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总督叶名琛 天真的清朝官吏 两广总督叶名琛何以客死印度?

叶名琛(1809年~1859年),湖北汉阳人,清朝科举体制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26岁中进士,38岁任巡抚,43岁擢总督,46岁拜相国。

我们认识他,是在中学历史课本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以昏庸形象为人所熟知。

1857年底、1858年初,英法联军攻打广州之势日益急迫,僚属“请调兵设防,不许;请招集团练,又不许”。僚属一再恳请排兵布阵,叶名琛说:“别担心,再过十五天即可平安无事。我已占卜过。”

谁知才过十四天,英法联军不仅轰开城墙进入广州城,而且将叶捕获,运往香港。

英军给了叶名琛人道主义的待遇。他被押解之时,穿上整齐的官服,带了贴身随从、厨师、剃头匠,以及粮食。

两广总督叶名琛 天真的清朝官吏 两广总督叶名琛何以客死印度?

在从广州开赴香港的途中,英军军舰“无畏号”尚未驶出广州内河,随从曾指指河面,向叶使眼色,劝他跳河逃跑。他装糊涂,不理睬。

叶名琛被英法联军捕获。

1858年2月23日,“无畏号”离开香港,3月12日抵达印度加尔各答。13日搬到一个炮台(叶名之曰镇海楼)居住,不久迁往大里恩寺花园楼。

英方保持着对叶的礼遇,“预备车马,屡请游玩”。当然,鄙视“夷人”之念在叶心里根深蒂固,他不可能与他们自如交往。他做起了“宅男”:写字作画,自署曰“海上苏武”;赋诗见志,日诵《吕祖经》不辍。

一位大清相国,做了俘虏,为什么既不逃走也不自杀,而是安之若素?他是等着被释放?要知道,在总督任上兵败城破,本身就欠一死;当了“夷人”的阶下囚,还有脸活着回来?那可是奇耻大辱,比死难受多了。作为传统体制的卫道者,叶不可能不明白这一道理。

叶名琛在加尔各答向随从解释自己的心曲:“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起衅?究竟孰是孰非?以冀折服其心,而存国家体制。”

原来他是要跟英国国王当面理论:为什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他不认为自己是俘虏,也不是贪生怕死(“此身已置诸度外”),而是“欲始终其事”:此行身负重责大任,要向英国国王讨回公道!

然而,几个月过去,叶没有发现任何要送他到英国去的迹象。他绝望了,“日望一日,总不能到他国,淹留此处,要生何为?” 既然使命已经不可能达成,那只有一死。

等到自己所带粮食吃尽,随从请求出去购买,叶坚决拒绝,“何颜食外国之物”?英方翻译官送来的食物,一概杜绝不用。随从苦劝不听。

4月2日,叶名琛绝食而死。“临绝并无别话,只说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英国人用铁棺松椁盛敛叶名琛遗体,伴以防腐的水银,连同其诗稿送回广东。“时人读其诗,未尝不哀其志,而憾其玩敌误国之咎也。”

最后录叶名琛诗一首,感受一下他的心境:

零丁洋泊叹无家,雁札犹传节度衙,

海外难寻高士粟,斗边远泛使臣槎。

心惊跃虎笳声急,望断慈乌日影斜,

惟有春光依旧返,隔墙红遍木棉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410103/265492.html

更多阅读

清末两广总督张鸣岐 两广总督

张鸣岐■张鸣岐在天津时的豪华住所之一□侯玉杰(滨州)张鸣岐,字坚白,无棣县车镇乡段家村人,光绪元年(1875年)出生。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中举人,次年会试落选,留南学读书。

叶念琛新作《亲爱的》:爱情的谎言比背叛更恐怖

如果有个男人跟一个女人说:“亲爱的,我好爱你!”那这个男人说这句话是出于两种原因,一种是这个男人太爱这个女人,他会对这个女人情不自禁说出这句话;还有一种原因是这个男人已经背叛了这个女人,他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惶恐不安,也是为了打消

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中国丧权辱国的条约

| [<<] [>>]1857年10月,英、法全权专使额尔金和葛罗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各奉本国政府训令先后率远征舰队到达香港。12月,英法已作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齐集珠江口,战争一触即发。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登陆攻城。

风水欣赏:两广最大的风水格局“翻鬼局”

两广最大的风水格局“翻鬼局”中国多代领导人都曾到实地看过,留题:天梯行龙串珠峰,顿起金星是铜钟。天桥架起贪狼秀,旗山高插水边红。积仓巨库居水伴,狮象龟蛇会水

声明:《两广总督叶名琛 天真的清朝官吏 两广总督叶名琛何以客死印度?》为网友眼眸里的快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