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怎么死的 吕布的死与什么有关?

乱世中,单纯的人活不长。


吕布,字奉先。寻常百姓家出生的一个孩子,换到东汉时期的说法,就是“寒门”。在史书上的记载也是“有死无生”。没人知道他,究竟生于何年,诞于何月。人们所知道的,只是白门楼下的一句句告饶——“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和他对刘备的那一声愤怒的咆哮——“是儿最叵信者!”


吕布死于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这一年,距吕布杀丁投董,尚不足十年。一个日后寻常百姓间口中的“三国第一武将”,就此落幕。


然而,吕布究竟何许人,他的死又和谁有关呢?


与很多人印象中的偏科的莽夫形象不同,吕布年轻时,是位文武双全的好少年。寒门间,难得的英才。《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上的记载是——“(布)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那一年,吕布被并州刺史丁原相中,做了主簿(《后汉纪》中,一说为“司马”)。丁原手中的并州军,与董卓手中的西凉军,都是当时东汉大将军何进手中的重要力量。


那一年,何进意图诛杀十常侍,便召两军齐聚洛阳。然而事出意外,何进被杀。董卓与丁原两相对阵,并让吕布染上了人生最大的一个污点——“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吕布,纳了投名状,认董卓做了义父,但一切却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美好。


凉州军的头目们,依然敌视他这位并州将领,甚至扬言欲杀之而后快。董卓祸乱朝纲,引来孙坚的讨伐。董卓便派出西凉大将胡轸与吕布一同前往抗敌。《九州春秋》记载——“(董)卓以东郡太守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轸性急,豫宣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吕)布等恶之,宣言相警云‘贼至’,军众大乱奔走。”青绶,指的便是吕布。


而他的义父董卓,也只是把他当作一位颇有武力的莽夫,而从未尊重过他。据《太平御览》卷五十五引《典略》云,董卓对吕布——“醉则骂,以刀剑击之,不中而后止。”《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也有记载——“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


可以想象,吕布的尴尬处境么?身边本应是同生共死的战友,却提出要拿自己祭旗,纠其原因,却不过是因为昔日曾是敌人。自己新认的义父,竟对自己肆意打骂,刀剑相向,而自己却不敢反抗。想其原因,无非是穷苦出身的他,一直未被”上流社会“所接纳,即便他英武非凡,战功卓著。


吕布,对董卓有积怨,随后又与董卓家的侍婢私通,而心生恐惧。只是“侍婢”,远非后来《演义》中的貂蝉那样如董卓心头肉一般存在的人。但这依然会让吕布恐惧,这时,便有人借机盯上了他。这个人,就是王允。


王允想利用吕布杀掉董卓。吕布却讲——“奈如父子何!”(《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最终,在王允的劝说下,吕布还是杀了董卓。而董卓临死前,对吕布咆哮却是——“庸狗敢如是邪!”(《后汉书·董卓传》)


庸狗!这是董卓对吕布最后的态度。


吕布杀了董卓,对汉室有莫大之功!吕布也得到了他应得的——“允以布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共秉朝政。”然而,表面风光的他,却仍没得到那些“上层人物”的认可。


即便是刚刚利用完他的王允,也是如此。据《后汉书·王允传》记载——“(王允)素轻布,以剑客待之。”温侯?不,你仍是一个不入流的剑客,你只是一个空有蛮力任人利用摆布的莽夫。地位这东西,不是封了你“侯爷”,你便是“侯爷”了。


你仍是一条庸狗,你的见识仍远不如我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


而后,吕布向王允建议,赦免董卓手下将领,却被王允拒绝。“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后汉书·王允传》)


最终,招致西凉军反戈踏破长安城,王允身死,吕布拐马而逃。


吕布投奔袁术,被拒绝。吕布投奔袁绍,帮助其大破张燕后,却惨遭袁绍暗算,险些殒命。据《英雄记》所载——“布求还洛,绍假布领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明日当发,绍遣甲士三十人,辞以送布。布使止于帐侧,伪使人于帐中鼓筝。绍兵卧,布无何出帐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斫布床被,谓为已死。明日,绍讯问,知布尚在,乃闭城门。布遂引去。”


