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思考 读完一本书之后一定要思考出一些很深刻的东西,才算是真正读了书吗?

谢邀

首先,题主你要知道,并非所有的书籍都是指导现实生活的。


对于非想象类文学(想象类文学指小说、诗歌、戏剧等),判断你是否真的“读懂”一本书,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问你自己能否用一句话,或是一小段话来清楚地表达出这本书说了什么。你所谓的“一些深刻的东西“,其实也就是你对整部作品的高度概括性的了解,或者是你不同意作者观点的批判。
既然你只提及了三毛的作品和哲学,我就只说说在这两种书籍阅读上,我的一些看法。


先谈谈你所说的哲学书籍的阅读。读哲学,作为一个读者,首要任务就是发现问题,找出作者在书中想要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在文中被明确提出了,也可能没有,而被隐藏起来了。你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运用哲学家的观点来指导你的思辨,或为你解答“为何我的女朋友突然不爱我了”这类问题,而是知道这个哲学家在说什么,是他经过痛苦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还是仅仅是hobgoblin of little minds。当你带着这些批判性与探究性的态度阅读大量的哲学书籍之后(尤其要注意的是它们之间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做得最好,他的所有著作都是相互关联的),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身的思想体系,它将指导你自己的生活(所以说指导生活的是我们自身的思想,而非书籍或其他的因素)。
一个小建议:与其他科学不同,哲学并未随着时间而发展,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子、庄子,他们从未被超越。所以,建议你读早年的哲学著作。
深刻思考 读完一本书之后一定要思考出一些很深刻的东西,才算是真正读了书吗?
最重要的,任何实用性的书籍都不能解决这本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就好像你阅读了一本非常详细,非常实用的菜谱,可如果你不去买菜生火,你便永远也做不出菜。


而对于想象类文学,在阅读过程中,也许就需要你入情入境了。如果说论说性作品所要传达的是知识,那么想象文学的作者阐述的,是一种经验本身。
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书籍,大多都是想象文学,也有许多人苦恼于探究阅读的意义。请你想想,我们为何喜欢阅读小说?许多人会说,因为小说的内容使他们愉快,或者使他们有代入感。这就是上文说到过的,对于作者所阐述经验的认同。实际上,想象文学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抑或传达某种价值观,而非教育。因此,以娱乐为主的读物比较容易讨好读者,容易让读者与其产生某种位面上的共鸣。


说到想象文学的目的,不禁想要搬运我在另一个问题里的一段回答:

艺术本身是纯粹的艺术,是表达作者内心的一种形式,无论是语言,动作还是色彩,旋律。
而中国的艺术,尤其是建国以后的艺术,都要打上政治的标签。本朝太祖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对于中国现代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文中大肆鼓吹了“文艺是地主阶级的”“文艺是资产阶级的”等等思想,并提倡文艺应该为工农阶级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放眼纵观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包括老舍先生这样的大家,作品上都有非常鲜明的阶级与时代的烙印。
为什么说中国人能得诺贝尔奖的少?这就是因为,我们生长在这种“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时代下,我们读的书,我们接受的教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我们都认为,如果一部小说,不能反映时代背景,不能同情劳苦大众,不能有让人明了的“正确的”价值观,就不是一部有着正确思路的小说。
而真正的文艺作品应该是什么?有一句很俗的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真正的文艺作品,无视其欣赏者的阶级,更无视其欣赏者的品味与修养,都能够令其从该作品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背景,生发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转而看莫言。他是在农村生长的孩子,自幼与母亲一起在农田里打滚。他接受的是农民朴实的思想与朴实的生活方式的熏陶。尽管后来曾有军旅生活,在他内心深处,对他影响最为深刻的,仍然是那种朴实。所以,他的作品,相对来说,政治色彩要淡很多。(不是说没有时代背景,而是说鲜有政治色彩)更多的,则是对人性的拷问,与对生活的描摹。这与今年诺奖获得者门罗的风格大体一致。因此,他们获得了诺贝尔奖评委的青睐。
再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部简单的小说与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海明威却在这个故事中蕴含了三条平行的,不同层次的线索。读者根据文化水平与修养的不同,会循着不同的线索读这部小说,从而产生不同的感想。有一个说法,说小说的作者,应该“给读者一个袋子,让他们自己往里面装东西”,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不知题主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是否有做摘抄或是写读后感的习惯。尽管这并不是必须的,有时却能帮你更深入些地了解作者和这部作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自身的经历、背景不同,所感所悟自然也不同。这些笔记,本就是写给我们自己看的。
在此摘录我读门罗的《逃离》后顺手写的一些东西,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也算是抛砖引玉了。
(打了很多字,点了下插入代码就什么都没了,抓墙中)

