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与变态反应有密切关系的皮肤病。临床上多伴轻重不等的瘙痒,多种形态的皮肤损害,时有渗出以及反复发作的特点。小儿时期以婴儿湿疹最为常见,其次是儿童湿疹。其中包括一小部分异位性皮炎的小儿。
1症状体征
起病大多在生后1~3月,6个月以后逐渐减轻,1岁半以后大多数患儿逐渐自愈。一部分患儿延至幼儿或儿童期。病情轻重不一。皮疹多见于头面部,如额部、双颊、头顶部,以后逐渐蔓延至颏、颈、肩、背、臀、四肢,甚至可以泛发全身。
初起时为散发或群集小红丘疹或红斑,逐渐增多,并可见小水疱,黄白色鳞屑及痂皮,可有渗出、糜烂及继发感染。因瘙痒患儿烦躁不安,夜间哭闹,影响睡眠。由于湿疹的病变在表皮,愈后不留瘢痕。
1.分期??临床上可按发病过程分为3期:
(1)急性期:起病急,皮肤表现为多数群集的小红丘疹及红斑,基底水肿,很快变成丘疱疹及小水疱,疱破后糜烂,有明显的黄色渗液或覆以黄白色浆液性痂,厚薄不一,逐渐向四周蔓延,外围可见散在小丘疹。面部皮肤可有潮红及肿胀。间擦部位,如腋下、腹股沟部、肛门周围等处可以受累,常合并擦烂。如护理不当可继发感染,或导致湿疹泛发全身。此期病儿夜不能眠、烦躁不安,合并感染者可有低热。
(2)亚急性期:可因治疗不当或由急性期湿疹演变而来,此期渗出红肿、结痂逐渐减轻,皮损以小丘疹为主,时有白色鳞屑,或残留少许丘疱疹及糜烂面。此时痒感稍见轻,可持续很长时间。??
(3)慢性期:多由急性、亚急性期湿疹演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就是慢性期的表现。反复发作,多见于1岁以上的婴幼儿。皮损以皮肤粗糙、肥厚、丘疹、鳞屑及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极少数可发生苔藓样化。分布在四肢,尤其四窝处较多。若发生在掌跖或关节部位,可发生皲裂而出现疼痛。如治疗不当,或在一定诱因下,随时可以急性发作,自觉剧烈瘙痒。??
2.分型??婴儿湿疹按皮肤损害分为3型:????
(1)脂溢型:多见于1~3月的小婴儿,其前额、颊部、眉间皮肤潮红,被覆黄色油腻性鳞屑,头顶部可有较厚的黄浆液痂。严重时,颏下、后颈、腋及腹股沟可有擦烂、潮红及渗出。其母孕期常常有脂溢性皮炎或较严重的痤疮。患儿一般在6个月后改善饮食时可以自愈。??
(2)渗出型:多见于3~6月肥胖的婴儿。先出现于头面部。除口鼻周围不易发生外,两面颊可见对称性小米粒大小红色小丘疹,间有小水疱及红斑,基底水肿,片状糜烂渗出,黄浆液性结痂较厚。因搔抓常见出血,有黄棕色软痂皮。剥去痂皮后露出鲜红湿烂面,呈颗粒状,表面易出血。如不及时治疗,可向躯干,四肢及全身蔓延,并可以继发感染。
婴儿湿疹偏方_婴儿湿疹偏方
(3)干燥型:多见于6个月~1岁小儿,可一开始就是干燥型表现,或亚急性期以后。皮损表现为丘疹、红肿、硬性糠皮样鳞屑及结痂,无渗出,常见于面部、躯干及四肢侧伸面。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以上3种类型湿疹可以同时存在,3期皮损也可发生于任何一型湿疹,3期可以互相转化和重叠。
2用药治疗
除详细询问病史,查找诱发因素,予以纠正外,应采用全身、局部中医及西医综合治疗。
1.全身疗法??
(1)饮食管理:首先,避免喂过量的食物以保持正常消化。如疑牛奶过敏,可较久煮沸,使其蛋白变性,以减轻其抗原性。必要时可用配方奶或豆浆(参阅营养性疾病)代替牛奶。如疑对鸡蛋过敏,可单给蛋黄,或从少量蛋白开始,逐渐加量。喂母奶的母亲可酌情忌可疑过敏物如鸡蛋、牛羊肉等。
(2)抗组织胺类药物:2岁以内婴幼儿宜选用:氯苯那敏(扑尔敏)、异丙嗪(非那根),苯海拉明等单一或轮流内服,有较好的止痒和抗过敏效果,并有不同程度的镇静作用。2岁以上患儿宜选用第二代无明显镇静作用的抗组织胺药,如西替利嗪(仙特明)滴剂、特非那丁颗粒剂及氯雷他定等。
(3)皮质类固醇激素:无论口服还是静脉注射,都能很快控制症状,有明显的抗炎止痒作用,但停药后易复发,不能根治,且长期应用后有依赖性和各种不良反应,故应酌情慎用。泛发急性湿疹其他疗法效果不佳者,可短期口服泼尼松(强的松),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
(4)抗生素:仅用于因继发局部或淋巴结等感染、白细胞增高和体温增高的病儿,一般采用青霉素肌注或红霉素、磺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