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知乎 读史时,哪些故事让你动容?

南霁云是唐朝名将,公元712年出生于今河南省清丰县,因为他排行第八,所以人称“南八”。安史之乱,张巡死守睢阳城,屡挫叛军。但是粮食已经吃完,城中 士兵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古代“战争”这两个字,背后往往有着极端残酷的故事,军粮不够,城中的麻雀、老鼠、弓箭铠甲上的皮子以及一切能吃的东西都被吃 光后,人吃人就不在稀奇。南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受命出城求救,南八先到彭城(今徐州)的御史大夫许叔冀求援。但是乱世之人只想佣兵自保,许叔冀对睢阳的战 事无动于衷。南八又带领自己仅剩的三十余骑到了临淮向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救。睢阳与临淮只有三百多公里,但是贺兰只想自保,南霁云见他无意出兵,便说睢阳 与临淮唇齿相依,一旦睢阳有失临淮危在旦夕。贺兰并非不明白这一点,两地相距只有三百多公里,现在坐汽车只要四个多小时便可到达,按照古代优秀骑兵的行军 速度也只要四天左右。见南是难得的将才,贺兰想将南留在身边,于是设宴款待。在酒宴上,南霁云悲愤的说:“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 不忍。虽食且不下咽。”说着便拔出佩刀自断一指,拿着自己血淋淋的手指给贺兰看。史书记载“一座大惊,皆感慨为云泣下”。我们今天仅能想象当年的情景,也 许南举着自己断掉手指的血淋淋的手怒目望着贺兰,贺兰或许羞愧的都不敢仰视。但是我们也不好去责怪贺兰什么,身为乱世的一位地方首长,首先当然要想到的是 自己要保卫的这块国土与人民。南见到贺兰终不肯出兵相救于是,当即策马离去,在出城的一瞬间,他回身抽箭引弓,一箭射中了佛寺的高塔,有一半的箭头都射进 了砖里。南八大声说:“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当然,大部分的人,包括南八与贺兰都知道,他这一去便再也不可能回来了。
后来驻守真源的李贲援助战马百匹;宁陵守将援助兵三千。南八知道带着些部队回去无异于以卵击石,因为围困睢阳的叛军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万。但是他还是回去 了,明明知道回去只有死路一条,没有粮食、没有希望,但是他到底还是回去了,援军士兵由南霁云率领杀开层层敌围进到睢阳城后,只剩下一千多人了。
757 年十月,在饥饿、叛军、绝望的层层围攻下坚持了半年之久的睢阳城被攻破,城破之时,无一人投降。叛军用刀逼迫张巡投降,张巡宁死不屈。叛军又诱降南霁云, 南霁云没有说话。这时候张巡对他说:“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南霁云笑了笑,说道:“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遂不屈而死。
———————————————
ps:其实我第一次听到南八,是在湖师大赫石坡上的国民革命军七十三军阵亡将士墓地,有一块碑上写了一幅挽联:一身具子龙肝胆,千古仰南八英名。
贴图一张,不清楚。

