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员工积极性,有助于员工之间、上下级领导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激励的角度出发,所谓提高员工积极性,其实就是制定一系列的计划、设置一定的环境,让员工内部的心理和思想发生变化的过程。使员工产生企业所预期的行为反应,正确、高效、持续地达到组织预定的目标。
如何提高员工积极性?――如何提高员工积极性?(一)提高员工积极性原则一:实事求是原则。
企业提高员工积极性的过程,就是根据客观实际需要,施以相应刺激和鼓励,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达到激励的效果。这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满足和引导员工的实际需要。
人的需要,怎样得到满足?这始终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一方面,它同一定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密不可分。如果从需要为生产提供行为动机这一角度来看,那么需要的满足是先行的;如果从生产为需要提供现实物来看,那么生产又是先行的,两者之间互为条件。另一方面,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人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也是一个人们的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所以,一说到需要的满足,就只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产生和满足的需要。正因为如此,需要满足的方式也必然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历史的方式。企业领导的激励操作只有符合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历史趋势,才能真正既肯定和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又调整和规范这种需要,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必要的社会形式。也只有这种激励,才具有合理性、现实性和科学性。
(二)提高员工积极性原则二:适时适度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而“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内,能够恰如其分地体现和最好地满足员工实际需要的量,即最佳适度量。
掌握激励控制的最佳时机,是激励员工艺术的内在要求。选择最佳时机对被领导者实行激励控制,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事物总是不断运动并发展变化的,上述这些时机也不是静止的,必须及时抓住并巧妙地运用,不然就会坐失良机。我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马后炮”,就是说有些好的激励方式、手段和途径,失去了时机,再好也没什么用处,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因此,企业实施激励操作时,必须注意讲究以下三性:一是真诚性,做到真心诚意地对待人;二是敏感性,做到察言观色,处处留心;三是持久性,做到跟踪激励,持之以恒。
(三)提高员工积极性原则三:公平合理原则。
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既受员工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
公平合理的原则,要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必须对员工的贡献给予恰如其分的确认。如有不恰当之处,就会使企业员工有不公正的感觉。另一方面是员工个性接受的各种东西――交换关系的结果即报酬,也必须得到个人的承认。
一个人在评价自己所得报酬是否公平时所用的标准是什么?在一般情况下是以同事、同行、亲友、邻居等作为参照系,也可用自己做过的工作或担任过的角色参考依据。
如何提高员工积极性?_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
(四)提高员工积极性原则四:有益性原则。
提高员工积极性是对员工良好行为或成果的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其目的在于促使员工保持和增强这种行为,加快员工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
提高员工积极性的这一规定性决定了其有益性,有益性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表现在激励前(考核奖励对象);其二表现在奖励后(检查激励效果)。这两者应该是统一的、全面的。
我们经常在提高员工积极性实际过程中遇到这种情况,激励对象的确定是正确的,但由于被激励者所处环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起到积极鼓励作用,有的则增加了集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产生了消极作用。
如果我们注意接收激励的反馈信息,事先做好集体成员的思想工作或改变激励的方式和内容,就有可能保证激励前后效益一致性,真正使激励发挥全面的连续的积极作用。
(五)提高员工积极性原则五: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为了搞好员工激励,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执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时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各有侧重,应因时、因事、因人制宜。在两种激励结合时,必有主有辅,对此,要灵活掌握,不可机械地、固定地予以规定。精神激励是一种高层次激励,能起到平衡的作用,控制和调节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而为了物质生活的改善,物质激励的施行也显得尤为重要了。
改变精神奖励颁发的单一性和照顾性,提高精神激励的效率。在分别执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时,人们往往比较重视物质激励的内容和形式,使物质激励搞得较为丰富多彩;而实施精神激励时明显地表现出单一性和照顾性。
如何提高员工积极性?――注意事项Q职提示:激励是提高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好方法,作为企业领导的一种有目的的企业领导行为,是有规律可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