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 唐天宝十四载至宝应二年(755――763年),唐王朝平定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战争。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国家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到天宝年间,在一派歌舞升平声中,他开始踌躇满志,不愿过问政事,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之人,一味纵情享乐,政治日趋腐化。当时为抗击突厥、吐蕃、契丹等的进犯,在边地设置节度使,屯戍重兵。后节度使和边地驻军不断增加,至天宝元年(742年),边地节度使已增至10个,兵员增至49万,而中央和内地兵力只有8万多,仅及边地兵力的六分之一。由于府兵制的废止和募兵制的实行,当兵成为一种职业,而且在边地久不更调,长期驻守,边兵逐渐变成节度使的私人势力。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一般都管辖几个州,不仅握有兵权,还拥有地方的民政、财政大权。中央统治集团的腐化,又大大削弱了控制地方的能力,也加剧了各种矛盾的尖锐化。这就为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创造了条件。 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营州(治龙城,今辽宁朝阳)少数民族,会六种民族语言,做过互市牙郎(贸易居间人)。二人从军后,皆以骁勇著称,为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所赏识。安禄山以其狡猾钻营,很快升为平卢节度使。此后,以虚报战功、献媚贿赂皇帝近臣等手段,取得唐玄宗的宠信,至天宝十载(751年),升至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18.39万,占当时全国兵力57万的32%强,成为权倾一时的边帅。安禄山早有野心,多次入朝,深知内地兵力空虚,武备松弛,朝政日趋腐败,就与亲信高尚、严庄、史思明等阴谋策划叛乱,夺取唐朝天下。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从范阳(今北京城西南)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今西安)进攻。中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毫无应变准备。地方官吏闻叛军将至,或弃城逃跑,或开门出迎。安军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很快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唐玄宗惊恐,急派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又仓猝部署对安禄山的全面防御: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率步骑5万,进屯陕郡(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令朔方、河西、陇右等军镇,除留少数军队驻守防地外,其余部队全部内调。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接连攻陷陈留(今河南开封)、荥阳(今荥阳东北),大败封常清部于武牢(即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葵园,进占洛阳。其部将高秀岩部在北面配合,进攻振武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被郭子仪所率朔方军击败。封常清在洛阳战败之后,退至陕郡,说服高仙芝放弃无险可守的陕城,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以阻止安军入关。安禄山命部将崔干祜率部入据陕郡,进逼潼关。唐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以战败、弃地罪杀封常清、高仙芝,又急忙起用病废在家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副元帅,领兵8万,连同各路援兵及高仙芝旧部,号称20万,进驻潼关。 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激起百姓无比愤怒。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等率军民奋起抗击叛军,河北17郡相继响应。天宝十五载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闻河北有变,即遣史思明、蔡希德率兵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杀颜杲卿。河北郡县又多被安军攻陷。但不久,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与郭子仪先后率军出井陉(今河北获鹿西南),入河北,在九门(今河北藁城西北)、嘉山(今河北曲阳东)等地,接连大败史思明部,一度切断洛阳与范阳的交通。安禄山因军心动摇,打算放弃洛阳返回范阳。唐玄宗过高估计战局的好转,于六月强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被迫领兵出潼关,在今灵宝西被安军崔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