--------------------------------2014年8月22日更新------------------------------------------------
不知不觉已经收到了一百多赞,感觉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所以再把另外一个读书时比较受震撼的故事贴出来。
公真似铁——铁铉
当年读明朝那些事时读到靖难这一段故事,那时候就对铁铉感到很崇敬。
铁铉,1366年生于河南邓州。明朝洪武年间以国子生的身份被授予礼科给事中,是个管监察的言官,后又调任都督府断事、山东参政。他办事精明有魄力,明太祖朱元璋很欣赏他的才能,为他赐字“鼎石”。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即位,为明惠帝。朱允炆力主削藩,惹得他的叔叔朱棣很不高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理由,于北平起兵南征。
靖难,就是扫平奸臣的意思,目的其实就是争夺皇位,但终究老朱家的天下还是姓朱的做皇帝。也就是说靖难之役其实就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一场内战。铁铉当年拥有国子生的身份,而在明朝有这个身份的人大部分是官员家的孩子,换个说法就是铁铉是个官二代。他也是被朱元璋看重的人,朱元璋是个看人很准的人,所以铁铉是个人才,他为太祖皇帝的儿子效力或者为太祖皇帝的孙子效力其实都能得到重用。不属于任何一个派系的核心人物的铁铉在这场叔叔和侄子的夺皇位的内战中其实并不需要那么认真。
此时,官二代铁铉,33岁,担任山东参政,才华出众,前途无量。如果他参加内战,赢了或许能够比现在升迁的快一些,输了可就是整个家族的性命。
无关政治投机,33岁的铁铉选择了忠诚,忠于为自己发俸禄养家的当朝皇帝朱允炆,更忠于当年为自己赐字“鼎石”的太祖皇帝。
1400年,朱棣以少胜多连续击败了耿炳文与李景隆所统帅的南军之后继续南下围攻济南。此时南军主帅已经逃回了南京,大军已是兵败如山倒。大部分的官员都要么逃去南方要么投降朱棣,但是此前一直为南军运送粮草的铁铉却做了第三种选择——坚守济南城。
铁铉虽然姓铁,名字中也有个金字旁,但是他确实地地道道的文官:国子监毕业,此前担任给事中,现在担任山东参政。到目前为止他都在读书,从来也没有想过金戈铁马,他的人生追求只是做个好官。 但是国家危难容不得他多选,没有大军让他运送粮草了,他能做的只有收编溃散败军退守济南。
此时的济南城还有一个人准备死守,那就是南军中很出色的将军盛庸。在济南会面后,铁铉与盛庸歃血为盟决定死守此地。
朱棣的军队来了,济南对于朱棣太重要了。只要占领此地,就可以隔断南北,退可守住北方为王,进可攻占金陵获取天下。朱棣计划乘着胜军之锐气,尽全力攻击此城,必定不久就能胜利。但是出乎他的意料,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精彩异常的事件后,其结果却是围城三月未克。
朱棣是当世著名的军事家,面对一个没有战争经验的文臣带着一群败军守卫的济南城,历时三月用尽各种办法却始终没有攻克,南进计划也一度受阻。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科生的逆袭吗?面对强大的敌人,铁铉没有怯懦,或许每天面对的只有无尽的绝望和城外如潮水一样涌来的的敌人。但他终究还是做到了,做到了很多武将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有信仰的人的潜力有多么巨大。在内心忠诚信念的支撑下,他熬过了一波波敌军的围攻,熬过了人心涣散的绝望,熬过了劝降的优厚条件的诱惑。
济南是守住了,朱棣退兵了,但是朱棣却直接南下攻占了金陵。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即位,建文帝下落不明。铁铉闻之,几次欲自杀,被劝止,带残兵驻淮南以图复兴,兵败后被擒。
铁铉被押送到了朱棣面前,他背对着朱棣对朱棣骂不绝口,坚持立而不跪。朱棣想让铁铉回身往自己这边望一下,铁铉却始终没有回头。
朱棣知道自己的皇位来的并不光明。他迫切需要这些忠心于建文帝的人来支持自己,但是看到铁铉的表现他知道不可能了。愤怒的朱棣令人将铁铉的鼻子、耳朵割下,煮熟后塞入铁铉的口中,问他滋味如何?
我们不可能知道铁铉当时的感受,一个读圣贤之书的士人,或许从小就没有受过这等痛苦。铁铉忍住自己的痛苦,厉声喊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什么不好吃?
朱棣害怕了,史书中并没有写出,但是我看得见,一个威武的中年人在一个没有了鼻子与耳朵的文人面前有些发抖。那一幕,谁敢说成王败寇,谁敢说历史是任胜者打扮小姑娘。
朱棣杀了铁铉,是用最残酷的刑罚凌迟处死。铁铉死的时候年仅三十六岁,铁铉之妻杨氏及两名女儿被没入教坊司充当官妓,儿子铁福安流放河池,83岁的父亲铁仲名和母亲薛氏被安置到海南。只是后来杨氏病死,两个女儿不肯受辱,后来朱棣也将她们赦免嫁给士人。
朱棣怕铁铉,并不是力量上的怕,他怕的是铁铉所代表的那种精神。自己得到天下的方式本不光明正大,自然怕别人将来效法自己。为了打压这种力量,他采取了上述方法:你们不是要青史流芳吗?我就让你们家人为奴为妓,看你们子孙世世卑贱。
铁铉死了,朱棣恨他又敬他,每次对群臣讲起铁铉时候,朱棣都会称赞铁铉的忠义。济南人更将铁铉市委城隍神,祈求他能继续保济南城平安。
时至今日已经没有太大的必要去讨论铁铉的忠义是不是愚忠。看到网络上有些文章言铁铉内战将领而已,有人说他若是当年的铁铉,当以济南城降燕,对于这些评论我也不想多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可能有骨气的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弱者会给自己找八万个理由。如果一件事情自己做不到,请不要去指责那些做到了的人。
春末四月,在那个柳絮到处飞舞的季节,我因事来到了济南,下车之时尚有一个下午可自由支配。所以和朋友一起来到了大明湖,缘由就是这里有个铁公祠。或许是我本人一天天碌碌无为过着平凡的生活,所以很是崇敬那些为心中信念而坚持的英雄人物。我也不想给铁公戴多高的帽子,他或许只是做了他心里认为正确的事情,只是他能力大一些而机遇又好一些。
最后,再说一下盛庸,朱棣军队避开在北边的北军南下进攻南京,盛庸带兵南下拦截,被朱棣击败。后朱棣占领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盛庸率部投降。朱棣称帝后,盛庸辞官归家,后自杀。他也是英雄,他效忠于建文帝到最后一刻,也做了一切该做的事情。
下图为铁公祠的铁公塑像。

-----------------------------10.18------------------------------
刘邦与卢绾

刘邦和卢绾的父亲是有些很好关系的邻居,刘邦和卢官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两人从小就在一起读书,一起玩,具有胜于兄弟的关系。刘邦年轻时干什么基本都带上卢绾,卢绾虽与刘邦同岁,但成熟豁达的刘邦肯定是卢绾心中的兄长。

