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到那生活 为什么很多书看完了之后,回到生活中,还是该怎样就怎样?

因为未经训练的情况下,一般人既缺乏深度学习的策略,也缺乏刻意练习的方法,又缺乏自我觉知的敏锐,甚至缺乏严肃学习的态度,想用书籍知识来改变现实生活,上面的环节一个都不能少。

这个答案有6000字,长文干货。虽不算完美,但是大致能覆盖90%的情况。


一、深度学习的策略

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研究学习的各种策略。我发现,这是一个极其重要,但是也极其被忽视的领域。很多人不知道学习居然也是有策略的,他们以为学习的策略就是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多举手发言等等。

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策略。


比如说,一个大学生要和同学排演一个长度10分钟、有8幕的英语剧,他们该怎么背诵台词和排练?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一个优秀的背台词和排练策略是这样的:倒过来,从结尾幕开始排演,然而背诵倒数第二幕、倒数第三幕,一直推演到第一幕,这种逆序的排练方式效果更好。

这种才叫做学习的策略。


上面的这种策略,只是为了说明学习的时候有很多我们忽视的策略可以用,它本身并不适合解决题目中说的“看书无法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的问题。学习有很多种目标,为了实现不同的目标要有不同的策略。而题目中的预设目标是“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最常用的策略就是——联系性学习的策略。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xxx条经典的心理学效应”之类的内容,甚至还有相应的书籍出版。只要是初步接触过这些内容的人就知道,这些心理效应就是最容易产生那种“书看完后,回到生活中该怎样还是怎样”感觉的内容。那么是不是这些内容本身没有用呢?其实不是,而是一般人没有使用联系性学习的策略去处理这些内容。比如:


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如,卖东西的时候,先带顾客看一些价格昂贵的商品(如价格5000+的手机),再看一些相对便宜的商品(如1999的手机,其实从它的质量上看也不真正便宜),购买率就会更高。


你如何学习这个心理效应?很多人看一遍以后,产生了一种“哦!”的感觉,然后就过了,接着看下一个去了。然而基于联系性学习的策略,你应该去努力尝试把它和现实生活关联起来,提出疑问和深入思考:

这个效应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效应能够解释我看到的什么现象?
这个效应对我的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
这个效应和其他什么知识能够联系起来?

以我自己为例,我当时思考了这些问题:

锚定效应的本质是什么?
哪些商品在使用锚定效应进行销售?
如果用锚定效应和老板进行涨工资的谈判会怎样?
锚定效应在股票投资当中有哪些应用?
锚定效应和登门槛效应会不会产生矛盾?
……

在这一系列思考当中,我将锚定效应和现实生活中的商品营销/购买、加薪谈判、股票投资、其他心理学效应等事物联系起来了,这样的学习就显然更深刻一些,更能够对实际生活产生影响。


这个例子源于我在问题 下的答案。具体的内容原答案讲的更清晰、更深入一些。


二、刻意练习的方法

除去这样的学习策略意外,还需要刻意练习的方法。


所谓知易行难,要将纸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天然就不容易。其中原因很多,比如,写书的人针对某个东西只写了20页,但是它有可能是从2000页不止的知识内容中压缩出来的;某些理念简单几句话——比如怎样训练马拉松的方法——但它本来就是要常年训练的。


因为这样的天然难度,要想掌握书中的知识、能力等,就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这是不可避免的,就连第一条说的联系性学习的策略都需要刻意练习。

我们回到那生活 为什么很多书看完了之后,回到生活中,还是该怎样就怎样?