吕布捡了一条命。可以有功,但不可以妄想出头,出头便杀你。


吕布转而投奔了自己昔日并州的兄弟——张杨,经历了自己人生中一段难得的平静。随后他在于张杨同凉州军两股势力之间的闪转腾挪,做到了颍川太守。他又被人盯上了。这次盯上他的人,是陈宫。


陈宫本是曹操的谋士,此时却与曹操不和,趁曹操东征陶谦时,在兖州勾结张邈作乱。又怕自己对付不了曹操,便想利用吕布前来顶雷。


吕布又一次被利用了,吕布这一次输了。吕布随后投奔了刘备,正如人们所知道的,吕布借机占了徐州,反过来又收留了刘备。


随后的吕布,斡旋于袁术与刘备之间,以一场“辕门射戟”惊艳了天下。然而这却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场华丽的演出。


身在徐州的吕布,虽然自封徐州刺史,却不为当地大族所容。寒门莽夫,剑客庸狗。


吕布被出卖了。徐州下邳,陈家。


吕布本将与袁术结秦晋之好。陈珪此时却出来陈明利害,劝说吕布,应与曹操结好。吕布答应了。陈珪的儿子,陈登去见曹操了。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登见太祖,因陈布勇而无计,轻於去就,宜早图之。太祖曰:‘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卿莫能究其情也。’即增珪秩中二千石,拜登广陵太守。临别,太祖执登手曰:‘东方之事,便以相付。’令登阴合部众以为内应。”


建安三年,曹操兴兵来犯。吕布兵败坚守三月,再为属下所叛,终于白门楼被擒。

吕布怎么死的 吕布的死与什么有关?

这一次,他告饶了,他几乎得到了曹操的允诺,但刘备的劝言,抹杀了他的生机。

吕布带着他人生的最后一声咆哮——“是儿最叵信者!”,谢幕了。


吕布的一生,都在被人们的轻视中度过。背叛人,也被人背叛。被人利用,被人拒绝。纳了投名状的他,依然被当作庸狗。做了侯爷的他,依然被视为剑客。杀了董卓,替袁家报了血海深仇的他,却被袁术绝之门外,被袁绍算于榻上。后人评价吕布时,言必称“三姓家奴”,语必指“惟利是图”。仿佛他的死,纯是咎由自取。


“惟利是图”,“反复无常”。


袁绍数次救曹操于水火,反死于曹操之手。

刘璋箪食壶浆以迎刘备,反遭刘备入川盗蜀。

曹魏厚待司马懿俞四世,反被其一手尽诛窃得天下。

孙权,呵呵。


在那个尔虞我诈的乱世中,吕布之死,只是一个寒门莽夫的谢幕。他没有大胸襟,没有大气魄,他有勇无谋,他的出身早已注定了他一生的卑贱。他无知地被人一次次的利用,却一直得不到人的承认。


他至死都没能活明白。徒留一声咆哮——“是儿最叵信者!”


很多次,我看到这声咆哮,我都在想——


也许吕布咆哮的,不止是刘备的那一句落井下石,还有更多的是他,对自己这一生的痛苦与不甘。


(图片源自 陈某 漫画《火凤燎原》)



—————————————————分割线——————————————————————


下面这里是对 答案的一些回应。


早上醒来,发现了 斯雷普尼尔先生的答案,其里面对本文中的观点,有着诸多的不认同。我在这里,本着一句不落的原则,对斯雷普尼尔先生所给出的论据,逐条回应。


(注:粗体为斯雷普尼尔先生的 原文。)


1.丁原善待吕布,吕布“见信于原”,可在董卓的诱惑下,他还是杀了丁原,投靠了董卓。杀掉赏识自己的上司这种事无论以古今的评判标准都很难说的上好吧,也别怪胡轸瞧不上他。


