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 毕业后工作的成长速度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题主问到的差异,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且将它看做一个因变量,在本篇回答里,把这些造成差异的因素当做自变量。为了保证实(答)验(题)的严谨性,在此排除掉一些控制变量,如,运气、贵人、已有的独特优势资源,在这里包括但不限于能承的家业或家学。

…………………………好啦心理学的机灵抖完啦下面正式开始答题………………


因素一、行业及地域

其实毕业后工作的成长速度差异,从毕业前就开始了。毕业前开始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呢,是选择行业及地区。
本题问的是毕业后的”工作“,那么就从工作这件事本身讲起。而任何一份工作,必然是属于某个行业中的一个点,因此,咱们先聊聊行业,这和“毕业”前所学的专业也相关。

找准行业深挖,如何找准行业呢?这取决于毕业前做的一系列功课,可以问自己一系列问题:
喜欢自己的专业吗?
以后希望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吗?
和专业相关的工作有哪些?我能做什么职位?这些职位属于什么行业?这个行业目前发展的趋势如何?上下游关系怎样?
如果不喜欢专业,那么希望从事那个行业的工作?抛开专业要入行,有什么优势和切入点?如果没有的话,该怎样去找实习刷简历往自己希望从事的行业靠拢?
我所有的资源能为我在某个行业立足提供何种支持?(如:家庭、人脉等)这种支持是否持续的?会不会因为某个关键人物失势而受到毁灭性打击?(X二代们可能会思考这个问题比较多)

确定了行业,继续进行灵魂拷问:这个行业目前国内区域布局如何?那些城市和地区是发展优势?和自己目前坐标重叠吗?不重叠的话,愿意去吗?这里和家乡远不远?(如果和家乡重叠的可以跳过此问)愿不愿离开家乡?

十万个为什么一样的碎碎念,目的有俩:
一是为厘清人-岗匹配,或是人-行业匹配。这是个最基本的问题,只有匹配了,你才会工作得相对顺利以及,开心;
二是对行业的判断和分析,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工作上升的空间,大家都知道,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当然风停了会摔很惨。那么如何嗅到风声,如何保持一直站在下风向一直能飞,需要很大的智慧。
这段话总结起来就是,找准适合自己以及有上升空间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找到一个能胜任的职位。

看到这里很多知友肯定会纳闷儿,我还是学生呀我没法了解这个行业或者某个职位的具体工作,或者说,哎呀我就是不喜欢某某行业/专业/职务。话到这里,讲个我自己的例子吧。
这事我算给自己打过脸的,本科时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学到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相关课程时,觉得X理论、Y理论云云简直就是资本家把人当机器使的一套套合理化的逻辑工具,有那么点儿无耻。那时候的职业理想是想把心理学专业和教育结合起来,可结果研究生毕业后兜兜转转还是入了这行,只因为职位和专业非常相关不想丢掉专业。入行以后,接触多了,发现人力资源这门关于“人”的学问很是有趣,对自己之前并不了解行业而生出的简单想法非常汗颜和脸红。就像没有和某人谈恋爱以前,你怎么就能完整的评价ta好是不好一样。
所以,没有真正了解前,不要轻易下结语。至于要怎样去了解,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方法。


因素二、自我觉察力

这点是基于毕业后来讲的咯。
自我觉察力是指什么呢,在这里讲的是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思考、勤力总结、及时复盘、有效输出


1、积极思考
除了精通自身业务以外,试着多想想组织内各业务条线的关系、行业上下游的关系。组织里和你相关不相关的一些决策,多试着从战略及管理层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组织内部的一些变革让员工出现一些抱怨,试着从管理者角度去思考一下,如果你是领导,你会不会这样做决策?这样的决策对组织有什么积极和消极影响?是否有利于组织效率优化?虽然现在是打工者的身份,但学着从上往下看,思路又会不一样,万一有天你成为了领导层的一员,在做决策时回想一下自己如果还是当初那个基层员工,在接受这样的决策时,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或许能帮你避免一些不太明智的决策。

2、勤力总结
工作中通常会要求写日报周报月报半年总结年度总结,那是很好的梳理工作的机会,不要让它流于形式。哪怕组织内的氛围让这个工作流于形式,你也可以做一份只给自己的总结,定期看看自己工作中的收获和成长。比如有人(没错那个人就是答主)就在印象笔记里建了个笔记本叫《野生妖怪驯化记》,记录自己从“野生”到“驯(职业)化”的一些心路历程,不定期的回头翻开,能看得到自己一丝一缕的成长。

