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忘不了的弊端 长期通过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

围观改变中国,但围观改变不了你自己,

不想做“吃瓜群众”的话,我们在围观热点事件时,应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呢?


1

之前写过一篇《你那不是知识,顶多是横店的布景》,讲的是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什么都“知道“,却无法用得上的困境。唯有不断的训练自己的阅读方法,建立自己独特的知识框架。


建立知识框架有一个难点,知识是一种长期回报,但短期内却没有明显收益,因为学了之后不一定能马上用,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忘了。这就像买了新衣服,却发现过了季,等到下一个季节,早就忘了塞在衣橱的哪个角落里了。


不过,还是有一些捷径可寻的。有一类知识既有长期回报,又能立刻用上,它就藏在网络时代最大的碎片中——那些每隔一两周,必然出现的全民参与的热点事件。


热点事件中的知识和一般的知识有一点很不一样,我们称之为“社交型知识”,俗称“谈资”。


把知识变成谈资是一种长期收益短期化的行为,非常符合人性,所以大家都乐于去了解。两个陌生人刚认识,不适合讨论一些很深的话题,或者一般朋友之间的浅聊,像“奥运又拿了几块金牌?”、“老虎吃人的视频看了吗?好吓人”、“王思聪又瞎BB了”等等,这些热点事件就成为入门级话题,用来打开两个人的话匣子。


但“社交型知识”本身又不能自动转化为知识框架的,而且,这种短期消耗知识的行为,也是对热点事件所蕴含的知识的一种浪费,因为热点事件的信息含量通常都很高。热点事件之所以成为热点,或者是之前没有出现过的现象,或者是触动了社会公众的G点,中间一定有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东西。


而且,热点事件在全民关注之下,大量的媒体会挖掘背景资料、专业人士都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多自媒体都会分析已有的观点和背景资料,力图发掘新的观察点。这种由热点事件带动的“知识爆炸“,往往把与事件相关的大量冷门知识短时间内堆集到一起,这些知识点,我们平常就算主动搜索也不一定能找到。


利用热点事件,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既满足了社交需求,又能获得长期回报。这就成了碎片阅读化时代,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


如果我们不甘心做一个看热闹的“吃瓜群众“,那么就要遵循一些方法,把这些热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架构。


就以最近的热点孙扬兴奋剂事件为例吧。


2

孙扬事件中,我们最容易产生的心态就是指责霍顿,但指责完后,这个事件就与自己无关了,这就是把热点事件谈资化,而且是极浅薄的谈资。


知道发什么了什么(What),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Why)?将如何演变(How)?

通常一个热点事情,可以从下面四个层次进行深挖。


第一个层面是材料与背景的观察

在事件发生后的,我们首先要看优秀的媒体关于事件背景的深度报道。现在很多热点事情都是对以前媒体不透明时代的补课。通过这些背景,我们才知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兴奋剂对中国体育界的侵蚀有多严重,当时国外为什么对中国体育界成就有如此之深的怀疑,这些怀疑又留下大量后遗症。


如果继续了解思考下去,我们又会发现兴奋剂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东西。原来瘦肉精中也有含有兴奋剂,而兴奋剂的范围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级别的比赛、不同国家对兴奋剂的认定也不同。


当然,兴奋剂的知识还只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不容易与其他知识产生链接,我们还得接着思考。


第二个层面是社会规则层面的思考

兴奋剂的讨论很容易让人引伸到一个老问题上——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弊端。因为上个世纪,为了多拿几块金牌,很多领域都是教练强迫全体队员一起用兴奋剂的。


但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到整个国际,又会发现,很多西方国家也都出现过整体性滥用兴奋剂的现象,似乎又与体制无关。而且,中国一旦开始重视兴奋剂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也只有依赖体制。


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让我们知识框架开始“链接”到以前对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的思考上,这个思考不一定有结果,但是打开了我们看问题的思路。


当然,很多人不太关心这些体制层面的问题,那也没关系,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再看看。




第三个层面是逻辑与价值观的思考

兴奋剂问题之所以争议性大,因为我们总是从公平竞争的角度进行讨论。正方认为:既然孙扬的兴奋剂事件是一个误判,那对手以此攻击就是不公正的行为。反方认为:人家是针对所有的服用违禁药品的运动员,那也没什么大的问题。


公平是互联网热点事件永远的G点,此时,我们就可以动用一下这类问题永恒的利器:“程序性正义”和“结果性正义”的区别。(这个就不细说了,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另一篇热点评论《如果每一个插队的人,都被老虎拖走……》)


这种正义性质的思维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框架,因为它可以用来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比如,一个有能力却没有学历的员工,是否可以用假学历来取得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再比如,如果一个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的客户,却有损公司利益,我们是否应该告之客户?等等……