我在文中说,杀丁原是吕布一生最大的污点。但这里,仍然有几个点需要说明——


(1)董卓/丁原/吕布三个人的身份。

董卓,公元189年领并州牧,后入京官拜前将军。

丁原,原为骑都尉,后迁执金吾。

吕布,官为“主簿”。(或“司马”,文中有说明。)

这三个人的真正关系,是上下级的关系,而且并州牧的董卓,几乎是吕布的直接领导。同时吕布是“主簿”,是“司马”,是汉朝的官吏,而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装力量,不是部曲。所以,即使董卓直接下令,让吕布杀丁原,这里也是符合法理的。吕布也是不能违抗的。


(2)董卓的早期形象。

董卓,进京之后——“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董卓进京之后,非但不暴虐,而且十分开明,诛杀宦官,为冤案昭雪,戳拔群士,任用名流在朝廷担任要职,而自己的心腹,却“并不显职”。

因而,彼时的董卓在许多人眼里,甚至是汉室革新的一面旗帜。


(3)当时的天下局势。

董卓进京,徒用疑兵壮大声势。袁绍等关东集团枕戈待旦。凉、并军事集团,只有相互联合起来,才能捍卫住武人的地位。而此时董卓与丁原,并未达成默契。


综合以上三点——董卓当时是吕布的上司,有法理优势;董卓当时形象优良,有政治资本;局势紧迫,吕布必须二者选其一。同时,吕布是汉官吏,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装,并非很多人潜意识中,谁是谁的人,的这种简单的主从关系。


因而吕布在这种情况下,刺杀丁原,转投董卓。是不是单纯的”见利忘义“,是很需要推敲的。更非单纯的”可在董卓的诱惑下,他还是杀了丁原,投靠了董卓“,这其中是有着很深的政治考量的。


至于我在这里,是不是在给吕布”洗地“,请各位看官结合史料论据,自行判断。


2.而且,凉州人和并州人之间存在矛盾,吕布也不是全然无辜的。比如胡轸恶语相向那次,吕布做事更绝,直接散布假消息扰乱军事行动,导致作战失败。


在这里,斯雷普尼尔先生 的论证有着一个致命的缺失。就是忽略了,胡轸与吕布矛盾的先后顺序,是胡轸先无视并、凉两大军事集团的联合,先行恶言相向,提出要拿”青绶“,即吕布,祭旗。这是两组素有间隙的军事集团的第一次联合作战,至于吕布究竟是否全然无辜,或者有多大的责任。继续向下看。


这里 斯雷普尼尔先生引用了一段《英雄记》的记载,并得出如下结论。


3.好一个“英武非凡,战功卓著”!你说吕布冤枉么?丁原对他不错吧,他把人杀了,认董卓为父。与同僚存在矛盾,他不惜故意战败,拱手资敌以为报复。你说他单纯吗?


这里丁原的问题,我已经在第一点中,解释过了。

而接下来这句——“他把人杀了,认董卓为父。与同僚存在矛盾,他不惜故意战败,拱手资敌以为报复。”


我觉得,这是一种对史料分析不审慎的表现。我们在写答案,讲故事,混得就是一个相对真诚。如果要写段子娱乐,那就娱乐到底;但如果表明了一个讲述客观历史的态度,那么对待史料,则不能只是引出来,堆在那里,而不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里斯雷普尼尔 先生所用的引文中是这样写的——“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诸将闻而恶之。”


这里,比较关键的地方,即在于“诸将闻而恶之”,这并不是吕布的一次个人报复,而是在胡轸挑衅整个并州军事集团后,并州军事集团的一次集体性哗变。随后引文中,仍提到——“诸将恶惮轸,欲贼败其事,布等宣言“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便夜进军。”这里,仍然表明,这次军事行动,并不是吕布一人所为,而是众将合谋。