3、及时复盘
比如某个项目完美/不完美的结项了,这个过程中,有那些节点成为导致最后结果的关键因素,做好记录,不要让一块石头绊倒自己两次,也让自己在该发光的时候发光。
本条各位看官可以根据自己工作情况做些推演。

4、有效输出
“输出倒逼输入”是最近我常和朋友们提起的一句话。讲真答主在写这个回答前对这个问题并没有想过这么多,因为想要输出,逼得自己去思考总结复盘,最后输出,哪怕不一定完全正确,那也是我能在当下这个阶段能做出的最有效回应。输出不一定给观众,最好的观众是自己。


因素三、同理心

同理心,也就是互联网行业讲的“用户导向”,说到工作中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与人方便。
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太细节琐碎了。小到文件的打印装订是否符合阅读者的习惯,大到写方案时是否真正的理解客户需求,都是功夫。点到为止,不做过多推演。
同理心强了有什么好处呢?仅举一例是可以帮助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某项工作中你帮同事分担了一些比较有难度的任务,或者你知道某件事不在某同事的责任范围内,帮他巧妙的推掉,尽量不给他带来麻烦,是个常人都会对你心存感激,下回你遇到啥事儿求助,人家会不出手相助?甚至如果遇到同样情商爆表的同事,说不定会成为你的神助攻,假装不经意的帮你在老板面前美言几句,从此更容易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XO迎娶白(高)富美(帅)走向冷森巅峰?想想还是有点小激动呢。

因素四、开放性

开放性,是大五人格理论里的一个维度,开放性高的个体,愿意尝试很多新鲜的领域和事物,敢于走出舒适区挑战自我,因此也容易得到更多成长的机会。这部分人大多数都是好奇宝宝,这点在很多回答里都有提及,比如 在本答案下的回答,,和 的回答讲得都比我好,在此就不做展开。



……………………………………我是结尾的分割线……………………………………

私以为一个人能得到最棒的评价是,当别人提起你的时候,是没有定语和后缀的,比如说起某某,不是说身为某司员工的某某,不是说毕业于某校的某某,不是说身为某人子女/先生/太太的某某某,而就是你,You are your own brand!


最后插播一则小花絮:

答主是心理系七年级生,去年毕业三年和研究生同学再聚,明显能看到彼此的成长,细细数来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姿态坚持在心理学这个专业周围,就像《新华字典》里“光明”一词的例句,这里改编一下:毕业后,小七在中学做心理老师,小喵在某电商公司做培训主管,小小在做在线教育,小诗在做人力资源咨询,小林子在做猎头顾问,小棉在做心理咨询,小晶留校了,老马在搞教育培训,他们都有着光明的未来。我深信我们这帮人,再各自在自己的领域深耕个三五年,都会走出自己很精彩的路。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雷同,实属很妙。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60103/6923.html

更多阅读

毕业后创业的特点 毕业后自己创业 大学生办水族馆月赚3万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学了四年水产养殖,大学毕业后,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家具城里开起了水族馆。昨日,武汉工业学院04级饲料系专业学生龙守文说:“就业困难,就要勇于自己创业。”   大学期间的“小老板”   龙守文来自我省宣恩

毕业后的迷茫 毕业后的迷茫让我选择了自主创业

和很多大学生一样,毕业之后处于迷茫阶段,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不知是从事技术好,还是从事销售好,在很多人眼里,技术代表稳定,销售代表生活没保障,四处漂泊。     也许是我起初尝试了大三实习设计师滋味吧。觉得自己不适合办公室工作

毕业后闲了两年找工作 76%的大学生毕业后首选找工作

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2005年中国学生最佳雇主人气调查报告7月19日在北京发布。调查结果就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考虑因素、薪酬期望、毕业后的打算以及5年后的职业规划状况等进行了分析。该报告还分析了2005年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毕业后的创业路程 我的大学毕业后3年的创业工作路

我大学学习的是市场营销管理,在大学期间就一直梦想毕业后能有自己的公司,能发挥自己上营销上的天赋和市场的明锐洞察力,可是当毕业时才感受到自己的势单力薄,不的不走上打工的道路。    也许是老天有眼,我找工作时找到了一个不错的

我的大学三年规划 我的大学毕业后3年的创业路

我大学学习的是市场营销管理,在大学期间就一直梦想毕业后能有自己的公司,能发挥自己上营销上的天赋和市场的明锐洞察力,可是当毕业时才感受到自己的势单力薄,不的不走上打工的道路。    也许是老天有眼,我找工作时找到了一个不错的

声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会 毕业后工作的成长速度差异是如何造成的?》为网友黄花大鬼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