔡元培等照了合影后,提出想为他单独照张相。他同意了,并未限制我时间,随即给他照了一张半身像。我用的是反光新闻镜箱,相机虽然老式笨重,但从请求、同意到拍完,不过十分钟。当年萧翁已76岁了,身躯修长,站在一起高我一头。他微俯着,眯起眼,对我莞尔而笑说:‘你是一位高速摄影家。’我笑着说:‘先要感谢您允许我的请求。至于我们的工作,是以秒计算的,特点就是快。’他听了也笑起来。握别后,我常常想起他那一把大胡子,丰润的脸庞,慈祥的微笑,温雅而风趣的话语,带着老年人的爱抚……而今已过去半个世纪了,但萧翁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给我留下崇高、美好的印象。”

有一种说法,那天在宋庆龄家里,史沫特莱女士拍“萧、鲁、蔡”的合影、杨杏佛先生拍那张七人合影。我想亦是事实,很正常,因为史沫特莱也是记者、杨杏佛先生喜欢摄影。况且,旧时摄影比较随意,不像现在那样,所有在场的大人物都要进去,还要“排座次”的。然而,从办报和编辑图片新闻的角度来说,次日要见报的新闻照片,一般都是由本报记者提供的,因为快捷,方便。记者拍好照片,报社有暗房,马上可以洗印出来制锌版。那时没有数码相机,可以网上传递。因而,非本报记者拍的照片,等到照相馆洗印出来,再送到报社,要好几天呢,新闻就变成了“旧闻”。我从事新闻工作大半辈子,了解报纸采用新闻图片的规矩与程序。

2003年11月,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毛松友摄影艺术作品集》中,收有黑白照片134大枚,跨度长达61年,其中两枚就是《鲁迅、蔡元培、萧伯纳》和《鲁迅、蔡元培、萧伯纳、宋庆龄、史沫特莱、林语堂、伊罗生》。前者之说明文字:“世界著名作家萧伯纳,1933年2月17日环球旅行到上海,在孙(中山)宅午宴后,与蔡元培(右)、鲁迅(左)合影,当天乘原轮离开上海。”后者之说明文字:“鲁迅、蔡元培、萧伯纳、宋庆龄等七人合影。”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原因,“七人合影”配发在一些纪念鲁迅或宋庆龄的文章中时,图片上只出现鲁迅、蔡元培、萧伯纳、宋庆龄、史沫特莱五人,林语堂和伊罗生被挖掉了,因为林语堂是“反动文人”,伊罗生亦被定性为“托派分子”。而且,不管“三人合影”或者“五人合影”,刊登时都未署作者姓名。

萧伯纳与鲁迅、宋庆龄等七人照的故事(附图)_萧伯纳的故事

争议:七人还是五人?林语堂等人为何被涂掉?

毛松友先生(1911~2000),浙江江山人,是我国著名的摄影家和摄影理论家。他1932年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经济系毕业后,即由蔡元培先生推荐入《上海晨报》当摄影记者。抗日战争期间,他放弃了在《上海晨报》待遇优厚的工作,参加“世界红万字会”小分队奔赴前线救护伤员、疏散难民、收容和教养战区难童,同时也拍摄了大量反映上述史料的新闻照片,揭露日寇侵华罪行,向全世界宣传中国人民英勇抗日和所遭受的巨大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文化部、新华社、太原图片社和轻工部任职期间,更是相机不离身。六十多年来,他拍摄了十万多幅反映社会、历史、战争、生活、风光等题材的照片,有很多已成为我国珍贵的历史文献。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摄影记者们》、《被日寇轰炸的中国公学遗址》、《上海北站》、《毛泽东在北京参观日本商品展览会》、《周总理在十三陵工地上》、《彭真市长接见市民》等。

毛松友的摄影理论著作《新闻摄影概论》刊发于1934年4月出版的《黑白摄影》。1952年出版的《新闻摄影》,再版六次,是新中国建立时成长起来的那一代摄影家的启蒙教材。他的摄影作品《三峡帆影》被印成邮票和明信片,《韶山》入选大型画册《中国》。

“七人合影”变为“五人合影”,林语堂和伊罗生不见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410103/264659.html

更多阅读

皮格马利翁四 萧伯纳戏剧图7幅 皮格马利翁与伽拉忒亚

图11912年萧伯纳创作了话剧《皮格马利翁》(图1),与希腊神话的《皮格马利翁》不同,萧伯纳的戏剧的剧中人都是真人。神话中是皮格马利翁将他的雕刻品改变为人。萧剧中则是把一个贫民区的卖花女改造成为能按上层社会贵妇人的语言举止行动

人生责任与使命 萧伯纳论人生使命

爱默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价值中它处于最高的位置。"科尔顿说:"人生中只有一种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追求--就是对责任的追求”。责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

萧伯纳简介 萧伯纳名言英文版

中文名称:萧伯纳性别: 男生卒年: 1856—1950国别: 英国生平简介萧伯纳,爱尔兰人,生于都柏林。英国剧作家、政论家。1876年移居英国。1879年开始文学活动。1884年参加创建费边社,写了很多有关社会和政治的著作,包括费边社宣言,被认为是费

加州安纳伯格庄园 安纳伯格庄园会晤

安纳伯格庄园是已故美国出版巨头、慈善家和前美国驻英大使安纳伯格和他的夫人丽诺尔的故居。这座位于南加州沙漠绿洲中的庄园被称为“西部戴维营”。  从洛杉矶经10号高速公路开车往东,大约行驶两个小时,便能抵达安纳伯格庄园所在

声明:《萧伯纳与鲁迅 萧伯纳与鲁迅、宋庆龄等七人照的故事(附图)》为网友都会过去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