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五子良将 如何评价曹魏的五子良将?
有人可能认为五子良将并在一传是能力原因,实际上满田牵郭和二李臧文的能力并不差,其中甚有过之,只不过性质和资历不同才分开立传。五子良将的特殊性在于他们都由曹操中军嫡系脱颖而出。但曹操的嫡系战将不止这五人,朱灵、路招、冯楷、李典于赤壁之战时都随曹操征讨,与于禁、张辽、张郃三人一样各领一军,资历很老。史涣、韩浩常年随曹操征讨,只是是事迹略少,被附在诸曹夏侯列传中。曹操撤出汉中时有人认为适宜让韩浩留守,曹操认为自己中军不能没有韩浩,反将徐晃、张郃留给夏侯渊。
以官渡之战时曹操军的编制为例,当时曹军规模还没足够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军团,曹操自己的中军,夏侯惇坐镇洛阳与钟繇同为一个独立军团。臧霸与孙观等人坐镇青徐,自成一个军团。荀彧主持许昌事务,荀攸担任中军师,在曹操中军也有调动部队的权利。
曹仁和夏侯渊严格来说不算完全独立,曹操为了防备颍川周边敌人的袭击,让曹仁以游击的方式在周边地区转战,算半独立状态,期间曹操还给曹仁增派徐晃、史涣作战。夏侯渊以颍川太守的身份督促粮草运输,独立性比曹仁较差,夏侯渊出身低微,不如曹洪、曹仁、夏侯惇,在宗族子弟中也是凭自己努力脱颖而出的人物。当时张辽、关羽、于禁、乐进、史涣、曹洪、韩浩、朱灵都属于曹操的中军,李典、李通、程昱时任县长,满宠任汝南太守,张绣有自己的部队参战,守护曹操侧翼,他的独立性与曹仁相似。
曹操任人唯亲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曹洪、曹仁最初自带兵马追随曹操,光凭这一点就令他们有别于其他人。夏侯惇虽然没有自带兵马,但他和曹操一同在扬州募兵,是组建曹操中军的首脑之一,也就是说这只军队最初由曹操、夏侯惇、曹仁、曹洪联手组成,曹操如果不委任夏侯惇、曹仁重任反而说不过去,曹洪在中军担任都护,大有第二把交椅的感觉。后来夏侯惇耻为汉臣,曹操说他脑子进水了,作为汉臣等同于两人是为友臣,夏侯惇怎么能做曹操的臣子?
这是曹操军的基本构架,于禁和乐进虽然追随曹操的时间很早,可都是由士兵做起,于禁跟鲍信混了很多年才成为都伯,能统领的士兵只有五十人,由王朗举荐才被曹操任命为司马(大约能统兵五百到千人)。乐进随着曹操起兵,因为有点小才干才成为小吏,回乡募兵得千人才假司马,任陷陈都尉。张郃、徐晃与二人相同,张郃应募兵入伍,成为韩馥军司马。只不过他是河间鄚张姓的人,可能有点背景。转入袁绍麾下时已担任中郎将,降曹后被曹操称之为归汉的韩信,张郃在河北时应当已有名声。徐晃与张辽自带部队投降曹操军,皆以骑都尉出身,会使用骑兵战术,所以有好几次奔袭的战绩。曹仁、夏侯惇、曹洪是股东,五子良将是员工,这使他们在军中的地位所有不同,非五子良将没才能担任上将。
李典、李通是地方土豪出身,李典家族在兖州有不小的势力,自带几千族人,当年他的亲戚李进就曾击败吕布。只不过李长者闷声发大财,作风低调,曹操不大敢将他当做一般将领看待。李万亿人如其名,家财万贯,在当地本就有势力,又吞并了周直麾下二千户人家,招揽黄巾贼吴霸为部下,李通麾下能控制的人口怎么说都超过万人,别看李通、李典在官渡之战时只是一个县城官员,在县城中他们属于一手遮天的人物。臧霸与孙观等人常年占据青徐,根本就是一个独立的军团,一直到曹丕时代才真正将臧霸的兵权拿走。受中央统领的五子良将也不如此三人独立,不过李通、李典后来把家人送往邺城作为人质,也正式成为可控制的将领。
不妨比较一下万人敌关羽、张飞,此二人与于禁、乐进一样拜别部司马出身,随刘备征战四方,不离左右。因为刘备没有大批宗族支持起兵,所以将关羽、张飞培养成军队的第二第三号人物,与曹操军的发展不同。以关羽、张飞这等性格有缺点的将领都能坐镇一方的话,五子良将的能力姑且不论,就是那身经百战的经验也足以独当一面。关羽如果还在曹操麾下很可能不会成为坐镇荆州的诸侯,曹操以诸侯之礼葬关羽,单论地位的话关羽比五子良将走得远。再比较一下马英九的祖先马超,一出场就独领一军征讨郭援,随后与关中军阀联手对抗曹操,是真正的一方诸侯。他父亲马腾的起点也不高,以马超的身份比较关羽、张飞都极具压倒性。诸葛亮以治世之才留名千古,如果他当初作为曹操的臣子,怕也不会留下出色军事家之名,因为他可能连统兵的机会都没有。
