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 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朱光潜)
西江月 辛弃疾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更多阅读
《鹧鸪天·好“羡慕”今日官》和辛弃疾·《鹧鸪天》 鹧鸪天 辛弃疾翻译
辛弃疾·《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 --------《鹧鸪天·好“羡慕”今日同窗》和辛弃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鹧鸪天代人赋晚日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译文】 蜿蜒于山间的路上,有一家山村酒店。【出典】 南宋 辛弃疾 《鹧鸪天·代人赋》注:1、 《鹧鸪天》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
比较赏析陆游《诉衷情》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破阵子 诉衷情
同样热血,别样心境——比较赏析陆游《诉衷情》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陆游和辛弃疾同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词人,俩人经历相似,都曾力主抗金复国而不为朝廷所用,退居乡间20余年,忧愤而终。这两位具有同样热血的爱国诗人却在现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 辛弃疾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译文] 醉意中把灯拔亮把玩宝剑,一梦醒来军营中号角响成一片。[出典] 辛弃疾 《破阵子》注:1、《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南宋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鹧鸪天代人赋晚日寒鸦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译文】 城里娇艳的桃李担心风吹雨打,溪边盛开的荠菜花透出春天的光华。【出典】 南宋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注:1、 《鹧鸪天》 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