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1、体现快乐作文的教学理念,在快乐的学习实践中提高创造性想像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2、抓住“问答”,反复演练,突出教学的层次性,逐步推进,达到不露痕迹的写法指导。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改写的方法。
2、通过改写古诗,领悟古诗文字简约而内涵丰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看图背诗,介绍作者。
1、 利用课件,展示图片。画面的内容是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在松树下面交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首古诗描绘的情景。
学生说出是《寻隐者不遇》后,就由他(她)带领大家一起背诵。
背诵后屏幕上显示出诗文。
2、 请学生谈谈对作者贾岛的了解。
(贾岛,唐朝诗人,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为僧,遇韩愈后还俗。他以推敲文字著称。)
请学生讲讲关于“推敲”的著名典故。
二、讲述诗意,深入探究。
1、喜欢推敲文字的贾岛用区区20个字,讲述了他寻隐者不遇的经历。谁来用自己的话讲讲诗句的意思?
(我在松树下询问童子,童子说他的师父采药去了。师父就在这座山里,可是山高云深,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2、这首诗采用了“问答体”,谁问?(贾岛。)谁答?(童子。)
问的话写出来了吗?(没有。)
贾岛曾写过这样几句诗:“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让我们都来当他的知音吧,我们一定会体会到他这首诗的妙处。
让我们从童子回答的三句诗,来推想贾岛是怎样问的。
“言师采药去。”——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即“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去哪里采药呢?即“采药在何处?”
“云深不知处。”——到底在山的哪个地方?即“山中何处寻?”
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学生明确诗中隐含着三番问答,共六次对话。老师以诗人语气来问,学生一起接作答的诗句。
三、反复演练,循序渐进。
1、一“问答”,熟悉内容。
同桌两人用自己的话练习分角色问答。
2、 二“问答”,体会情感。
指名上台表演“三番问答”。
表演后,老师通过采访“贾岛”进行点拨:
①当你听到童子说师父采药去了,你心里会怎么想?
(扮演贾岛的学生可能会说:“唉,真不巧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采药的目的想像隐者的为人,他隐居山林仍不忘利用自己的医术造福一方。这无疑是贾岛敬仰隐者的原因之一。在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后,再请“贾岛”说说心里话,表达对隐者的敬仰之情。)
②当童子指着眼前这座山,说就在这座山里的时候,你的心情又变得怎样?
(又生出了一丝希望。)
③当听到童子说他也不知道师父在什么地方时,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彻底失望)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小节:三番问答中,贾岛的情感也起起落落,一波三折,先是满怀希望,而后变得失望,后来又产生一线希望,最后彻底失望了。
请这两位同学再次表演“三番问答”。“贾岛”的语气要反映内心情感的变化,可以加上自言自语。
3、 三练“问答”,具体描述。
《古诗改写》教学设计_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这次换两名同学表演,由其他同学添加提示语。提示语要描写出人物神态、动作或讲话的语气。提示语的位置还要有所变化,可以在人物语言之前,可以在人物语言之后,还可以在人物语言中间。
四、聆听音响,想像环境。
1、 我们再来看看诗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松、药、山、云)
2、从这些景物你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味景物具有象征意义,能衬托隐者的高洁、飘逸的品格。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一段带有鸟鸣声的自然音响,让他们展开想像,还仿佛看到什么景物。
简单描述自己想像的自然环境。
4、说一说作文在什么地方可以加进景物描写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可以加在文章开头、结尾或童子说到“就在这座山里”之后。景物描写不但可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烘托诗人来时喜悦、急切的心情,还可以暗中衬托隐者的品格。)
五、自由表达,改写古诗。
1、通过刚才的想像,我们可以把这篇20字的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改写时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哪些内容呢?
(人物对话、动作、神态、心理以及景物描写。)
2、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自己那支小神笔,寻觅着诗人的足迹,开始你快乐的创作之旅吧。
学生动笔完成习作。
六、朗读作文,共同评赏。
1、 可由观众点播,也可自告奋勇,同学上台朗读习作后,师生共同评赏。
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作文,关注对话描写的几种不同句式的标点使用情况。
2、修改作文。
《古诗改写》教学设计来自第一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