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杏仁、核桃等坚果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杏仁类的植物蛋白饮料受到一部分消费者的青睐。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有不少人会提上一箱杏仁露作为礼物,家住高新区东方世纪城小区的贺女士就收到了亲戚送的杏仁露。“我起初以为是露露杏仁露,因为从包装上看非常像,可仔细一看,竟然是承德杏仁露,包装上标明的厂家地址为河北省承德市,而用手机扫条形码后却显示是遵化市一家饮料厂生产的,太不可思议了!”3月8日,贺女士向本报反映此事。
承德杏仁露包装与“露露”比较相似。
杏仁、核桃等坚果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杏仁类的植物蛋白饮料受到一部分消费者的青睐。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有不少人会提上一箱杏仁露作为礼物,家住高新区东方世纪城小区的贺女士就收到了亲戚送的杏仁露。
“我起初以为是露露杏仁露,因为从包装上看非常像,可仔细一看,竟然是承德杏仁露,包装上标明的厂家地址为河北省承德市,而用手机扫条形码后却显示是遵化市一家饮料厂生产的,太不可思议了!”3月8日,贺女士向本报反映此事。
反映产品信息非常乱存在疑问不敢喝
8日,记者来到贺女士家中看到,亲戚送给她的杏仁露外包装袋上标有“承德杏仁露”字样,并不是“露露杏仁露”,而且外包装袋上的形象代言人不是演员许晴,下面的签名非常潦草,难以看清。
打开后,箱内的一罐罐杏仁露罐体上标注的也是“承德杏仁露”,形象代言人却与外包装袋上的不是同一个人,下面的签名也有一个“晴”字,像是“李晴”。
记者还看到,该杏仁露的产地是河北省承德市,乍一看在包装方面与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露露杏仁露非常相似。“这上面有条形码,你用手机扫一扫看会显示什么?”贺女士对记者说。
记者随后用手机扫了一扫发现,跳出的商品主页显示该杏仁露是遵化市一家饮料厂生产的。
“这种杏仁露的铁罐上印有网址,也不是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的网页。”贺女士说。记者随后登录该网址发现,是一家酒业有限公司的网页。
“厂家到底在遵化市还是在承德市?这样的杏仁露我们怎么敢喝?”贺女士无奈地说。
傍“露露”的产品有不少,市民购买睁大眼
贺女士对记者说,她老家是临朐,农历正月初三很多亲戚来看望她和老伴,其中一位亲戚带来了这箱杏仁露。她非常喜欢喝杏仁露,因为这种植物蛋白饮料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平时她也经常到超市里买。
3月6日,贺女士散步回家感觉有些口渴,就打开了那箱杏仁露,喝了大半罐,发现虽然有杏仁味,但明显不如超市里卖的露露杏仁露好喝。随后,她查看了一下包装,结果发现了“猫腻”。“承德杏仁露的生产厂家位于平泉县七沟镇东庄村,我怎么敢再喝?”贺女士说,这箱承德杏仁露的包装和露露杏仁露的包装非常像,不仔细看,消费者一般都以为这就是露露杏仁露。
贺女士说,近几天她在一些小商店内看到,与露露杏仁露外包装比较像的杏仁露产品有不少,生产厂址都不一样。“这些杏仁露‘傍名牌’,人们在购买过程中如果不留神就会‘中招’。”贺女士说,她希望通过此事提醒大家,在购物时一定要睁大眼睛。
“承德杏仁露”仿“露露” 信息混乱不敢喝_杏仁露
提醒消费者买杏仁露看清产地和字体
8日,记者就此咨询了河北承德露露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现在确实有很多产品仿冒他们公司生产的露露杏仁露,不少消费者被误导。
该工作人员提醒,在购买露露杏仁露时,一定要仔细看包装,看清产地、厂址及字体,真“露露”的字体是不变的,仿冒产品包装上的字体多种多样。另外,“露露”拉环处轧制在铝罐表面上有双“L”商标,这是很难仿制的,仿冒产品一般没有。
对此,山东王杨律师事务所的王建华律师表示,此类仿冒产品易造成消费者误解,属于“傍名牌”。
企业生产的产品外观应该明确区别于其他已注册商标产品的外观,外观相似也是不允许的;同时,其字号名称也不能让消费者产生误解,不能侵犯已注册商标产品的字号名称权。广大市民在购买商品时,一定要看清商标、厂名,以免被骗。
与其傍名牌不如“傍”诚信
“有一家长寿坊羊汤馆,打着《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的牌子,可是我把整部片子看完,也没有找到这家羊汤馆。”济南市民王先生称,他认为这家羊汤馆涉嫌傍名牌栏目欺骗顾客。近日,记者发现,随着《舌尖》等美食栏目走红,民间小吃傍名牌栏目成了普遍现象。对此,济南市工商部门表示,这些广告涉嫌违法。(详见《齐鲁晚报》4日C04版)
小店铺傍名牌,无非是为了招揽生意,进一步说,是为了借助名牌栏目的名气而赚取经济效益,以吸引更多顾客的眼球。毋庸置疑,这种行为明摆着是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滥竽充数、有失诚信。然而,市场对这方面的监管存在很大漏洞,所以,商家会心存侥幸,见有的店铺傍名牌宣传,无底线包装,自己也跟风模仿。时间久了,形成一种恶性竞争,有悖于社会经营准则,扰乱市场秩序,最关键的是会影响城市的文明程度。
站在市民角度分析,遇到傍名牌的小店,有些市民会感到被捉弄,花钱是冲着名牌栏目来的,到头来却被山寨一把,吃得很窝心,还会对食品安全徒生隐忧;而有些市民则对此见怪不怪,因为经历得多了,知道这些店铺的宣传手段,觉得无所谓。
治理小店傍名牌问题,相关部门仅靠一阵风的查处以及坐等群众举报等老思路,很难奏效,或者说根本触不到痛处,商家会闻风而动,等到风声过去,继续涛声依旧。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应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拿出切实可行、有威慑力的管理措施。不妨尝试创建社会征信体系,与商家签订诚信协议书,对挂着羊头卖狗肉式的虚假宣传、造势宣传、侵权宣传等,进行重拳处罚,一经发现,立马与征信机制形成联动,制约其今后的经营行为、金融贷款、投资创业等,这样一来,就能斩断虚假宣传的利益之手,从根源上避免此类现象的蔓延与扩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也是对社会诚信建设的促进。
小店傍名牌宣传,既是诚信经营的失守,也是法治济南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大胆尝试,应对新形势下的管理瓶颈,启用诚信经营机制,遏制虚假宣传的火苗,这不仅是维护广大市民的合法权益,也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