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5天内迫使格鲁吉亚求和,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杀鸡用牛刀
这场冲突从地方剿匪迅速升级为局部战争,根源在于双方实力的“不对称”。苏联解体近20年,历经多次军事改革,俄罗斯陆军仍然是一支传统的装甲机械化重装部队。即传统的大陆军体制,说白了就是苏联陆军缩水版。而格鲁吉亚仅仅是一支转型中的轻型部队。苏联时期高加索并不是苏军主要作战方向,所以格鲁吉亚继承的苏军遗产比较少,且都是二三线装备。(如装甲部队主力仍以少量T-72及T-55为主),比起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些东欧一线国家动辄几千辆T-80、T-72不可同日而语。剿匪(南奥赛提地方武装)尚可,和俄军打正规战实在毫无胜算。
从此次参战部队组成结构来看:俄罗斯北高加索军区向南奥塞梯派出了第58集团军(2个摩托化步兵师,一个独立的摩托化步兵团,5个独立的摩托化步兵旅,其中还包括2支山区战役战术导弹旅和数支炮兵旅等)、20个摩托化步兵师、7个空降师、独立陆航团、防空导弹旅等。基本涵盖了各技术兵种。包括各种远程打击兵种(如战役战术导弹旅等)。但总体结构仍以装甲机械化部队为核心构成的空地一体化力量。采用了集团军――师――旅(团)――营编制。主要战术单位为旅(团)。打一场常规机械化战争绰绰有余,但打一场非接触数字化战争尚有明显差距。仍存垂直指挥层次多,战术单位庞大的苏式传统弊病。经历两次车臣战争洗礼及多次境外维和军事行动,俄军的基层编制始终没有根本改观。
相比较而言,格鲁吉亚编制体制向美军靠拢,基本采取了旅――营制。营采用模块化组合。指挥结构扁平化,主要战术单位灵活(营)。但将这种战术编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网络化。而格军刚刚经历了从苏俄垂直体制向美式扁平体制的转型,苏军的痕迹还很深,俄军对其可谓知根知底。武器装备硬件在一些精锐部队(如特战旅)有明显提高,但网络指挥系统并没有同期完善。虽然以色列和乌克兰协助建立的预警系统和防空系统发挥了一定功效。但仅靠些洋枪样炮无法根本影响战局。
归根到底一句话,俄军是和自己的影子打仗,就和中越边境冲突一样,师傅打徒弟可谓得心应手。
2、日常战备体制完善蓄势待发
北高加索军区十万人马可谓兵强马壮,且日常战备训练常抓不懈。车臣虽然已经归顺,但应对高加索地区冲突的预案一直没有锁进保险柜。俄第58集团军8千人马刚刚结束“高加索2008”军事演习,所以对开赴前线有充分准备。空军低4军也一直保持战备飞行,开战后迅速掌握了制空权。
值得注意的是,俄军战前部署及隐蔽工作也有明显进步。虽然战前五角大楼开始调集各种侦察手段锁定北高加索,这包括国家侦察办公室的多颗军事间谍卫星,驻扎在欧洲地区的高空侦察机和无人驾驶侦察机,重点搜集驻北加高索地区俄军地面部队和格鲁吉亚国防军的调动情况,以及两国军队的无线电通讯情报。结果并没有发现俄军大规模集结迹象。8日忽然千金压顶发起反击后,其调动规模之大、速度之快都超出预料。这只能说明两个问题:要么是俄军大部队的隐蔽做得十分出色,要么是俄军大规模调兵能力远超外界预想,战场投射能力已经获得突破性进展。可谓蓄势待发。
南奥塞梯俄格冲突分析:俄罗斯五天内获得胜利_俄格冲突
3、协同作战能力明显增强
在此次军事行动中,俄军出动了除战略火箭兵以外的所有兵种,三军协同作战。当陆军第58集团军在格鲁吉亚东线发动进攻后,俄黑海舰队同步抵达阿布哈兹海岸,掩护地面部队抢占格鲁吉亚西部多座军事重镇,让格鲁吉亚国防军身陷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而俄空降军则同时伞降到格鲁吉亚腹地,夺取东西走向的高速公路中心点,将格鲁吉亚切割成两半,包围格最精锐的特警部队约1500人。东西并举发动钳形攻势,中心开花。除正规军外,也动员了地方武装协同作战。(志愿军及车臣营等),迟滞消耗了格军有生力量。,相比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地面坦克部队在没有步兵与空军的掩护下孤军深入,结果被车臣武装大部分歼灭,而迟到的俄军步兵又被包抄,步坦脱节最终造成全局败退这种协同作战能力与俄军第一次车臣战争相比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记得第二次车臣战争时,俄军发明的战术就很成功。首先对城镇发动陆空远程火力打击,装甲机械化部队迅速通过或绕过据点,内卫及安全部队后续进入梳剿。避免重装部队陷入巷战的尴尬境地。此次虽然只动用正规军,但地方武装替代了准军事部队的位置(内卫及安全部)。包围和消灭格鲁吉亚军队的任务由地方武装承担,而执行纵深穿插,占领和控制主要交通枢纽的任务由重装部队承担。正规军即避免了巷战和包围战,又减少了伤亡,大大提高了推进速度。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从8日上午俄军开始行动,5小时主力奔赴战场。到10日开辟格鲁吉亚东西两翼战线,再到11日完成对格鲁吉亚的切割,俄军此次作战速度之快,正是基于炉火纯青的战术协同。
