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虎头蛇尾的惯犯,希望我的做笔记经历能让大家有所启发吧。
(最末新添相关图片)
6.7新增:过来整理了下,刚刚又看了下《钱钟书是怎样做笔记的》,很亲切,顺便放在这里~
我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正式做笔记的,至今仍然感激,曾有那样一位重视阅读笔记的语文老师,以作业的名义,督促我养成了这个好习惯。
我在中学里大概有十几本摘抄本,可以直接当作读者文摘来看,但大学以后,“写”的冲动多于“记录”,摘抄内容反而变少了。
从初中至今,我的笔记习惯还是以手写为主。
我在豆瓣做过笔记、在小组发帖、或者打在word里,然后打印出来、用过麦库、云笔记、evernote,还有很多便笺式软件,除了evernote偶尔用来记录只言片语的灵感,其他都无疾而终。
(6.7更新:evernote已被抛弃,现在用苹果最原始的备忘录做“公车笔记”,记下了很多不错的梗。)
我大学加工作一年的笔记本,林林总总有十来本了,和其他书放在一起,作个人的独立小书来阅读。
(6.7更新:第二年工作很忙,只有两本不到的笔记,自配图也少了,都偷懒用贴纸代替了。今年寄的明信片也是成品,没有时间做原创不幸福- -)
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记住重要的信息,第一步是记在自己的信息库,但最终还是要记到脑子里。
就为了能使我乐于回顾自己的笔记本,我又想了很多招:
△统一的格式
一般有时间、天气、心情、一日小结等。
我曾按照的指导,做了几个月的尝试(自己在本子上制作表格、Excel形式、九宫格专门软件),在本子上记录的时间最久,但最后还是失败告终= =
失败的原因是,我不喜欢这样的内容限制,狭窄的表格会让我这种话唠很沮丧…于是最后只保留了时间和天气和小结,偶尔也记录心情。
(6.7更新:现在有很多手机应用可以简单的记录心情,用了几个,但还是习惯笔写- -)
另,我会在笔记本的首页或尾页,留出几页来,供自己列重要的清单和计划。
把这些内容放在固定的位置,提醒自己早日完成。
△有趣和严肃的内容交替,杂烩式记录
呃,我是一个很随意的人。
我现在的情况是,在一段时间只用一个本子,什么都记,包括菜谱…(我试过用两个本子,但我显然只能同时关注一个对象,所以还是专一点吧)
(之前没有说,我很喜欢把“服装搭配”和“心愿购物单”画出来,有时间上个图。
因为并不作为单纯的摘抄本,这样可以看到除了摘录信息以外的内容,比如个人的生活/成长历程,各种感悟,重要事件。
当然,这样会使内容杂乱,不利于系统信息的整理,所以后来我又开始用活页本。
但活页本不能给我整体感/安全感,于是有关系统型笔记的整理,我是活页→手打整理→打印,这样的一个流程,非常费时,好在我打字很快。
△图画+多种色调+有趣内容
我是一个不喜欢单调的人,习惯随身带很多彩笔。
之前那份工作,因为经常接触到的是平面设计,所以会有意识地将一些图像类的信息,自己动手画出来,比如一则很妙的广告,如果图像简单,我是会动手画出来的。(后来还是用了麦库来存图片了,没坚持下去,绘画无能星人╮( ̄▽ ̄")╭ )
ps:最近都没再用彩笔,基本是黑色水笔记录,也没影响我的阅读情绪。但后期回顾时,我又拿出了彩笔去画重点…
我的字其实还好,但笔记不够工整,无法做到有些同学那样严谨又漂亮,只好曲线救国,画一点小萌物小LOGO什么的,图文并茂,总比有点乱的一堆字更具可看性。
有次我室友无意翻了下我的笔记,看到一些我曾经的“画作”,当场就笑喷了…哈哈哈哈,她边笑边说,你的笔记好有爱啊~~~
不会画的同学可以学一点简笔画,或者用贴纸←
△博客记录
我开通过的博客…已经数不清了…而且时间一长完全就忘却了,不建议用博客做笔记。
△豆瓣记录
豆瓣的读书笔记功能,我觉得…好难用…
我在豆瓣某小组也开过记录帖,记录了半年,每天一日志,坚持了快一年。原因是我喜欢豆瓣的页面和字体风格…现在我回头翻那个帖子,还是会有很多收获(发帖时记得备份)
这算是成功的笔记,但因为换工作而搁置了一段时间,目测近期会继续记录,因为当时花了很多精力,内容也很丰富,即使一年后来看,也还感触很多。
这个帖子,如果我还会继续的话,记录量会减少:发帖式记录,由于带有表演性质,容易过分注重表象,会非常地耗费时间。
△关于信息整理和收藏,如果几天内不去看,我以后基本就不可能去看了…
所以我把我多年的资料收集copy给别人以后,就直接删掉了,因为我知道自己不会看了。
而在,我也只有在没时间当时看完的情况下,才会把内容收藏,否则的话都是直接看完,把需要记录的直接记在本子上。
综上,我个人的情况就是:
1、手写是王道,记得选自己惯用的笔记本和笔。
推荐去豆瓣的这个小组看一看→,嘛,我觉得还是有点理想化,我只能做到60%,美观度远远跟不上,也不想跟上…
我喜欢用中等厚度的本子,有钢圈最佳,纸张略薄,笔用三菱水笔,偶尔钢笔。
