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知乎 知乎上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为什么不把上知乎的时间都用来读书?

是时候了,针对 的答案,再次贴出这篇 ,同时谈谈我对此的看法。

「学习金字塔」的误解 (作者:周舜钦)原文转自Facebook。


美国学者艾德格‧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在初次学习两个星期后,透过阅读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10%;透过听讲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20%;透过图片学习能够记住内容的30%;透过影像、展览、示范、现场观摩来学习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提问、发言来学习能够记住70%;做报告、教学、模拟体验、实际操作能够记住90%。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ies)做过类似的研究,结论跟戴尔差不多。由此可知,阅读是最没用的学习方式,而模拟、体验与实作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是吗?

学习金字塔1

学习金字塔2

上述这张图和简短说明在网路上广为流传,但事实上戴尔的理论是Cone of Experience,主要是研究不同的「体验」或「经验」方式,例如透过视觉、听觉、或操演所得到的不同的效果,而非针对「学习效能」做研究,更没有提出明确的学习效能数据,数据的部分乃是被其他人加油添醋上去的。至于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因为没有人能证明看到过这份研究报告,网上也无法搜到相关研究论文,因此该研究很有可能是误传。

研究「体验效果」或研究「学习效能」有很大的差别吗?当然有!以网路上流传的内容来说,该理论号称是「学习」金字塔,却用「两周后还记得多少」来测量,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曾几何时,学习已经被简化成只重视记忆而已?就算你去随便问一个路人,他也会跟妳说「学习不等于死背」,若真的要比两周内的记忆,那「填鸭式教学」应该是当今最棒的学习方法。

由此观之,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第一个问题在于:「将学习窄化为记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enjamin Bloom)将教育(学习)目标分为认知、情意、技能三类。在认知领域中,由低到高又可细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

知识:就是记忆、认识,能回忆重要名词、事实、方法、规准、原理原则等;
理解:是要能对重要名词、概念之意义有所掌握,能转译、解释;
应用:是要能将所学到的知识概念、方法、步骤、原则通则等等应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分析:是要将知识的某些讯息,所包含的成分、元素、关系、组织原理等等分解出来,重新加以组合,并厘清之间的关系;
综合:是能将知识讯息的某些要素重新安排或合并为有组织的整体,或呈现其间的关系;
评价:是要依照某规准对知识讯息做评价或比较。

用记忆来测量学习效果,只能测量到学习目标中三大类的其中一类里面,六个小类的其中一类,而且是最低层次的那一个。真正的学习比单纯的记忆复杂且有深度得多了。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练》中提到:「学习」在目前的用法已经失去它的核心意义。在日常用语上,学习已经变成吸收知识,或者是获得资讯,然而这和真正的学习还有一大段距离。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重新缔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事实上你我心底都深深渴望这种真正的学习。

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第二个问题在于:「未考虑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首先是「广度」的问题。不可否认地,实际操作的学习效果绝对比纯粹阅读来得好,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甚至不需要心理学家特别做实验来证明。问题在于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都透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而且我们也不一定禁得起从失败经验中学习的代价。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严厉的老师,他总要你先付出惨痛的代价才愿意教你一些事。

人们可以透过三种途径来学习:一是透过「经验」来学习,二是透过「观察」来学习,三是透过「抽象符号」(eg.阅读)来学习。透过经验学到的东西印象最深刻,最不容易忘记,但也最没效率、付出的成本、代价最大;人生仅仅数十寒暑,能亲身经历的事能有多少、能亏的钱又有多少。透过阅读学习不像实际操作那么深刻,但也最有效率,一本书两三百块就能读到一位大师一生的经验与智慧,是何等划算的事。至于观察学习的效果与效率则介于两者之间。

再来是「深度」问题。你可能以为透过经验(体验)学习的感受如此深刻,必定是最有深度的学习方式吧,那你可能要失望了。最常引用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就是从事体验学习(eg.高低空探索教育、心理团康、各式桌游)的从业人员,例如《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清崎便是致力于推广体验学习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不断强调透过其研发的「现金流」桌游是学习投资理财的最佳途径;罗伯特‧清崎和唐纳‧川普合写的《川普清崎让你赚大钱》一书中便引用了学习金字塔的理论。

体验学习和透过实作来学习的问题一样:成本昂贵(包括时间与金钱)。你不可能每天都参加体验教育活动,但却可以天天阅读;体验教育通常要花掉一个下午的时间、或甚至两天一夜才能完整体验一次,而获得的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概念,例如现金流很重要、信任很重要、同理心很重要、团队很重要…等。这简单的观念其实我们早就知道,重点是能不能产生改变,而体验教育或者听演讲等短期、昂贵的学习方式,能让你一时顿悟,却无法产生改变。

国内作家王溢嘉在《活用禅》中主张:「人生的多采多姿是无法『毕其功于一役』的,光靠一次『顿悟』就想『上天堂』未免太过奢望,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一个人可能需要好几次的『大悟』和『小悟』,而在『悟』和『悟』间,还需要日积月累、身体力行的『渐修』功夫。」在教育与心理学上,行为的改变或创造力的产生,都不是听一次演讲或灵光一闪就能达到的,而是经过长期持续的学习,累积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在正确触媒 ( 动机 ) 下所产生的。