相对而言,此时的吕布作为并州军事集团的领导之一,结合他之前杀丁原而选择董卓的经历,他必须要在并州军事集团与西凉军事集团发生冲突时,坚定的表明立场。同时引文最后记载的战役结局是——“军众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行十馀里,定无贼,会天明,便还,拾取兵器,欲进攻城。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


其中“会天明,便还,拾取兵器”与“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都表明这场战役最后的结局只是没能赢,兵马钱粮损失寥寥,绝非“他不惜故意战败,拱手资敌以为报复。”


以上,是我对吕布这一次与胡轸矛盾的看法,至于我是不是再又一次的为吕布“洗地”,依然请各位看官自行判断。


接下来,斯雷普尼尔先生 引用了一段《三国志·魏书·吕布传》的记载,得出了如下结论。


4.董卓态度好吗?确实不好。但别忘了,董卓出身边地,性情暴虐,而且他“以布自卫”,肯将自己的人身安全交给吕布负责,还是在吕布有杀掉丁原的前科的情况下做的,应该说他是十分信任吕布的。为什么把吕布说的那么委屈呢?要说吕布因为穷苦出身,未被“上流社会”接纳,这就更无语了,董卓就是“上流社会”吗,董卓就不是寒门出身了吗?


我觉得,此处的论证,或者说推导过程,是很成问题的。


斯雷普尼尔 先生的引文为——“ 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 ”


我看到这段引文,所能得出的结论只有——董卓蛮横无礼,让吕布保护自己,却应为性格上的残缺,经常因为一些鸡零狗碎的事,便对吕布肆意打骂,刀剑相向,而吕布仅能四出闪避,而不敢反抗。到最后还得给董卓道歉,求得董卓的谅解。


而斯雷普尼尔 ,在这段引文后做出结论却是——董卓“肯将自己的人身安全交给吕布负责,还是在吕布有杀掉丁原的前科的情况下做的,应该说他是十分信任吕布的。为什么把吕布说的那么委屈呢?”


我觉得,这种史料分析的逻辑,实在难称客观。试问,曹操会如董卓对待吕布那样,对待典韦么?对待许褚么?吕布每天保护董卓的安全,换来的却是肆意的打骂,与无眼的刀剑,最后还要自己认错告饶,才能免难,难道吕布不委屈么?!天下又几时怎么会有这样的道理?!


随后 斯雷普尼尔先生 讲“要说吕布因为穷苦出身,未被“上流社会”接纳,这就更无语了,董卓就是“上流社会”吗,董卓就不是寒门出身了吗?”


这里,我觉得讨论历史,观点不同很正常。但着实没有必要,用诸如“无语”这样夸张的言辞,来达到煽动情绪的目的。


下面,我对疑问做出解释。“董卓就是“上流社会”吗,董卓就不是寒门出身了吗?”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记载——“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於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


屡杀耕牛,以聚豪侠!有这样的寒门么?!他能是寒门出身么?!


所有的史料,都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所以我无法理解 斯雷普尼尔先生,究竟因何“无语”。因为哪怕,只是看一眼百度百科,都能见到上面清晰地写着——


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史书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


随后,斯雷普尼尔 先生就在这种对史实认知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如下结论——

“吕布犯的错误有二:一,只重眼前利益,贸然杀了丁原,与董卓誓为父子,结果却连董卓是什么样的人都没搞清楚。认贼作父,结果却因没得到想要的待遇而心生怨恨,这就是吕布的境况。”


这里,吕布是否是贸然杀了丁原,我上面已经根据史料,做了分析。


而吕布没能搞清董卓是什么人,我上面也依据史书讲述了,吕布在投靠董卓之前,董卓在朝廷中的正面形象,不要说“结果却连董卓是什么样的人都没搞清楚”这样的话,董卓后来的暴虐和僭越,是很多人都没能料到的。彼时的人,没有我们这样的上帝视角。


“结果却因没得到想要的待遇而心生怨恨”,这里的措辞和认知是有问题的,吕布想要的待遇,只是彼时每一个正常护卫都该有待遇,而不是非分之想。同时,吕布的生活,也不仅仅是“没得到想要的待遇”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能一带而过的,而是每天都要担心突如其来的无妄之灾,还要放下尊严的道歉,才能免于责难!


