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那么两年的时间 大学两年读了大概 200 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多图杀猫】
答主的疑问是:200多本书的价值为何无法体现?

这里衍生出三个问题:
读书价值如何衡量?
读书数量是否和读书价值正相关?用何种方法读书才能体现出读书的价值?
【读书价值如何衡量?】
价值衡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标准,社会也有社会大众的普世价值观,也有的政治正确。

你可以说读书的价值是让自己读的时候感到高兴,也可以说它的价值是为了帮你通过面试找到一份好工作,还可以说它的价值是帮你升官发财。

我并不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价值观就要比“读书是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错误,或者低俗,也没有觉得任何带着功利读书的人就感到羞耻羞愧。

相反的,我为那些读了那么多书还无法接受社会客观存在的多元化价值观的人,那些不能够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他人价值观的狭窄视野和狭窄心胸的人感到羞愧。



所以我不太赞同许多答主的动机错误结论,即“你XXX不成功是因为你的动机错了”(而太多答案喜欢批评题主动机)。
难道读书除了休闲娱乐陶冶情操以外别的目的就是错误的?如果题主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面试,这样的目的就注定没有好结果?
从学术角度来看,我并未找到有研究可以证实“超越目的的动机”的成就高于“有目的的动机”。(如果采铜老师的动机错误论有相关研究欢迎和我分享。)另外,许多研究表明在智力相同的情况下成就动机高的人在许多任务中的表现都将更好。(上文引自《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动机一章,对于动机和成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google scholar 关键词 “motivation","achievement")(上文引自《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动机一章,对于动机和成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google scholar 关键词 “motivation","achievement")

相反的,如果答主就是抱着价值外显的目的,用对方法读对了书,通过了面试找到了好工作,努力工作为社会创造了价值,难道不该为答主感到高兴么?

虽然有的时候会有价值冲突,比如说我看漫画书的时候很高兴,但是看漫画书不能帮助我通过面试,如果通过面试需要看我不喜欢看的书,那我到底要看不喜欢看的书还是看漫画书。

想要短时享乐或者先苦后甜,只有你自己高不高兴,既无对错,也和他人无关,价值标准是你自己衡量的。


【读书数量是否与读书价值正相关?】
这是我看到这一题想到神奇的Clifford Stoll的一句话:
数据不是信息,信息不是知识,知识不是理解,理解不是智慧。



这里我个人的价值假设是:
书是信息的一种呈现方式,一种载体,读书的本质是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价值是产生智慧,从而利用创造新的社会价值。


(当然如果你的价值假设是读书是一种娱乐方式只要开心就行,那也没有错误。关于什么事价值假设请看这里:)

基于这一点,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张图:
数据链接后成为信息,信息模式化后成为知识,知识场景化后成为理解,跨领域的理解互相融合成为智慧。




所以你读了200本书,如果它们不是原始数据,至少是经过整理的信息和知识,你不能够理解它们,也就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你知道了地球是圆的砖头是方的人不吃饭就会死,但你尚不足通过这些知识来产生新的洞察和见解。


(本图引用自:)

从什么也不知道的状态到某个领域的专家的过程中,经过Know-What, Know-How, Know-Why, 最后才能进入Know-Best。初期是信息收集者(读了200本书),然后你变成学习者(去理解总结每个领域的架构,原理,他人经验,并将其融入你生活的上下文),最后你变成智慧人(通过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在你的生活中,你学会了判断、决策、理解、产生新的知识、信息和价值。)



【用何种方法读书才能体现出读书的价值?】
1. 了解自己的读书目标
如果你自己的价值假设是读书是兴趣娱乐为目的,那就没有看这个的必要了,就爱读什么读什么。

但我猜想大部分人读书是有成就目的的,只是有人的目的模糊,有的的目的清楚,那么读书就是一种你达到目的的工具手段。没有什么不好羞于承认的。

以我个人为例:
我自己的读书目的有很多,大学以前基本是娱乐目的,看了很多小说漫画;
大学的时候是兴趣目的,想探索一些答案,看了一些哲学类政治类的书,即使这些答案似乎对我升职加薪找工作没什么用,但是自己就是想去看,过程并不那么愉快,因为通常都很晦涩难懂,但一旦解开了谜团,结果总是豁然开朗;
后来因为心情不好,就找了很多书来调节情绪,效果也不错;
再然后因为想换专业, 就纯粹为了恶补另一个专业看了很多书,然后转型成功,过程不尽然高兴也不尽然痛苦,但结果合我期望。


