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花样翻新考验行业监管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新乡试验站站长张中印介绍,在业内人士看来,蜂蜜造假由来已久,手法多样且不断翻新。截至目前,已知的造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在蜂蜜生产季节,用白糖或糖浆直接喂养蜜蜂;二是将糖浆掺在蜂蜜里或者直接勾兑包装出售;三是在同为真蜂蜜的情况下,把价格低的掺入价格高的当中,以次充好。
“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而玉米、大米经过加工转化成液体糖浆,其主要成分和蜂蜜近似,且浓度相当。实际上,作为一种甜味剂,糖浆在食品生产中是允许添加使用的,但如果掺到蜂蜜里,就是造假。”张中印说。
小编在调查中发现,面对层出不穷的造假手段,由于检测标准滞后,蜂蜜行业屡屡陷入监管乏力的尴尬境地。
据悉,目前蜂蜜国标涉及两大体系,一是卫生部制定的GB-14963-2011《蜂蜜卫生标准》(2011年10月20日起实施);另一个是国家质检总局的GB-18796-2005《蜂蜜》。
张中印介绍,早期对蜂蜜好坏的评判,主要依据色香味等模糊的感官标准。2000年前后,随着玉米糖浆造假泛滥,直接推动了2005年的蜂蜜国标出台。
“和真蜂蜜相比,玉米糖浆有一股爆米花的味道,但是随着香精工艺的发展,目前从气味上已经难以辨别,有时假蜜甚至比真蜜的口感还好。”张中印说。
何昕表示,目前两大蜂蜜国标并行,但卫生部的侧重于食品安全,更多关注微生物指标、农药残留等,而质检局的侧重于生产加工领域的产品质量等。
“2005年出台的蜂蜜国标,对蜂蜜的真实性提出了要求,并且规定了技术鉴别方法,一定程度上对造假起到了扼制作用。与此同时,造假者开始通过技术手段使用新的制假原料和方法,如改用大米糖浆等逃避监管。”何昕说。
农业部颁布的《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仅国内的蜂产品消费量将达到每年50万吨。但在不断扩张的市场需求背后,蜂蜜的生产供应却在萎缩。
宋保海表示,近年来,养蜂的没有造假的挣钱多,加之蜜源减少,年青一代投身养蜂的越来越少,我国蜂农平均年龄已超过50岁。“和养猪养鸡相比,养蜂周期较长,出了问题想短期解决肯定来不及,如果不重视,这些供需缺口还会给造假留下空间。”
何昕认为,针对当前蜂蜜业造假泛滥的局面,一方面需要行业自律,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造假制假的处罚力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标准的不断修订和升级,来规范引导蜂蜜企业生产优质成熟蜂蜜,这样才能早日摆脱‘劣币驱逐良币’的境地。”
总结:通过以上的文章叙述,蜂蜜本是可以养生补体的,可是很多商贩利用这一点去造假,假蜂蜜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害,所以为了大家的健康,让我们都行动起来,打击造假行为,去购买有机健康的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