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的性格特点是怎么样的呢?一部《红楼梦》让人知道了贾母这个人,那么贾母的性格特点有哪些呢?贾母原本姓史,人称史太君,是贾府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一位女性。在《红楼梦》,如同其他人物形象一样,贾母亦被塑造得个性鲜明独特,有血有肉,活泼生动,十分成功。去看看贾母的性格特点吧。
贾母是一个诗礼簪缨之族的贵夫人。她见多识广,很有修养。她初嫁到贾府时,正是荣国府的鼎盛之时,曾躬逢几次金陵接驾的盛典。她一直是荣府家政的主持人,直到年纪大了,才渐渐地不管事,交给了王夫人、王熙凤。元宵节,贾母点戏,一出《寻梦》、一出《下书》,吩咐只用箫和笙笛。同是贵夫人的薛姨妈甚为惊奇,说:“实在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过只用箫管的。”贾母却认为没什么稀奇,只是在个人讲究罢了。可见贾母对艺术的赏鉴,是很清雅脱俗的。
贾母对宝玉极其宠爱,把这个孙子当作“心肝”、“命根子一样”来珍视。对于贾政的严厉管教,她不以为然。宝玉不敢去见贾政,她就说“不要紧,有我呢”。贾政有一次打了宝玉,贾母大发雷霆,当下就在要回金陵老家去。结果是贾政不得不向母亲叩头认错。所以,在贾母的庇护下,宝玉得以在大观园中与姐妹们过一段平和、安定的日子。贾母也钟爱她的外孙女林黛玉。是她让这两孩子同行同止,并在生活同等对待。使得宝玉、黛玉青梅竹马,逐渐产生了纯真的爱情。但是在高鹗的续书中,贾母变成了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元凶,王熙凤的“掉包计”是得到她的首肯的。当然此乃高鹗续作,不一定符合曹雪芹原意。另外也不得不否认这位表面上看起来慈善和蔼的“老祖宗”始终是封建家长的代表,她将贾琏纳妾看作是正常的事,甚至年过半百的贾赦要纳鸳鸯为妾,她虽然哭着反对,但只因鸳鸯是她身边亲近可信的人,贾母听了,气的浑身打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把身边的人派了一通不是,这事自然是黄了。贾母性格中“伪善”的一面可见一斑。
宝钗讨好贾母,说“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巧不过老太太去。”贾母说:“我的儿,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姐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
贾母这话不是吹牛。可以设想,当年的贾母,比起比她晚生五十多年、活动在“不比先时的光景”的环境里的凤姐,在阅历、见识、势派、作风……各方面,都要“来得”。贾母晚年成了贾府养尊处优的太上皇,有时她议论管理家务的见解,比正在管家的凤姐有见识。贾母对工艺美术、鼓书、戏曲的欣赏,发表过不少为凤姐所缺少的见解,掌握了不少有关艺术的知识。至于待人接物,贾母比凤姐显然要老练得多。贾母对鼓书“凤求鸾”的批评,虽是地主阶级对封建思想的统治感到不稳所发出的哀鸣,然而它也抓住了歌颂才子佳人作品“陈腐旧套”的弱点。而惯会插科打诨的凤姐,只能对贾母的“掰谎”作一点逗人笑笑的肤浅的注解。若论讲笑话,贾母不及凤姐那么多严,不象凤姐那么有旺盛的发表欲。但是,真所谓“姜是老的辣”,贾母说的笑话,有凤姐所缺少的辣味。元宵夜宴那回,贾母接受众人“赏一个”笑话的请求。从容不追。说了一个胡听越觉得好听的笑话。但是同时,这个笑话也使人感到疑惑,想知道它的矛头究竟是在对着谁的:
一家子养了十个儿子,娶了十房媳妇,唯有第十个媳妇聪明伶俐,心巧嘴乖,公婆最疼,成日家说那九个不孝顺。这九个媳妇委屈,便商议说:“咱们九个心里孝顺,只是不象那小蹄子嘴巧,所以公公婆婆老了只说他好;这委屈向谁诉去。”大媳妇有主意,便讲道:“咱们明儿到阎王庙去烧香,和阎王爷说去,问他一问,叫我们托生人,为什么单单的给那小蹄子一张乖嘴,我们都是笨的。”众人听了都喜欢,说“这主意不错。”第二日便都到阎王庙里来烧了香,九个人都在供桌底下睡着了。九个魂专等阎王驾到。左等不来,右等也不到,正着急,只见孙者行驾着筋斗云来了。看见九个魂便要拿金箍棒打,唬得九个魂忙跪下央求。孙行者问原故。九个人忙细细的告诉了他孙行者听了把脚一跺,叹了一口气道:“这原故幸亏遇见我,等着阎王来了,他也不得知道的。”九个人听了就求说:“大圣发个慈悲,我们就好了。”孙行者笑道:这却不难,那日你们妯娌十个那日托生时,可巧我到阎王那里去的,因为撒了泡尿在地下,你那小婶子便吃了;你们如今要伶俐嘴乖,有的是尿,再撒泡你们吃了就是了。
贾母这个笑话把众人都逗笑了,伶俐嘴乖的凤姐也笑了。凤姐接着给自己解嘲,同时也意在言外地回敬了贾母:好的。幸而我们都笨嘴笨腮的,不然也就吃了猴儿尿了。
不知道贾母这个笑话,是不是象宝玉编来刺黛玉那个笑话一样,是作家曹雪芹自己编的。即使它是现成的资料的被利用,也分明显示了利用者的创造性。凤姐那句声明——幸而我们都笨嘴笨腮的,表面的意思是说,所以我们是没有吃过猴儿尿的。里面的意思是说:既然老祖宗您也并不笨嘴笨腮,难免也是吃过猴儿尿的吧?曹雪芹真不愧是一个大作家。他能这么花样翻新地写出凤姐与贾母那种互相编派的亲密关系。伶俐嘴乖的凤姐基于她平日深知贾母乐于受自己一刺的脾气,所以才有了灵感,来了这句意味深长的回敬。
注: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三联教育知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