长期吃忘不了的弊端 长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

第四个层面是社会大趋势的观察

通常热点事情的评论比事件本身,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所以,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媒体和评论的反应。


表面上看,国内的评论是一边倒的,但如果因此认为这个事件过于明显,没有思考的价值,那就错了。


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其中评论大都是情绪化的表达,是一种站队行为。这说明了什么呢?可以验证一下心理学上的观点:在舆论一致的压力下,一些反面的意见,一些经过深思熟虑的观点,往往选择推迟发表,因为他们认为现在有点不合时宜。


一片集体舞中的异类就显得格外触目。有人把孙扬以前肆意评论日本国歌的事件,重新挖出来。这就比较尴尬了,所以很多人都是选择性忽略的。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道理,就差说出口了。如果仔细回味一下这两个事件,我们至少能体会到一种情商:如何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自己说的话。


再看看媒体的反应,我们发现,澳州媒体明显选择了一边倒的支持霍顿,就连美国媒体都看不下去了。


这点可以看出什么呢?有一种看法,国外媒体在处理国内事务时比较客观,但在处理与本国有关的国际事务上,和国内媒体一样,充满了民族主义的情绪。


这个也不难理解,国内事务涉及不同利益群体,都是媒体的消费者,谁都不能得罪,公正客观就是媒体的保护伞,而与国家有关的国际事务中,受众的立场趋于一致,公正客观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些都让我们学习(或者加深)了一个观点:媒体不但影响受众,更受到受众态度的制约。而这种判断媒体倾向的能力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大部分信息都来自媒体,只有穿透这层倾向,才能了解我们想知道的信息。



虽然国际关系和我们大部分人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思考这些问题绝不是“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这些都是在培养思维习惯,为什么有些人看问题立意高,因为他常常站在全局角度,为什么有人看问题立意新,因为他总是力求不一样的角度。


知识框架好像脑海中的一张网,碎片化知识组成了网的每一根绳,而网本身也把这些毫不想干的知识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作用。


3

在所有的热点中,大家最关注的就是“真相是什么”,最容易做的就是“站队”。一般看客这么做,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个想从中获得知识的人来说,这两种心态却是最大的敌人。


在人人都能评头论足的年代,立场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动辄给人贴上“小粉红”、“公知”的标签,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一旦产生“站队”心态,我们很容易无视那些立场不一样的材料和观点,无益于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


此外,追求“真相是什么”,表面上看很正义,但很容易陷入实际问题,而忽略自己应有的判断。有一些事件,真相是明确的,意义只在观察的角度;有一些事件,永远也不会有真相,追逐真相是在消耗我们的求知欲;还有一些事件,与其追求真相,不如追求真相背后的原因。


当一个热点渐渐成为过去式,我们都应当回忆一下,在这些纷繁复杂的人和事背后,我到底看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它与我过去的知识经验有哪些是符合的?哪些是冲突的?原因又是什么?


千万不要像《荷塘月色》里说的,到最后,“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首发于“人神共奋”微信公众号,每周两篇原创,零鸡汤的职场心理

近期热文

你那不是知识,顶多是横店的布景

时间就是金钱,看上去我在拖延,其实我在炫富

错误的热情比冷漠更可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80103/2927.html

更多阅读

谁是你心上的疼,谁是你忘不了的情? 忘不了的乡情

谁是你心上的疼,谁是你忘不了的情,谁是你醒不了的梦?见与不见,思念一直在;爱与不爱,心一直在。滚滚红尘,一个转身就是陌路天涯;虚拟网络,一个删除就是再无交集。相遇靠缘分,相守靠人心。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一直在等;不是所有的情,都能维系一生。许

一辈子忘不了的电影 创业路上 一辈子忘不了的拾粪老头

创业路上想感谢的人,看到这个题目,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许多年前的那个冬天,那个我永远也不认识但这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拾粪老头……     那时,我很小,大概也就五六岁吧,我的姥姥的父亲——也就是我的老爷去世了,我们一家还有姥姥家的亲戚们

好烦的图片带字 谁是你心上的疼,谁是你忘不了的情

这一生中,有多少往事变成了故事,有多少记忆变成了回忆,要经历怎样的聚散,才能够读懂缘分的意义? 缘分,总有不期而遇的惊喜,亦有不说再见的离去。变幻的是心情,不变的是感情。也曾一起嬉戏,一起相依;如今再无交集,再无信息。陌生的熟悉了,熟悉

忘不了的笑声作文 忘不了的笑声作文300字

忘不了的笑声作文300字一:忘不了的笑声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最让我忘不了的便是六年级同学的笑死。大家都有不同的心情,每个人的笑声都不一样。我的同学都很爱笑,每个同学都有他们的招牌小, "嘻嘻嘻!”这洪亮的笑死发自周佩涛嘴里,经常没事,

声明:《长期吃忘不了的弊端 长期通过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为网友比以纯还纯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