当然我的读书目的一直都挺清晰的,但我周围的大部分人并没有清晰的读书目的,尤其是大学生或者刚刚参加工作的同学,有可能处在迷茫期,希望可以读读书,估计会有个模糊的目的可能是“提升自己”。

那么就可以继续细化这个模糊的目的,是提升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单纯想掌握一些原理知识?总可以找到对应领域的书籍。

但别忘了,阅读只是学习的一部分。

2. 选对书
最快的找对书的方式就是找有经验的人。

如果身边没有,那就利用好网络,豆瓣有豆列有评分,也有各个领域书籍推荐的问答,


我自己也总结过几个书单:






3. 会读书
推荐阅读:

4. 会用书
这里说到的“会用”可能就是题主说的“外化”。
(当然,还是那句话,你读书是为了开心,可以不用管能不能用。)

我个人习惯把书的内容层次分成“魂、道、术、器”。从设计专业来举个例子:
魂(理念):老子
道(规律):交互设计沉思录(交互设计的思考与价值观)
术(方法):用户体验面面观(设计方法大全)
器(工具):Axure使用指南(一种原型工具的使用手册)

我个人觉得无法将书本价值“外化”的原因有两种:
大概有那么两年的时间 大学两年读了大概 200 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
有术器无魂道:会用各种软件工具,但是不明白设计思考,不明白其中的“道”,做的设计缺乏理念没有思考,哪怕你工具用得再熟练,最后沦为美工。这是匠人与大师之间的差距。
无魂无道无术无器:很多大学生其实都是这种情况,魂道术器都沾了一点,哪里都只沾了一点,工具工具用不好,理论理论也不深厚,于是来我们来谈谈理论,说两句就露怯了,干个活儿也干不熟练。

有可能很多人都会说也有“有魂道却无术器盛”的情况吗?
你读了一堆老孔孟庄维特根斯坦苏格拉底斯宾诺莎,术和器在哪里?如果没有特定领域做依托,他们如何呈现?当然有,纸和笔,键盘侠,所有读过的魂和道都可以,哲学的演化和推进也是基于不断对前人进行糅合和更新。
读了一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怎么用?你做过任何心理学社会学实验吗?写过实验报告吗?没有条件做实验可以做调查吗?这些不都是外化渠道吗?
读了一堆小说怎么用?你写过书评吗?你研究过故事情节规律吗?你自己动手写过小说吗?这些不都是外化渠道吗?
读了一堆心灵鸡汤怎么用?你研究过心灵鸡汤套路吗?你自己写过心灵鸡汤吗?这些不都是外化渠道吗?
另外,即使没有这些显性外化,一些隐性外化也会随着你读书的广度与深度而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魂道类的书籍,所以也不要低估他们的力量,只是积累不足,经历不够,时间未到。
魂道总有外化方式,至少可以来答题不是么?不想答题,就写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总可以吧。
不怕外化不了,只怕其实是无魂无道无术无器。


【其它】
读书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去用,去实践,去讲授,才会达到好效果。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80103/2910.html

更多阅读

大学生在校两年的个人总结 在校期间个人总结

个人总结回首刚进大学的时候,自己是多么的懵懂。转眼间两学年过去了,我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我都变得比以前更成熟。在学习上,我变得更加主动,更加明确自己以后的学习目标。在大学里,关于学习的信息要自己去获取

有了2009年的伊斯兰教历 2016年伊斯兰教历

2009年的的伊斯兰教历有了2009年的伊斯兰教历  上周去安定门外清真寺,顺便“请”(就是买的意思)了十张2009年的“小历”。所谓“小历”是北京回族的通俗称呼,就是伊斯兰教教历与公历、农历合并在一起的年历。  数量为十张主要是

声明:《大概有那么两年的时间 大学两年读了大概 200 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为网友想听你呼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