刻意练习是什么意思,网上资料很多,我就不详细介绍了,这里仅简单介绍一下其要点:

1 永远保持在学习区(不做难度太高或太低的事情,只做稍微有一点难、付出努力勉强能完成的事情)

2 大量重复训练(高频率训练,并且将大块内容细分拆解开,逐一重复训练)

3 获得持续有效的反馈(明确知道自己的进步,被人肯定,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等)

4 精神高度集中(高度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不要开小差)


可以说,没有刻意练习的方法,任何东西都是学不深、用不活的。

大部分人学的最深的内容,恐怕就是中学时代的必考科目了。以数学为例,我们学习数学时:

永远保持在学习区:先学习基本概念,然后逐步提高难度,一直到高考压轴题的程度;
大量重复训练:不停的做试卷、做题,什么5年高考3年模拟,什么模拟试卷,每种细分题型都做过不知道多少遍了;
获得持续反馈:每一次考试,考得好了就被家长、老师夸奖,有时候还发点钱奖励一下,考不好就是试卷上的一个鲜红的x;
精神高度集中:学霸们主动的精神高度集中,普通人被动的被逼着精神集中。

高中的学习就是比较典型的刻意练习。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有些老师压的太紧了,一味批评,这个反馈就不有效;或者太过于疲劳,精神反而不集中等。但是总的来讲,它还是符合刻意练习的模式的。所以,大部分人对于高中考试科目都学得比较好,而学习其他东西没有使用刻意练习的方式的,效果就差了很多。


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非常需要刻意练习的方式。不同于学校里,每个科目都有大量配套的练习题和老师监督,我们看的一本书,往往是单独的一本,既没人监督,也没有什么配套的联系。这样的单纯读书,确实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


为了实现刻意练习的学习模式,我强烈推荐采用主题性阅读的方式读书。即,针对某一个主题,连续阅读多本书。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刻意练习的要素会自动的符合上。


1 永远保持在学习区

单独一本书,也许太简单、太弱智,让你学不到东西;也许太难了,根本看不懂,让你丧失积极性。但是在一个主题系列书籍当中,你总可以排出一个难度阶梯来,一个阶梯一个阶梯的上去,让自己永远保持在学习区。在排这个难度顺序的时候,你可以亲自测试,也可以参考网上的书单、书评,或者咨询一些牛人,方法很多。

顺着这个阶梯阅读,你就能够长期保持在学习区。


2 重复练习和训练

如果主动的重复训练你懒得去实现,那么在主题性阅读中,你会被动的陷入类似的场景,不得不进行一定的重复训练。同一主题的不同书籍,往往会就同一个原理列举出大量不同的案例,或者就同一个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又或者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你思考。只要你跟着书的思路走,自然而然的就会积累一定的训练量。

当然,在这一步,我还是强烈推荐你同步采用上一段中的联系性学习的策略。


3 持续有效的反馈

这一条看上去和主题性阅读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它确实有简介的帮助。

最简单的有效反馈,就是别人对你的认同、赞叹和表扬。比如在一群同学、同事聚会时,对于某个你深度主题性阅读过的话题,别人的观点很前线,而你一开口就直指核心思想深刻,同学、同事就会对你赞叹不已,哪个女神对你投来暧昧的眼光,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反馈;某个问题下,不专业的答案一两个赞,你的专业答案几百几千赞,消息栏的小红点点一闪一闪的停不下来,这就是有效的反馈。

再比如我的工作,是面向各类人群教授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这种主题性阅读的结果直接转化为毛爷爷,就是典型的超级有效的反馈。


4 精神高度集中

知识本身是有魅力的,你研究的越深,就越容易发现其乐趣,就越容易在看书的时候集中精神。单本书的阅读,乐趣有限,而主题性的深度阅读,就会有很大的乐趣。

比如我平常看的多是思维和学习策略的书,你信不信,我看的都上瘾了?这几个星期,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没法看书了,心里面非常的难受、痒,乃至烦躁,恨不能立刻把所有事情全部推掉,一头扎进去。这样的看书态度,你觉得我看书的时候精神集不集中?

而这样的看书上瘾状态,我只在看系统性的思维和学习策略书籍时候才有,其他的书,就没有。对应的,我看思维方面的书籍,精神集中度就很高,其他书就要低一些。


三、自我觉知的敏锐


未经训练的人,很难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保持高度的觉知。

比如,很多人缺乏刻意练习的方法和深度学习的策略,感受到读书还没能改变生活现实,于是就选择不断的读新书,一本接着一本,看起来非常勤奋刻苦的样子。


而如果是一个对人类的心智有高度觉知的人,就会知道,上述这种人选择天天一本一本的看新书,其实不是勤奋,而恰恰是懒!