刘邦相应陈胜起义时,卢绾跟随刘邦共同起义,之后无论刘邦的革命生涯如何浮沉,卢绾都没有离刘邦而去。而刘邦对于儿时的兄弟也从不以武力智力相要求,对卢绾的私人待遇一直是其他文臣武将,哪怕是萧何曹参也难以企及的。对于萧何和曹参,他一直都是以主人与宾客的关系相对待。

在项羽战死,天下大事初步确定时,为了让卢绾在后续的按功封爵中有好的战功,刘邦给卢绾安排了许多出力不需太多,战功却很大的战役。后来,刘邦如愿封卢绾为燕王,远远高于功劳高出卢绾许多的萧何曹参。同期的异姓王都是韩信,彭越之类的当世豪杰。并且除了卢绾的异姓王均逐渐被刘邦所灭。

陈豨反后,刘邦从邯郸,卢绾从东北共击陈豨。陈豨求救于匈奴,卢绾也排出通晓匈奴之事的张胜出使劝匈奴莫助陈豨。受到蛊惑的张胜回来后以兔死狗烹之理劝谏卢绾养敌自保。

一念地狱,卢绾听从了张胜的劝谏。

后来陈豨败亡,卢绾之事败露。刘邦一开始并不相信。但是,在他数次召见卢绾,卢绾均不来后,刘邦愤怒的相信了,卢绾果然还是真的反了,于是派出樊哙出击卢绾。

恐惧的卢绾召集了家人部属于长城下迎候刘邦,自己进入刘邦军中谢罪。

明朝那些事儿 读史时,哪些故事让你动容?

刘邦看着和自己同岁的卢绾说:我们都六十多了,你今后当好自为之。他并没有深入追究卢的罪责。

不久刘邦病死,惧怕吕后的卢绾逃到匈奴地界,一年后病死。

朋友不是部属,朋友不是敌人,朋友之间没有背叛。

--------------------------------分割-----------------------------------------------


光明与黑暗

《全球通史》讲了,在二战中,盟军为了抗击法西斯征召殖民地人民入伍。二战结束后,这些人回到了家乡。而见过欧洲文明与制度的他们,再也不甘心自己的民族只是世界的二等民族,自己的国家只是欧洲的殖民地。于是他们掀起了民族革命的高峰,殖民地也在二战后相继独立。

如果我没有见过满天繁星与灿烂阳光,我也可以忍受无边的黑暗。

---------------------------------分割---------------------------------------------

1500年前是帝国时代,汉,罗马,唐,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等帝国东西辉映,一次次蛮族入侵为其注入新鲜活力,其实说注入新鲜活力是比较残酷的说法,因为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这期间死去。直到蒙古帝国横跨几乎整个欧亚大陆。

1500年后的世界是西方崛起的世界,中国在此之后依旧强盛却逐渐走向没落,埃及和巴比伦早已衰败,西方却在落后的境地异军突起。走向了全球霸权。

1500年后也是海洋的世界,海洋强国都变成了世界强国。很遗憾,太遗憾,非常遗憾,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中国失去了一个重回巅峰的机会。另一方面,西方列强也在此消彼长中,相继出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等强国。

残酷的杀戮造就了西方的辉煌,世界以西方为中心一直到了现代。

以上都是废话,再说几句废话。

日本在外界冲击下轻松转向成为强国,中国是个大国,大到不到亡国绝种之际绝不做根本改变。也许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件事不做到极致都没有用。航海不做到极致只是一时辉煌,改革不做到极致只能是弱国。

以上又是废话,太多的限制加在头上才导致中国转向不及时,而这个限制在无外界冲击下又是一个定海神针般的维稳神器,千年的积淀又使得其坚硬无比,非得外力将其打破别无他法。

之前的更之前,两河流域和埃及第一次出现文明的曙光,慢慢的辐射到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

而那些居住在撒哈拉南部,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的人们呢?由于与世隔绝,他们停留在了一个相对原始的状态,到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成为了西方人手下的猎物,任人宰割。说到这,我们应该感谢祖先,他们辉煌过衰败过,自信过自负过,但感谢他们,没有让我们民族被毁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80103/2917.html

更多阅读

明朝那些事儿三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之妖孽宫廷被我看完了,后宫的你争我夺和勾心斗角让我欲罢不能。这一本书一共描写了四个皇帝:第一个是朱祁镇,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一个好人。他宠信所有人,即使是他的敌人,也会被他感动,只可惜杀害了忠臣一一于谦。第二个是懦

名家评论——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好女婿 评论 龙空

第11节:PK易中天,惟有当年明月  谁能PK易中天,惟有《明朝那些事儿》  周枝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流行文学研究家  作为一个流行文学的死忠观察者,我直到本周才开始彻夜通读在新浪博客上连载的《明朝那些事儿》,真是汗颜

声明:《明朝那些事儿知乎 读史时,哪些故事让你动容?》为网友疯子般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