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感受到的 叶绍翁 夜书所见

【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叶绍翁

这首诗抒写深秋夜不成寐的见闻和旅思。

首从听觉印象着笔,用“萧萧”像梧桐落叶之声,加上“寒”字,显示秋深的季节特征。

次句点出地点“江上”,落叶之声乃“秋风”所致。补足了环境景物描写,完成全诗大的背景,让人不禁想起“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不过,叶绍翁有自己的特色,他的境界不像杜诗那样阔大,气势不如杜诗那样浑宏,然而,就是江上秋风、萧萧梧叶、侵人寒意的铺陈之笔,就已经构成了一种萧瑟气氛,足以触动那颗“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之心。“动客情”三字是以上景物铺陈和气氛营造之后的水到渠成之笔。“不让离人不忧”。正如汉朝那位在北方做官的南方人张翰一样,闻秋风就起归思,这种客情,前人已经作过无数次动人的抒发。

夜书所见感受到的 叶绍翁 夜书所见

叶绍翁的高明卓特在后二句。

第三句“知有儿童挑促织”,通过一个“知”字,宕出新的境界。作者凭借生活经验,在听到户外声响时,得知孩子们在挖捕蟋蟀。促织,蟋蟀的别称。挑,挖取。此句写心理活动。

第四句,诗人顺声寻源,起看窗外,果然一盏明灯在篱笆角落边闪亮。漆黑的夜幕把灯光反衬得格外明亮,此时夜已深沉。明灯照着群童在篱角挖取蟋蟀的图景转换为大江、梧树、萧萧落叶、凛冽寒风背景下的画面中心。只有不眠之人才能观察到夜幕下这特有的场景。

诗人在欣赏这群浑不管秋风梧叶的孩子们的劳作,还是勾引起儿提时期故乡的童梦?他的乡思可在这夜色中得到宽解?

正如夜幕和明灯互为反衬一样,童年的蟋蟀与游子的客情相得益彰,各有所致。

全诗,绘声绘色层次分明,绕有画意。构思别致,章法不苟,起承转合,余味无穷,叶绍翁不愧七绝高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5090103/333807.html

更多阅读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赏析 萧萧梧叶送寒声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xiāoxiāowúyèsònɡhánshēnɡ,萧 萧 梧叶送 寒声 ,jiānɡshànɡqiūfēnɡdònɡkèqínɡ。江上 秋 风动 客情 。zhīyǒuértónɡtiǎ

《夜书所见》经典古诗词赏析_作者:叶绍翁

《夜书所见》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叶绍翁。其经典古诗词如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诗人)知道儿童在捉蟋蟀,夜深了,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夜书所见教学视频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叶绍翁(生卒年不祥)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建宁浦城(今属福建)人,徙居处州龙泉(今属浙江)。其学出于叶商之,与真德秀交厚,属江湖派诗人。他曾长期隐居于钱塘西湖之滨,常与葛天民相互酬唱。著有《靖逸小集》、《四朝见闻录》等.其中一首七言

声明:《夜书所见感受到的 叶绍翁 夜书所见》为网友尽扯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