事实上,当他用一种被动接受的、不刻意练习的方式去看书的时候,他的大脑活动是比较低层次的,他的心智是不受挑战的。他在一个低难度的大脑运转模式中持久的学习,消耗的更多是体力而不是心力。即便大脑也疲惫了,他大脑的疲惫只是长期单调工作的疲惫,而不是突破原有限制的疲惫。


如果觉得上面讲得还不清楚,我换个例子继续讲。

给你1000道两位小数点的乘法算术题,不准用计算器,相信你全部算完以后,一定身心俱疲了。不仅身体累,而且大脑也累。(感觉大脑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另一种情况下,你去学习一个新的奥赛数学题型,只学一道题。这道题非常复杂,解题思路你从没见过,角度非常奇特刁钻。你把这个题型研究透,所需的时间和上面做1000道乘法题是一样,而且大脑也很累,但这时候,你大脑的累就和上面不一样,它是一种突破原有模式、固有习惯的累。


两种累的性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有些人宁愿选择1000道繁琐的乘法题而不愿选择一道高难度的新奥赛题,这种模式对应到看书上,就是他宁愿用低难度、低效的方式看1000本新书,也不愿用高难度的方式(联系性学习、刻意练习等)看一本书。

这就是一种心智上的懒惰。有时候,懒惰的背后是恐惧。


为了克服这种问题,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自我觉知。我们很容易产生那种“我很努力、我很辛苦的在学习”的满足感,而忽视方法的错误、结果的低效,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心智运作上的懒惰和恐惧。

去意识到它吧,然后改变。


四、严肃学习的意识

最后,还要谈一谈严肃学习的意识。


读书,可以是娱乐性、无意识的读——读一些流行小说、鸡汤文等,也可以是有意识、带着强烈目的的读——我就是要学东西,就是要提高自己。

不过,在这两极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的中间情况,是连续性的变动。

比如最娱乐性的,你拿了一本穿越小说,这时候你对自己读这本书时的阅读心理状态的预设,就是我要懒散的靠在沙发上/床上,翘着二郎腿喝着咖啡,一目十行的读;


稍微严肃一点,比较娱乐性的,你拿了一本《三国演义》。你不是搞文学、历史或文化研究的,你只是偶然的又翻出这本书,心想,啊,我来回顾一下这些经典的情节。这时候你对自己读书时的心理状态的预设,就是我随便看看,重温一下。看书时,你可能对某个情节有一些感同身受的情绪体验;可能在某些时候闪过一个念头:关羽这样做算是义气吗?刘备的仁德是他的真实人格还是帝王之术呢?……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深入思考下去的并产生意义的,然而,你并不会真的深入下去,因为你的心态预设依然是偏娱乐性的;


再严肃一点,你可能看的是某本心灵鸡汤。这时候,已经不是纯粹的娱乐了,你需要精神和头脑养料,你已经感觉是在学习和吸收某种东西了。这时,你的阅读心理预设,应该是比较安静的手捧着一本书,看一会儿,想一会儿,感受一会儿;


而能够产生学习效果的,是真正的严肃学习的意识。比如,一个普通大学生,下周是高等数学的期末考试了,你觉得他的读书状态是怎样的?肯定不是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的读,肯定不是一目十行的读,甚至也不能是空着手看看想想的读。他得是正襟危坐、全副武装,不仅面前摆着高数的书,还会带上草稿纸、笔、笔记本、习题册等等。


且不提任何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因素,只考虑这种严肃学习的意识程度,你觉得哪一种意识状态下能够学习得更好一些?明显是那种严肃对待的学习态度吧。


部分人的问题在于,离开学校以后(或者是离开那几个要考试的学科环境后),就把严肃学习、严肃阅读的情境给忘记了,把它与那种娱乐性阅读、鸡汤性阅读的心态混淆起来了!他们是在用娱乐性、鸡汤性阅读的态度来读严肃的自我提升性书籍。


如果表示怀疑的话,就回忆一下,你读上一本严肃书籍的时候,有没有拿着笔圈划重点?有没有带笔记本(不管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进行思路整理?有没有找来相应的习题册进行演练?甚至,你看书的时候是以怎样的姿势坐着的?