以上,对斯雷普尼尔先生 答案的第4点回应。孰对孰错,也请看官自行判断。


接下来是第五点,斯雷普尼尔先生讲——


5.心生怨恨的吕布,先把干爹的女秘书……睡了。


随后,斯雷普尼尔,又一次引了《三国志·魏书·吕布传》的原文——“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并作出结论——“咱且不提义父义子的名分下这有没有乱伦之嫌,董卓让吕布保护自己,又让他守中閤,说明他对吕布还是非常信任的。吕布呢?董卓拿兵器扔吕布确实是很过分的行为,但这爹不是自己找的吗?爹不懂事,做儿子的也不能睡老爹的女人啊,这完全没有教育意义,不利于调剂父子关系啊!”


这里,我想说的是,我并不介意用一些现代的意象,去翻译古文,而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但如果,你用了一个错位的意象去翻译古文,并用错位后的意义,来做历史论证的依据话,我觉得是很成问题的。


引文中讲“布与卓侍婢私通”,斯雷普尼尔对此的所产生结论有两个,分别是——“把干爹的女秘书……睡了”和“做儿子的也不能睡老爹的女人啊”。


首先,侍婢 和 女秘书 是不是一个意思,是显而易见的。

《说文解字》上讲——“婢:女者卑也。”侍婢,就是女奴,是当时的贱民一级的。其无疑,与今天人们笑谈中的“女秘书”有着极为显著的区别。


而董卓是否睡过这一女奴,是存疑的。而且,即便睡过,这也是董卓身边最没分量的一个女奴。(声明:我是一个主张男女平等的人。自己身边也有很多半女权主义者的朋友。这里运用“女奴”一词,只是为了准确还原历史事实。)


随后“吕布呢?董卓拿兵器扔吕布确实是很过分的行为,但这爹不是自己找的吗?”,这里,我想我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至于接下来的——“爹不懂事,做儿子的也不能睡老爹的女人啊,这完全没有教育意义,不利于调剂父子关系啊!”吕布和董卓的关系,是不是所谓的“父子关系”,所有人都一清二楚,斯雷普尼尔 先生用这种 娱乐式的语调与逻辑,去分析评书一组历史上颇为紧要的人物关系时,我想是十分欠妥当的。


随后 斯雷普尼尔先生,引了我文中的一句话,并做出自己的看法。


6.王允想利用吕布杀掉董卓。吕布却讲——“奈如父子何!”原谅我说话直,看到这我真是天雷滚滚无力吐槽……颠倒黑白到如此境地,这地洗得也明显了吧?

在这里,我想说,我完全可以原谅你的说话直,但我仍然建议,历史观点有差别很正常,但在论述时,着实没有必要用“看到这我真是天雷滚滚无力吐槽”这样夸张的言辞,去煽动情绪。


而且,如果那句“奈如父子何!”,就是在“颠倒黑白”就是在“洗地”,那么我想,斯雷普尼尔 先生应该去找陈寿,来原谅你的“天雷滚滚无力吐槽”。


随后,斯雷普尼尔先生 还是引用的《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的话——“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并得出结论——


7.一开始王允巴结吕布,没指望他去杀董卓,谁知道吕布自己往上凑。说句不负责任的话,是王允想利用吕布杀董卓还是吕布想找个帮凶做到董卓都不一定呢。


这里,我最先想说的是,分析史料时,一定要审慎。不能引用之后,只看大概,便下结论。


首先,我们要明确吕布此时的身份已经是——“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而王允的态度呢?写的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


王允眼中的吕布,从不是中郎将,也不是都亭侯!还是州里壮健!是寒门莽夫!