-逃离:在生命中的某一刻,也许我们都想过要逃离现在的生活或现状。也许是因为压抑,亦或是压力。而有些逃离可以后悔,有些逃离则没有回头路。我们也许不懂自己都放弃了什么,也许我们不知道自己将获得什么。在已知和未知间的徘徊抉择,有几人会选择不顾一切地逃离呢?
-机缘:大多数邂逅总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浪漫。只是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某样特殊的心境下,由我们内心所沉淀的底蕴荡漾出刹时的心动而已。有如昙花一现,又或不及。执着于此,就不免迷惘。人不能没有幻想,而幻想亦不宜过多。偶尔逃离,怡情怡性,一味逃离,终将颓然。
-匆匆:家庭。家,仿佛是逃离的反义词,但有时却恰便是逃离的目的地。曾几何时,我们从未想过要从父母的家中剥离出去。然而,当我们恋爱,结婚,生子,家的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愈发唠叨的妈妈和愈发温情的爸爸,虽然是那么熟悉的存在,却仿佛是另一个家庭中的角色了。而当我们逃离回到儿时的家时,尽管要面对家庭中的种种琐碎以及并不完全和谐的父母,我们还是能找到从前的情绪。然而这种情绪依然是匆匆一刻。喝过茶后,我们会把东西洗净放回原处——但终究还是要在下次使用时拿出来。
-沉寂: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中国人说,养孩子就像养鸟。关上笼门没精神,打开笼门鸟飞了。养鸟不容易,当鸟也不容易。Penelope 的逃离到底是为了什么? 丧父,丧夫,她与母亲之间本无太大隔阂。又或许是一种猎奇,将她从母亲身边拉走。也许她最开始并没有想永远离开母亲。可人生就是这样,一不小心,一朝逃离,便是一生沉寂。 对于Julia,仿佛这是个轮回。年轻时的一次逃离,造就了一段并不甚如意的婚姻,而自己的女儿,最终也以逃离的形式离开。那段邂逅,仿佛从未存在。
-激情。一味被动,一味接受,一味逆来顺受的生活方式,伴随着一颗不那么老实的心。这注定了一种不会一帆风顺的人生轨迹。在激情到来之时,以为自己是在逃离,而同时,自己也不过是逃离的工具。
-拨弄: 人生总是会被造化拨弄,譬如说因为误解而逃离了一个地方,从而永远地错过了澄清误解的机会。我们都多多少少会相信,破坏了一些既定的看似愚蠢的规律就会达不到某种目的,譬如说,没有按照约定穿那条绿裙子,就会让上帝播弄走一生的姻缘。而究竟是不是绿裙子惹的祸?谁又能告诉她呢?
-法力et总述: 门罗对于大时间跨度的把握恰到好处,堪比马尔克斯;对人性最细腻的地方的观察、思考与处理也让人叫绝,堪比Proust。生、老、病、死,从来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逃离的话题。无论贫穷或是富有,美丽或是丑陋,聪慧或是愚钝,杰出或是平凡,甚至是有无边法力,终究不能逃离生命的既定轨迹。



三毛的作品给我们传达的,只是她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经历,仅此而已。如果题主通过阅读三毛的作品,能够真切地感到世界的美好与内心的平静,那么这就是艺术之于现实最大的“实用”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90103/3365.html

更多阅读

“朱之文现象”思考 双十一现象带来的思考

作者:三妹一九六九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郭村镇朱楼村的农民朱之文,于二0一一年二月在四十二岁时参加了济宁市的《我是大明星》的唱歌选秀比赛,他高歌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轰动全场,并在网络一夜爆红,几天之内点击破千万,三个月内点

双十一背后的思考 ‘双十一‘热点下的冷思考

   亲,你买了吗?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是由淘宝自2009年发起的,从第一年的1亿销售额到如今的191亿,淘宝不但实现了自身的三级跳,更大幅超越了美国电子商务行业的最高纪录和国内同类传统零售行业。但是,对于这191亿的真实性和淘宝如此

观察与思考 趣味营销观察与思考(一)

微信、微博,谁灭谁   阿(阿里)Q(QQ)这个词整合得不大好听。商家各自为战无可厚非,就是别象当年和360那样小孩子家家,上帝们会笑的。微信和微博,都只是一只翅膀的天使,谁也灭不掉谁,谁也不是世界的主宰,不牵手也要大度些。说起来,两个IT行业

鞋业营销:大众传媒营销的多维思考(一)

  “在‘鸟巢’的中央,高举火炬的李宁腾空而起,在体育场上空的‘空中跑道’上奔跑起来。与此同时,一幅中国式画卷沿‘空中跑道’徐徐展开,‘祥云’背景的画卷上呈现出奥运圣火在各地传递的动态影像。画卷完全展开之时,高高的火炬塔出

如何赚钱:工薪族创业前思考(一)

工薪族创业前的思考,先讲一讲工薪族创业的3个误区:  1、很多工薪族想一步到位成为企业拥有人,做老板。你也许也能筹到资金、也许也能找到项目,也有能力开个商店、也有能力装修、也有能力雇员工……都可以。你认为这样可以一步到位成

声明:《深刻思考 读完一本书之后一定要思考出一些很深刻的东西,才算是真正读了书吗?》为网友小霉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