绝大多数人恐怕都没有吧?如果有的话,那就比较一下,有没有你高中时学数学的时候那样的态度端正和准备充分?如果还有,你肯定不会存在题主列出的问题了,你是真·大神。


娱乐性阅读、鸡汤性阅读的态度本身没有错误,因为有些书就是鸡汤性质的。很多人在中小学里建立了不良的心理假设和学习习惯,觉得只有那些考试科目的学习书籍才是严肃学习,才需要正襟危坐,做好各种学习工具、材料的准备,其他书籍都不是真正的学习。这句话看起来是很明显的错误,很容易分辨,但是它就是作为一种长期熏染的心理假设根植在很多人的心里。


作为对比,我曾经见过一些特殊的人,他们就不存在上面的问题。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一种项目是学习的方式,他们经常学习开放式的问题。所谓项目式学习、开放式学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你要在一个现实场景中自己动手查阅大量资料、书籍来完成作业。这样,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涉及到多种书籍,而非少数的几本课本。他们对书籍的态度就跟一般学生不一样。他们本能的觉得,所有严肃书籍都可以用严肃态度学习,都是要认真找重点划重点、认真分析的。这群人,当他们脱离了学校,脱离了日常的学习场景后,依然保持了严肃学习的习惯,看书的时候很习惯的就掏出笔记本,记笔记,做对比,深入思考分析,非常的自然。


这一条严肃学习的意识,对上面的三条都有影响,它是上面刻意练习、学习策略的起点。


最后做个总结:

一、深度学习的策略

二、刻意练习的方法

三、自我觉知的敏锐

四、严肃学习的意识


另有两个问题与本问题有一定程度相关,也链接上来做个参考。






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有很多,本文提到了联系性学习的策略,其他的还有



-------------------------------------------------------------------------------------------------


我建了两个qq群——

学习的策略1群 :519061329

高中学习策略群:227317784


高中生加专门的高中学习策略群,大学生和职场人士加学习的策略1群。

(我的id即是入群密码)(入群修改id,格式为:省份+职业(学生标注年级)+姓名。 如:浙江+高一+李明)



群里讨论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的问题。有兴趣的学生和职场人士欢迎加入交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80103/3010.html

更多阅读

我们生活的年代下载我们靠什么生活?爱 我们的恋爱生活下载

  之前看《疯狂的赛车》的时候,呀蓝蓝打来电话,欣喜地说她看了一部好电影。我也说我也是。然后她兴奋地给我说起《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大树和我们的生活,我说你不要激动,我知道它很好,新的奥斯卡,但是我还急着看《疯狂的赛车》。  

《习作:我们的课余生活》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说话有兴趣和自信心,能够做到,语句比较通顺,表达比较完整。【教学重点】以“课余生活”为主题,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出完整、精彩的习作。【教学流程】一、导入话题师:首先欢迎同学们参加本次由我组织的聊天活

回到那一年的幸福时光-----入口即化的豌豆黄 那一年的幸福时光

前几天出门办事,在公交车的广告上看到简单的一行字“累了,你就回家,回到那一年的幸福时光!”只一眼,我就被打动了,那一瞬,我突然有了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我似乎看到了成片的竹林,闻到了淡淡的花香,那种香味让我到现在也无法忘记,儿时的记忆一

为什么很多人有口臭? 为什么会有口臭

为什么很多人有口臭1、什么样的人容易口臭【www.byb.cn 大道至简】生活中,有口臭或称为口气之人比比皆是,张嘴说话,刺鼻的味道半米之外都可闻到,可本人却浑然不知。碍于面子,旁人也不好提及。口臭已经成为社交中的严重障碍,很多人受广告

声明:《我们回到那生活 为什么很多书看完了之后,回到生活中,还是该怎样就怎样?》为网友拈花把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