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王运熙)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5130103/341953.html

更多阅读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泪下 怆然泪下的怆

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论我们登高望远,还是隔海眺望,无论我们满怀事业的雄心壮志,还是感叹人生的短促无奈,这首《登幽州台歌》总会被我们慷慨地吟咏,同时,还会有一股不可阻遏的豪

陈子昂的传奇人生 重生的传奇人生

据悉30集电视连续剧《大唐陈子昂》即将开拍。这部承载四川本省和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故事叙述的精彩与荧屏视角的强烈冲击力,来彰显大唐的辉煌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编导者在如今以低俗娱乐为主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_云知处 云知处

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词解释:契丹人作战英勇顽强,首领们更是雄才伟略,驴高马大。看到大唐皇后登基称帝,以为女人们好欺负,就领兵南下抢夺女人,并且抢夺

中国最高水平诗词排行榜! 水平最高的40首古诗词

中国最高水平36首诗词排行榜!3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5.《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4.《如梦令·昨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金陵望汉江 李白赏析

崔颢赋诗 李白续笔 《黄鹤楼》《凤凰台》交相辉映——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黄鹤楼】在武昌城外,长江岸边,相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故名。此楼不知建于何时,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已经是座名楼。文人雅士登楼题诗者甚多。一日,李白路

声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为网友國際帥锅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