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 第1课鼎湖山听泉(九年级上苏教版)

第1课鼎湖山听泉

教学内容

课文描绘了鼎湖山的优美风景:作者由听泉而得到对人生的感悟: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突破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

2.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2.熟读课文并体会课文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结合景物介绍,导入新课。 1.了解课文描写景物,进入新课学习。

2.朗诵教学。 2.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3.整体感知。

4..归纳小结。 4.小结本课知识。

一、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

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

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

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

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

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7

1.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

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

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

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

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

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

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出示板书:

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怅惘污垢

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

万籁俱寂

2.听教师讲解,做好笔记。

3.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

大意。

4.积极配合教师活动。最后明确词语

意思: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

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

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

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二、学会诵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

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

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

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

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

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

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

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

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

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

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

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

巡回指导。 。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

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

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

1.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在头脑中形

成“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意识,为

今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2.听教师范读,认真领会诵读要领,记

下心得体会。

3.分小组诵读课文,注意诵读要领。

4.认真听教师点评,明确自己不足之

处,然后自由诵读体会。

5.大胆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

体会,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整体感知(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

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

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

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

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

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

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

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

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

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

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

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

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

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

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

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

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1.齐声回答:按照游人的行踪顺序来

写。

2.积极发言,概括出作者的行踪顺序:

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

亭――庆云寺(半山)。

3.积极发言。概括出:黄昏――晚饭

后――夜间。体会文中两条线索组

织材料,理解课文是以空间转换为

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

4.讨论明确:第一部分(第l段)初闻泉

声;第二部分(第2―3段)引发联想;第

三部分(第4―7段)回旋转折;第四部

分(第8―10段)得到感悟。

5.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这一特

点,感受作者在写景中表达的思想

感情。

四.小结(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

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

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

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1.听教师小结,然后自由诵读课文。

I 2.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

l 8段。

2.熟读并背诵。

教学步骤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 第1课鼎湖山听泉(九年级上苏教版)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

2.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 2.讨论重点问题。

3.小结全文。 3.小结全文。

一、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课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检查学生背诵情况,点名让两三位

学生背诵。

2.对学生的背诵做点评,指出不足的

地方,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 .

3.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鼓励,并指导学

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发现问题。

请学生谈谈从课文中得到的体会。

1.两三位学生分别背诵,其他同学仔

细听。

2.听教师点评,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

加以改正,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3.积极参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提

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共同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提

示:课文重点是在写泉,课文中多次

写到山泉,请同学们找出写山泉的

f

句子。

1.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山泉的句子,

在班上交流。明确以下句子:(1)

“过了寒翠桥……已人山中。”(2)

“进山方知……已不可得。”(3)“安

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

子。”(4)“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

的灵魂。”

2.给予鼓励: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说

明大家学习都很认真。那么,你们

能不能说说这些句子的不同点和相

同点呢?请大家仔细思考,想好了

就大胆发言。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并归纳:

(1)初闻泉声,如见泉姿;循声而去,

渐人山中(2)再睹泉踪,正面写泉,

以爱女作喻,表现出泉水的活泼(3)

钟泉之声相应,显现亲情(4)浑然一

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

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14:提问:从对泉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

看到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同学们

能归纳一下吗?

5.给予鼓励: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重点部分

――第四部分是怎样写泉的。请同

学们齐声朗读这部分。

6.讲解: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写作者

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

。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

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

得到人生感悟的?

7.讲解: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

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

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

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

举本体?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2.积极展开思考,然后纷纷发言。一

生说,它们详略不同,前三个简略,

后一个详细;一生说,前三个是写山

泉的声音和行踪,后一个主要写了

听泉的感受。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表

自己的看法。

3.听教师归纳,做好笔记。

4.回答:课文写泉有详有略,有直接描

写也有伺接描写,而且同时用了多

种表现手法,如比喻、议论等等。

5,齐声朗读课文第四部分。

6.讨论交流,最后明确:作者先写泉声

的多种层次,文章由辨声而想到具

体的情景,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

起来,比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

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7.纷纷展开讨论,最后明确:作者用这

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

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

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

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

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

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8.讲解:鼎湖山的风景十分美丽,课文

中也涉及了很多。但文中主要是借

山泉的美来表现山林的美,揭示从

泉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你能说说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吗?

8.展开讨论并交流。最后明确:作者

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

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

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

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

起,更加热爱人生。

三、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小结: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游

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但

它并不是简单地写景,而是从景物

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2.延伸:从学习这篇散文中,我们初步

了解了写景散文的写作方法。请同

学们课后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

篇简单的游记。

1.再次品读课文,重点感受作者是如

何在写景中融入对生命的感悟。

2.反复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和一些常

见的写作思路,模仿本文写一篇简

单的游记。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板书设计

第l课鼎湖山听泉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学习本文的关键在一个“听”字。从全文来看,“听”有一个过程,起先由听到泉声而想到山泉。但是山泉时隐时现,作者由泉影的变幻不定,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把钟声与泉声化为老人与孩子――成为两个时代的象征,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所深寓的精神。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不过是认识泉的一个手段。

练习设计

1 。随堂练习设计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楹联怅惘污垢汩汩菩提万籁俱寂泠泠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汩汩,怅惘万籁俱寂

3.背诵一那柔曼如提琴者……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答案与提示:略

个性练习设计

1_文章材料的组合是以时间顺序为主,还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这两种顺序的关系怎样?

2.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

答案与提示:

1.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自然是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从文章看,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对时间则写得比较含糊,只有“黄昏”“晚饭后”“入夜”不多的几处。

2.从题目看是“听”支配“泉”,但是从全文看,一方面听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泉是本文的关键,,全文是在颂泉,而听只是认识泉的手段。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课文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学习本文,关键是抓住一个“听”字。理解课文以此来组织材料,又是如何由听而生悟,体会到人生的哲理。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诵读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从诵读中得到启发,并有所感悟。 ‘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

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么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

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 ‘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皇帝

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风

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

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主峰为鸡笼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

天湖三个风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得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

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480103/280658.html

更多阅读

苏教版第二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在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考试中,做测试题要不放过一点疏漏,不放弃一分希望,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一、知识积累(15分)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提高卷

拼搏每一天,充实每一天,七年级的同学们可以通过练习第五单元的提高卷来提升语文成绩,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提高卷,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提高卷:一、积累与运用(16

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夯基础多锤炼,七年级的同学们要多准备一些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测试卷来练习熟悉题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6+

声明:《苏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 第1课鼎湖山听泉(九年级上苏教版)》为网友遲暮花未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