4、引入防区外打击概念
所谓防区外打击,就是大量采用精确制导武器进行远程打击。俄军在近年来进行的军事改革中非常注重精确武器能力的研发与装备部队,同时注意军队精确打击能力的培训。客观来说,俄军装备的精确制导武器比例明显提高,应用范围更加普遍。因此,在这次格俄冲突中,俄军战机轰炸的重点目标是公路、桥梁、雷达站、机场与港口,以往的对敌方阵地、城镇及有生力量开展的地毯式轰炸消失的无影无踪。虽说都在居民密集区内,但给格平民造成的伤亡相当少。绝大多数平民伤亡都是格鲁吉亚和地方武装冲突期间造成的。因此,俄军的精确打击战力已经初步成型。即避免了弹药浪费,提高了打击效率,给格鲁吉亚士兵施加了空前的恐惧感,又减轻了平民伤亡带来的国际舆论压力。反倒是格鲁吉亚带来的平民伤亡制造了人道主义危机,给俄军提供了道义接口。
5、发动“三战”配合正面作战
网络战,舆论战,法律战是中国提出的三战概念,将战场延伸至多维空间。即有硬仗,也有软仗。
战前俄罗斯对格鲁吉亚的大规模的网络攻击行动是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的。当俄军对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全面开始后,对格鲁吉亚的网络攻击也全面铺开,几乎所有的格鲁吉亚官方网站都被瘫痪,格媒体、通讯和交通运输系统也陷入瘫痪之中,对格实际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通讯与运输能力的瘫痪,直接影响了格鲁吉亚的战争调度能力。舆论战可谓贯穿于始终,俄动用了民间爱国力量,实现了全国上下空前一致,激发了爱国主义及民族主义情绪,取得了道义制高点。法律战自不必说,通过舆论战,揭露格鲁吉亚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证据,另西方和格鲁吉亚都吃了哑巴亏。
除以上优势外,俄军并不是完美无缺,此次军事行动暴露出有些问题仍不容忽视。
1、数字化装备比例低
俄军总体装备水平仍停留在苏联解体时的水平,电子设备比例低,性能落后始终是俄军的软肋。尤其是基层战术单位及单兵装备水平,更是不容忽视。与美军装备个人掌上电脑相比,俄军仍然依靠传统的步话机及电台,差距可想而知。提高单兵电子设备比例任重而道远,需要花巨额资金支持和及军事工业整体升级,俄罗斯现有的军事工业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俄军数字化之路任重而道远。由此造成的战术通讯不畅,有标定发射位置的手段,但饿军未能摧毁格鲁吉亚的火力点的问题都比较突出。
南奥塞梯俄格冲突分析:俄罗斯五天内获得胜利_俄格冲突
2、远程打击观念落后
此次俄军精确制导武器袭击目标,集中于公路、桥梁、雷达站、机场与港口等重要政治军事设施。而没有针对格鲁吉亚的通信、战斗指挥和侦察系统(C4I)。只切手断脚,而没有直接攻击神经中枢,使敌人开战即成为聋子,瞎子。说明俄军远程打击概念仅仅停留在初级水平,连海湾战争美军水准都不及。
远距离精确杀伤性武器能够在冲突的最初几小时内使格鲁吉亚的通信、战斗指挥和侦察系统失效,并牵制该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假如俄罗斯航空兵拥有这种武器,那么它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制服对手,而不用进入格防空系统的打击范围。
3、不注重单兵防护装备,伤亡明显
据俄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在这场冲突中,南奥塞梯居民约1600人死亡,俄军共有74人死亡,171人负伤,19人失踪。格鲁吉亚尚未正式公布有关伤亡数字,但据说伤亡总数在4000左右。俄军伤亡相比格军很小,但相比美军水平实在不可同日而语,俄军单兵防护装备始终落后,至今很多部队仍佩戴老式钢盔及防弹衣。芳纶及复合材料防弹装备始终没有列装。连58集团军司令都带伤指挥,可想而知俄军后方的防护水平。所以在格军突袭当天吃了小亏。
4、精确制导武器水平低
俄军主要精确制导武器停留在二代水平――激光制导。激光制导受地形,天气,光线等因素影响非常明显。
如俄罗斯火炮的作战情况明显差强人意。“米尺”、“红土地”、“捕鲸者”和”晶面”等制导炮弹使用的是激光目标指示器,由于南塞梯个格鲁吉亚地形复杂,植被丛生,在远距离发射时效果明显打了折扣。
总体而言,俄军尚未对制造和大规模使用高精度武器打击敌人的军事和经济设施给予足够重视,同时,仍然将重点放在使用有生力量和调动大型地面部队的人海战术上。换言之,无论现在还是可见的将来,俄军都没有为打21世纪非接触战争作好准备。和美军差距越来越大,主要战术思想仍停留在冷战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