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认识自己的,我的答案是反复的反思。。。
献上一首美国诗人惠特曼的短诗:
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
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
噢,对了,大家不要误解我是个什么诗歌爱好者,平时基本不读什么这么高大上的诗。偶然一次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个诗,觉得把有些东西表达得非常精准,摘录下来共勉。
曾经花了几年的时间,搞定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这对很多人来讲是个很奇怪的问题,我想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人我解释也挺费劲。简单的来说,你的全部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生活的关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是你能接受你自己,你能独处,你会享受孤独,任何时候你不会觉得无聊诸如此类。对待生活做到接纳,宽容,心平气和。现在的状况是发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处了问题。
近两年的学习过程中,我看的东西一直都是尽最大努力客观理性,让我判断一些东西的时候不受自己本身情绪,意识的影响。这个东西非常吸引我,因为这个东西帮我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非常管用。每次搞清楚一个问题,我都会长舒一口气,丫的,原来是这个样子的,那一刻心情愉悦的程度难以言表。时间长了,这个过程让自己的思维对三个东西异常敏感:概念,标准,逻辑。但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
空说无凭啊,举几个例子让大家看看热闹啊!
事故现场一:
室友:你们公司算正规公司吗?
我:什么是正规公司?
室友:就是和一般的公司一样。
我:什么才算一般的公司?
室友疯了,我哭了。。。
这是个标准敏感的故事,不对,是事故!其实,室友要的答案非常简单,我回答“是”或者“否”就可以啊,他要的是这个答案。在我的思维里面不一样的是,对标准太敏感了,如果没有具体的标准我就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有点儿像编程语言里面的,一个变量必须要先申明,后面才能用这个变量,不然这个变量就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要我回答我们的公司算不算正规公司,我必须知道正规公司的标准是什么,是注册资金?人数多少?有没有五险一金?。。。然后再和自己的公司对比,我才能给你我认为的答案。我可以随时随地回答你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我们公司有多少人,我们公司有什么产品,我们公司是否管吃住。。。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你。但是否为一个正规公司,我就回答不了你。
事故现场二:
朋友:我们要想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我:你说的是要功名利禄,挣好多好多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的人理想就是当一个司机,几乎不费什么大的功夫就达到理想了,你不能说他不成功。
每次说完这个,我想我该撒腿就跑了,不然朋友会打我的。。。
这里是个概念敏感的问题,我特别受不了一个人讲话的时候,用自己理解的概念偷换大家统一认为的概念。但往往有这样讲话习惯的人自己是不知道自己在偷换概念的,还认为自己在讨论一个客观的话题,其实只是在讨论自己的问题罢了。包括我自己,有时候自己也会给自己矫正很多“自以为”的概念。
事故现场三:
室友:你知道什么是派遣证吗?
我:不知道。
过了几分钟,班级群里有人问是档案吗?
室友:是的。
我:你不是不知道吗?
室友:是啊,但里面肯定有档案啊。
我:可别人问的是“是不是档案”啊?
室友:怎么了,我不知道我就不能回答了还?
我:问题是你回答的是错的啊,你应该回答“不是”或者“不知道”啊。
室友:你这人怎么鸡蛋里面挑骨头啊?
这四年我们几乎就是这么天天相互折磨的。。。。。。。
这是个逻辑敏感的问题,他问我什么是派遣证,我可以判断他不知道什么是派遣证。别人问是档案吗,他说是的。那我只能认为他知道什么是派遣证,并且派遣证就是档案。这和他前面问我的问题显然是逻辑矛盾的,于是我才会问:你不是不知道吗?后来他说“里面肯定有档案”,那我只能判断,派遣证里面包含档案,但派遣证不是档案。
最最要命的是,当我第一反应说出我想说的东西的时候,就是以这种思维反应的结果。如果是在处理客观的工作上的东西,知识层面上的东西,当然一点问题都没有,但问题是我正在交互的是一个人,而非一台机器。人的本能被愉悦,还是由于感性上的一些东西。就拿我室友来说,他问我一个问题,与其我费劲的把每个标准,逻辑都理顺,讲给他听,还不如深情望着他回答一句:你猜!我不用费任何脑子,关键他也不会生气啊。他要的不是正确的答案,而是友好的回应。至于回应的东西能否真正帮他实际问题,不重要,对方需要情绪上的一个满足。要是我问了一个问题希望得到答案,别人说你猜,我就疯掉了。。。
我喜欢把一些东西归类,弄得条理清楚,一切东西都应该在它的规则之下,而不是混沌的一盘散沙。我看东西要么它已经存在在某些框架中,要么我就想把它归纳到某个框架中。一是一,二就是二,两个不同的本质,两个不同的世界。起初我以为这种思维只是影响了我的与人沟通,经过仔细的反思发现,问题要严重的多啊,可以说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那首诗说的,“他就会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会成为他的一部分”。我有一些很奇怪的习惯,比如吃饭的时候,我不能把汤弄到饭里,不同的菜不能混在一起,饭和菜也不能混在一起,我一定要把这些东西分开,因为一是一,二是二,一个世界只能有一个单纯的,存粹的东西存在,不能和其他的东西混在一起。我喝奶茶从来不喝那种珍珠奶茶,因为奶茶和珍珠混在一起了。我手机屏保,电脑桌面都是我自己做的纯黑色,我喜欢单调,单一,这样的东西看起来更加本质。这和电影《模拟游戏》里面幼年时期的图灵一样,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把胡萝卜和绿豆分开,只不过我没到那么变态,当然,我也不是同性恋。电影里面他去面试的那一段台词,和他同事叫他吃饭时那一段对白,非常经典,那一定是一个非常懂数学,或者非常懂计算机的人才能编出这么符合人物角色的对白。
这种思维习惯形成了之后,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比如情商不怎么高,对对方的情绪波动敏感度不够,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容易变得自我,看上去有些偏执固执和无情,,,我是可以被自己愉悦到的人,比如就算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仿佛我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在看另一个人,我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我就很高兴,因为你对自己的认知又多了一些。简直无可救药,考虑到出去很多时候还是要和人接触,觉得在和他人的关系上还是要多留点心,不过这个应该和人的阅历是有关系吧,且行且看,不管怎样,每个人的每种状态,总该是非常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