这样情况下的,“厚接纳之。”,不是蓄意利用,倒成了巴结了么?


读《三国志》、读《后汉书》,一个人的出身,别人对他的看法与品评,往往是重中之重,而斯雷普尼尔 先生,无视王允对吕布的蔑视,而错以为王允是在”巴结“吕布,我想这无疑在史料的分析上是一个比较欠妥的结论。


接下来,斯雷普尼尔先生写到。


8.吕布答了“奈如父子何”,这是不假,可后面还有呢?


斯雷普尼尔先生,在对表示质疑后,随即引文,仍是《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得了,所谓父子情分,不过一句“君自姓吕,本非骨肉”就化解了。你要说吕布之前没有杀董卓的想法,我是绝对不信。王允给了块遮羞布,吕布就迫不及待的裹上,然后重操旧业,他有什么冤枉的?


这里,斯雷普尼尔讲“吕布之前没有杀董卓的想法,我是绝对不信。王允给了块遮羞布,吕布就迫不及待的裹上,然后重操旧业,他有什么冤枉的?”


吕布之前是否萌生过杀董卓的念头,没人知道。但就像上文提到的,吕布经常遭到董卓的无端则骂,还屡有刀剑之危。自己只能告饶活命,与一名女奴私通,便心生恐惧。


而吕布能把自己的这种境地告诉王允,而王允竟然毫不怀疑地,就敢把刺董的计划告诉吕布。只能证明一件事,吕布与王允的关系相交甚密,而且在反董卓这件事上有共同的契机。


而这一契机便是董卓的僭越。


就像我上文说到的,吕布投靠董卓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董卓在汉室朝廷下的良好形象。


这里,许多人有一个误区,即董卓虽是在进京之时,有废立皇帝的意图。但真正实施,却是在吕布投奔之后。随即各种暴虐僭越之举才刚刚曾出不穷。


联想到,吕布后来能在陈珪的劝说下,拒绝与自立为帝的袁术联姻结盟,可见吕布在对待汉室的态度上仍然是拥护的。并且吕布的这种拥护的态度,是为当时人所广泛知道的。


孙权便曾说过——“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由此也可侧面,看出世人眼中,吕布彼时对待汉室的态度。


因而,吕布杀董卓一事,不只是出于私怨,也是出于公心。只是利用和挑唆他做了这一切的王允,却始终没真正尊重过他。


斯雷普尼尔先生 问——“他有什么冤枉的?”


我想吕布,也许就是被这样的问题,所冤枉的。


最后斯雷普尼尔先生说——

“不是说吕布年轻时是位文武双全的好少年,寒门间,难得的英才么?寒门英才就要做这种下三滥的事吗?”


我不知道,斯雷普尼尔先生 是怎样定义“下三滥”的。我也不知道斯雷普尼尔先生 会用怎样论证出吕布是“下三滥”的。


我所能说的,只是——

吕布,他,不是下三滥。


基本上,我目前的回应就是这些。


我最后想说的是,我写过很多答案,也被很多知友质疑过答案,指出过错误。我总是很感激,也乐于修正自己。


这是我第一次,在,洋洋洒洒地写下这么多文字,来和人争论。


按理说,如今自己一个刚刚不过百赞的答案,实在没有必要这样逐字逐句地回应。


但我想说,这篇《吕布之死》确实是我下过大力气,查阅过诸多文献,所写的。写下的文字,就如同自己的孩子,我爱她。


如果她真的做错了什么,我会修正她。

但我也决不允许,任何人在史料残缺、分析不当的情况下,去抹黑她,去娱乐她。


谢谢。


PS: 先生 的答案,我觉得,挺没劲的。

就 先生的答案,我回应一下。

臭咸鱼 先生 腊月二十六写了一篇答案,攻击我这篇答案。当天就有知友告诉我,不过太晚没细看。第二天,看完,我觉得他虽然罗列了史料,但没有逻辑,还对我进行了人身攻击,所以我拉黑了他。也陆续有人来我评论区,直接人身攻击,我也一一拉黑了。