身为终身学习(成人与继续教育)的推广者与实务工作者,我非常认同从实务经验中学习,以及透过阅读、加入学习型社群的学习效果,但对于坊间体验教育的学习效果则非常质疑。

针对同样的一份简单学习素材(内容)而言,体验教育的学习效果的确比纯粹阅读来得好,但是长期来看,透过阅读而学习到的素材(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大大地超过体验教育所能提供的,花同样时间,从阅读与上课能学到的东西绝对比体验教育来得深且广。

其实各种学习方法都有其必要性与适用性,依照布鲁姆的三大学习目标来看,在「技能」领域方面,实务操作的效果最好(少数特殊领域,如飞行员养成,则需以模拟方式学习);在「认知」与「情意」领域方面,则以阅读与社群学习(身教与境教)效果最佳。另外,若从成人学习者行为是否产生改变来看,则实务经验搭配阅读与社群学习的效果最好,体验教育、演讲或短期昂贵课程则几乎没有效果,尤其是严重市场化的体验教育活动通常沦为商人获利的把戏,娱乐成分大于学习成分。

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的第三个问题在于:「未考虑最重要的学习动机」。

若要说我们真的能从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有关主动学习与被动学的的观念了。「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去获取学习素材 ,例如参与讨论;而「被动学习」则是指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资讯与知识的灌输,例如看电视。当然,主动学习的效果优于被动学习也是无庸置疑的。

问题在于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并没有限制特定的学习方式,例如学生操作实验并不一定就是主动学习,而听老师讲述也不一定是被动学习。如果心不在焉、只是照著书上的步骤或老师的指示进行实务操作,那么依然是被动学习,相对地,如果听讲时专心投入、在心中不断与讲者对话、思考批判听到的内容,那绝对是如假包换的主动学习。

网路流传版学习金字塔武断地将阅读、听讲、看图片、看电影、看展览、看示范…等,视为被动学习,而将实际操作、模拟操作、参与讨论、简报、教学…等视为主动学习,实在是连基本的逻辑都讲不通。

更重要且真正区分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在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一旦考虑学习动机,网路流传版的学习金字塔将全面瓦解、毫无价值可言。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学习者之所以参与学习或不参与学习的原因,就在于学习动机与学习阻碍两股力量的抗衡。如果撇开各种学习阻碍,学习动机愈高的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时间愈多,他们会从任何管道取得学习机会,包括参加正规教育(如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如教育机构、企业教育训练)、非正式与自发性学习(如阅读、从经验中学习),以及加入学习型组织(社群)。

所以真正重视学习的人,他们热爱阅读、听讲与上课,并且把握机会参与讨论、观摩与传述分享,在生活休闲与工作上更是刻意地从实务经验中反思学习,换句话说,学习金字塔上所有的学习活动他们都乐于参与且主动学习。不重视学习的人通常只会参与极少数的学习活动,或从来不学习。到头来哪种学习效果最好根本不重要,而是有没有学习动机,是否采取学习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套句邓小平的名言:不管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只要肯学习就是好学习;最糟的学习就是「不学习」。

--

PS.网路流传的「学习金字塔」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以「学习」为名,内容却与真正的学习相距甚远。若将网路流传的内容改为「教学金字塔」或「记忆金字塔」,我觉得会比较符合其所传达的内容。

>>>>>我来虚晃一枪:
有个朋友,他看起来很爱学习,买很多书,参加很多场活动:阅读邻居、上人文课、名作者的读书会....课上人家也在做笔记呢....然而,在我眼中,我认为他并不重视学习,他只是重视学习的形式。在他看来,听名师名作者组织的活动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所以他奔赴这些活动乐此不疲,成天都在赶场。然而,让他提交一篇读书报告,那可是难上加难。所以,他会在群里不断展示他买了多少书,他参加了多少活动,但若老师不给予引导,他就不会自己去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在没什么压力的阅读活动中,来的都是陌生人,此刻他敢发言,反正怎么说都没人去批评和反驳。但在小班上课时,都是熟悉的同学,有分量的答案总会出笼,此刻他就尽量往后缩,对参与讨论相当不积极。
读书  上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为什么不把上的时间都用来读书?

他也很喜欢不分场合时间地问问题,看起来真好学啊,但仔细一听,你会发现好些问题都是没过大脑的,好些问题非常简单,稍加搜索便能得到答案。

每每看到他如此耗费时间金钱而长进很少,我都难免扼腕。然而,我知道我的影响力有限,所以我选择沉默。

他认为他得出国到了国外一流企业中熏陶才能学到先进外企的工作经验,我问他为何不可以通过读书和在国内参加一些企业间的交流学到。他默然,我知道他不认同我的观点。

这种给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形式增加了诸多限制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为自己的不学习找借口的习惯。而朋友的这种做法很容易蒙蔽自己也蒙蔽住他人,因为看上去,他实在是很爱学习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70103/2891.html

更多阅读

那英为何那么多人讨厌 为什么知乎上那么多人讨厌360?

咦这个问题为什么没人好好回答?1.出身不好。360安全卫士的出品公司奇虎的创始人周鸿祎是“3721上网助手“的开发者(?),而此软件因其行为被判定为“流氓软件”(附:)。这种软件反映了其开发者对于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的不尊重。(抱歉我刚开始学

声明:《读书 知乎 知乎上极力推崇读书的人为什么不把上知乎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为网友牵牵一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