做笔记这件事,事先要定几个大规矩,养成固定习惯,也方便整理归纳,至于细节上,还是随意点就好。
2、经常敲键盘的话,也可以考虑网络记录。
我打字算比较快的,有阵子坚持做TED的笔记,一天两个,也并不觉轻松。
曾用了两个礼拜,才完成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摘录(差不多80%的原文,因为当时找不到实体书)
我是坚持不搞拿来主义的,因为我从来都不珍惜别人整理的知识…不管是什么内容,至少要自己先滤过一遍,打上个人烙印了,才能有所重视。
3、还是返璞归真,随身带个笔记本吧,kindle和手机和平板,都不那么踏实。
我这个人比较保守,不管是什么笔记,只有写在纸上才觉得踏实,有分量。白纸黑字总比虚拟的网页,更让我珍惜和敬畏。
我非常喜欢提笔写字时的那种自由畅快,任何工具都无法代替。
4、习惯分享。
比如说读了一本非常好的书,我会先叙述精彩部分,吸引好友的注意。这样的叙述,会使我去回头翻阅自己的笔记,从而加深印象。
如果是发链接过去,我会追问对方的感想如何,有时会让人觉得神烦…所以分享要选清对象,比如有些好友我只发淘宝链接,有些则可以做思想与知识的交流…
坦白说,这种分享我做得并不多,所以后来我选择在小组发了个记录帖,也算是一种分享吧。
5、追求品质没错,但不要过于理想主义,一旦吹毛求疵就容易夭折。
打个比方,如果让我记笔记严格按照九宫格的要求,或者一定要工整、分门别类…那我过去完成的几十本笔记,内容至少要缩水一大半。这样做太累了,也不利于记录更多的内容。
关键是结果,笔记是给自己看的,只要自己乐于去翻阅回顾就足够了,做得太漂亮反而会缩手缩脚。
当然,也有很多牛人的笔记非常完美,这里我说的是个人情况,而我是一个潦草随意的人。
回答这个问题,让我有种回顾人生的感觉了,虽然之前的人生不怎么样,欣慰的是,好歹也还留下了不少个人的痕迹。
暂时想到这些…内容挺乱的,有空回来整理~
————————————2.16的补充————————————
补充一点,关于摘抄慢的问题:
我就不说什么“有心读书的人不会在乎这点工夫”之类的大道理了,因为我自己也不能每时每刻都做到即时摘抄,偶尔遇到特别长的内容,我也要逼着自己动笔,尤其是懒的时候,各种痛苦…
△我为什么不直接画在书上?
(教辅书是无所谓的,怎么清楚怎么画,为了便于携带,我还经常把书撕成几个部分…所以以下情况不包括教辅资料)
我还算比较爱惜书,以前还画在书上时,也只用铅笔(非自动),主要是下划线、一些小批注、星号。
但这两年也渐渐地不这样去做了,原因是:
1、我的书很多,不可能经常回头去翻每一本,再去找里面做的记号,太麻烦了。
2、将不“厚重”的书保持干净,以便馈赠他人。
我有一些书是不必回顾的,云淡风轻,雁过留痕,读的时候没有什么震撼和心动,但也有些许感触。
这些书我多数会转送给好友。
所以不止不会在书里写写画画,连名字也不能写。等到了送人的时候,在扉页夹上一张自绘的明信片,就可以say goodbye了。
这些书需要摘抄的内容很少,都说读书也是谈恋爱,你与它的交集本就不多,如果再懒于一时不去记录,这段短暂的露水姻缘,很快就要被你忘却了,也挺遗憾的。
反之,值得反复研读的书,内容都是该被熟记的,光画几条下划线有什么意义?就算把整本书都抄一遍也不为过。
3、摘抄以精炼为佳
自从发现别人能捧着我的“摘抄本”,像读书一样看得津津有味后,我就觉得摘抄是一件有趣的事。
就像古人言语精炼,摘抄也不是什么都抄,正是由于这件事费时费力,才需要在内容上去粗取精,记录下最精华的内容。——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其实真正可摘抄的东西不是那么多的。
很多美文、精彩小说,往往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摘抄片段时很难取舍,不如时时捧书回顾,从而享受完整的阅读愉悦过程。
ps:对我而言,自己主动写字vs摘抄原文,后者更容易让人感觉疲惫。我猜想,这也许是因为后者投注的感情太少,并不是收藏,而只是一种“见猎心喜”的匆忙占有。
所以,我的原则是获得感悟后再记录,那感觉会很不一样。
△在我看来,摘抄是检验文字品质的方法之一。
如果一段文字真的十分精彩,无论如何,你都一定会把它记下来的。
为什么不愿意去记录?不够精彩,或者不够爱。
期待笔记达人分享经验~
——————3.2上个人笔记图
因笔记内容多涉及个人信息,只选部分无害内容,拍摄略模糊,见谅啦————
周六要上班,来不及整理了,文案君就先省了,反正应该没多少人会看到吧?ㄟ( ▔, ▔ )ㄏ
1号
2号图片君:
3号:
4号:
5号:
第一次在图,发现很难编辑…于是后面的格式…就没有了…(强迫症表示已经试了好多遍T.T
所以就到这里吧!

祝各位周末愉快,晚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