不想,大年初二,臭咸鱼先生 更新了这么一段话——

首先,我不修正,保持沉默,是因为我觉得臭咸鱼先生 说的不对。

这不是史料本身的问题,而在于臭咸鱼先生的解读与逻辑上的 错误。

吕布让袁涣写封信给刘备,一个再正常不过的行政程序与政治行为,能被解释成吕布不识字没文化。

我的逻辑是,吕布作为掌管文书的主簿,有文化水平。

你的反驳是,用一小段歌谣或是谚语,讲东汉很多官员名不副实,所以吕布一定也是名不副实。

这就类似于,正常逻辑和恶意揣测的区别。至于文武双全的定义,这是认知问题,而不是史学问题,以东汉当时的时代,吕布作过一个识文会算的主簿,远比同时期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要高的。除非,你的眼里只有那些在史书上留下过名字的文人。

之后,臭咸鱼,又说胡轸口中的“青绶”不指吕布,而指敌人。难道你看不见胡轸后面那句“乃整齐耳”?这么明显的,是要清理内部,而不是外部,你都能洗成天花乱坠。史书的话,要一个字一个字读,而不是想当然。

杀董卓的事情,我上面已经解释过了。

此后,臭咸鱼先生 又讲述 吕布在袁绍中做的劣迹,但请注意,吕布最终离开袁绍,是因为遭到袁绍的暗算。(文章之前的部分,有专门的史料说明。)

然后,臭咸鱼 先生 不知怎么了就幻想出一个靶子,写了下面这一段话。还什么含泪主动离开。明明自己史料没摆全,反而说别人会被史料打脸?学会你这招?学会你幻想一篇文章,然后自说自话么?

之后,臭咸鱼先生,说我是“职官瞎”,他把职官等级和职权范围,搞了个混搭。然后攥着丁原不撒手。我的文章里,说董卓是吕布的领导(一位并州牧,一位并州下级主簿),你非要把董卓按在丁原头上,然后说我各种瞎。

最后的最后,吕布和董卓婢女的问题。臭咸鱼先生,拿现代价值观,套出一段话来——

这件事的性质,以当时的时代背景,究竟是大是小,我文章里已经说过了。


最后,我拉黑臭咸鱼先生,原因只有一个,我十分反感他这种顺着正常探讨,左一个不配为人师表,又一个亏你还是教书育人的老师。然后,还送我一句“要成才,先成人”。最后,莫名其妙地找了一段日剧里教育罪犯的截图摆在文末,其实,这才是在真正地煽动情绪吧。

这是历史讨论,不是扣帽子大会。你自己幻想出一篇文章,列上史料,然后逻辑混乱,反咬我一口之后,我不理你,你蹦起来,说我理亏虚伪。洋洋洒洒地一篇长答案,要仅是逻辑混乱还罢了,字里行间,攻击成性,竟还自诩正义,煽动知友,说什么只求给我点反对。

就这样,臭咸鱼 先生,还说我拉黑他是报复心切,我只是做了每一个正常人,该做的事吧?

臭咸鱼先生,我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生活里,从不主动攻击人。我圈子里,也很少有你这一卦的。如果是正常的交流,我很欢迎;如果话里,总是夹枪带棒的,那我不想在网上浪费这个时间。

针对臭咸鱼先生 的答案,我的回应,就是这样。

史料、逻辑及言辞,都摆在这里了。各位知友看官,自己对比分辨吧。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80103/3169.html

更多阅读

唐朝皇帝都是怎么死的?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

唐朝皇帝都是怎么死的?通常说唐朝有20位皇帝,要是把武则天算上就是21位。其实还有一位当了17天(710年的6月7日――24日)皇帝的李重茂(中宗李显的儿子)。一一道来。618年5月20日,李渊登基,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626年6月4日,李世民发动

声明:《吕布怎么死的 吕布的死与什么有关?》为网友新事新人新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