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信朋友圈:广告,它还是来了!
案例:“广告,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一部分。”1月21日,微信团队悄无声息地发了一条推广信息,开始测试朋友圈广告功能。1月25日,来自“宝马中国”、vivo、“可口可乐”3个品牌的首批微信朋友圈广告上线,迅即成为当晚朋友圈热议焦点。微信朋友圈广告采用了Feed信息流广告,与平常能够看到的朋友圈原创形式相似,由文字、图片信息共同构成,用户可以点赞或者评论,看到朋友们给出的评论,并形成互动。
点评: 信息流广告并不是创新的产品,在国外Facebook、Twitter,以及国内新浪微博、QQ空间等都有相关的产品,利用先进的内容匹配技术,信息流广告系统可以把移动广告变成有用的信息,由于信息流广告直接植入用户视觉焦点内容之中,因此,被忽略的可能性极低。而微信朋友圈显然不能放过这块肥肉,当然,能否保证用户体验则尚待观察。然而,微信这一举措,倒是可能触发原生广告市场的普及化,在广告主和平台服务商的合作下建立全新的移动互联网广告生态圈。
2.Surface与有道词典: 触发式原生广告
案例:除了像微信、微博、QQ空间这样的社交媒体外,很多工具类的APP也推出了与场景相融合的原生广告,例如,有道词典在改版以后,顺利搭上了原生广告的顺风车,从工具应用顺利转型媒体,推出了如原生头图、信息流、双语例句、每日一句等多形式的原生广告植入。
以其最新推出的surface广告为例,除了传统的弹窗和banner,surface原生广告最大特点便是与有道词典双语例句的内容进行了深度结合。用户搜索“性能”一词,有道随即给出内嵌surface的双语例句,将其工具性与商业性完美结合,是原生营销概念的经典诠释。
点评:原生广告本质上是要让广告主想传达的信息利用原生的方式传达给消费者,是一个共赢的概念,作为消费者来讲,如果他看到这个内容对他有价值,甚至超出自己期望的时候,就会激发其进一步的行为。有道词典通过预埋例句,让用户在寻找翻译答案的过程中,将品牌植入到相关的双语例句中,悄无声息地消弭了广告的商业性。
3.微信春晚抢红包:跨屏互动,裂变传播
案例:春节将近,互联网公司的“红包大战”一触即发。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正将红包变身为新的广告营销平台,而微信红包也将在2015年春节期间将有新玩法,与央视春晚合作,在春晚节目进行过程中由主持人口播,让观众一起“摇一摇”抢红包,而红包则由广告品牌商赞助,抢到的红包也将显示“某品牌给你发了一个红包”类似内容。
点评: 这一举措,正式将微信红包从个人社交场景转向了企业营销场景,并让微信借助春晚列车,在中国进行广泛的市场渗透,并推动“微信支付”向三四线市场渗透,而且,红包还由广告主买单,这无疑是一个多方共赢的策略。此外,广告主的信息不仅在电视上呈现,还会伴随着人们抢红包和分享红包的过程继续向下传播,层层递进,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单层的传播模式,顺着微信群的“强关系”,品牌信息将会带来多层的裂变式传播。
4.分众传媒: 情人节全城示爱,O2O的新玩法
案例:情人节来了,商家还能闲着么?2014年下半年,分众传媒的楼宇电梯广告加入了WiFi热点之后,增加了互通互联互动功能,分众传媒及时抓住移动互联网,而成为了一个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的公司,通过楼宇的基于地理位置的广告平台,和移动互联网上的所有客户端可以进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