以官渡之战时期为例子,于禁、乐进、张辽、徐晃在当时的兵力都只有一千到三千之间。曹仁和夏侯惇能统领的兵力应当都超过五千,甚至更多。一直到了曹操平定北方,五子良将各任杂牌将军,拥有各领一军的能力,才平均到了统兵五千的程度。曹仁行征南将军事,除去本部兵马,还能够调动各军,一算下来能够统领的兵力是三四万之多。乐进和张辽绝对没统领过超过三万兵力,张郃、于禁、徐晃虽有这个经历,但都还不算主将。
曹操时代四方将军与四征将军的地位
东汉时并没有提督制度,州郡官员不能享有兵权,募兵制的出现令东汉末年群雄混战,哪怕是将领麾下的兵马都属于私人控制,君主夺走部将兵权或者部将说反就反的例子比比皆是,曹操对兵权控制严格并非没有道理。孙吴那边的部曲制度更加夸张,韩综举家投降敌国就是一支部队连同家属的投降。
随着曹操势力不断扩大,曹操后期分派出西线都督夏侯渊,南线都督曹仁,东线虽委派张辽、乐进防守可又派有护军和刺史,其独立性不如曹仁、夏侯渊,并非张辽、乐进不堪大任,实是曹操不愿放手兵权。
曹操时代中四征和四方将军地位的界限模糊,单纯论地位并没有高低之分,曹仁在209年屯江陵行征南将军之事是曹魏诸将第一个都督地方诸军的例子。前后左右将军隶属于中央军,即便将军被委派到地方作战受都督统领,这也只是以客将的形式,张辽于220年由征东将军转为前将军,只是调职,既没升迁也没降职,以曹仁征南将军的身份来说明张辽的地位大过于禁、乐进等人不符合逻辑。夏侯惇在216年才担任前将军,他的地位绝不会比曹仁低。
同理,用关羽前将军大过黄忠征西将军的逻辑来证明于禁、乐进地位大于曹仁、张辽更不符合逻辑。蜀汉继承东汉的制度,前后左右将军的确大于四征将军,后来诸葛亮自贬三级任右将军,行丞相之事如前,说明了前后左右将军在蜀汉位同上卿。
正因为曹操时期的前后左右将军和四征将军的界限模糊,才令人纠缠不清,实际应该从兵权来区分。曹丕称帝之后,正式确立以四征担任都督的制度。他把基友夏侯尚委派到荆州,曹休委派到扬州,由于东线的张辽、臧霸有一定地位,曹丕对这二人进行了夺兵夺权。身经百战的徐晃与张郃、满宠也要成为夏侯尚、曹真的部将。
曹魏后期才是这个制度的黄金时代,司马懿、郭淮、王基、王昶、毌丘俭、诸葛诞、陈泰、邓艾、钟会都有各领一州之兵作战的时候,对战术的发挥空间大于早期的五子良将。相反的如同张辽、于禁、乐进、徐晃那样在阵中冲杀的记载也就没有了。这是制度对五子良将能力造成的限制,人与人之间的能力不可以用游戏数值来衡量。拥有同等条件下的张辽与诸葛亮交战如何?同等条件下的陆逊与乐进交战如何?同等条件下的徐晃与曹操交战如何?都是未知之数。除非是曹爽、诸葛恪、马谡这等出了名的军事庸才,不然都难以确定。
战术比较
为什么是战术而不是战略?五子良将受于局限性,他们几乎没有能够自行制定战略的机会,五子良将大多数时候从征讨,战绩颇多,但战略都由中军本部所定,他们只是执行者,大多数时候又都是力战而胜,战绩也没什么好说。大多数人连战斗规模和将军的级别都搞不清,就强行用战绩比较谁强谁弱,更不必吐槽了。
张辽、于禁、乐进三将偏向于猛将,擅于冲锋陷阵与地阵防御的硬仗,曹操上表同时嘉奖三人,并列一起已经将三人的特点说的明确。乐进每战多先登,其部所斩的淳于琼、严敬都是大将,张辽斩蹋顿。于禁桥蕤等四将,以数千兵力在延津抵挡袁绍进攻月余,复与乐进渡河深入敌境连焚烧袁绍三十馀屯,斩首生擒各数千,来去自如。于禁、乐进、关羽本自卒伍出身,阵中冲杀如同家常便饭。张辽、徐晃以骑都尉出身,擅于奔袭作战,对骑兵有一套用法。张郃巧变,擅于算计战势的变化,且精通水战,是真正的智将。
1.张辽战术
张辽与夏侯渊围昌豨时观其箭势日益稀少,判断昌豨已无法力战,张辽孤身上山与昌豨,将其劝降,曹操称其非大将所为。张辽为将骁勇,此行的确颇为不妥,有失大将之风。然而,善战者不战而屈兵,张辽的特点正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
降昌豨为其一。曹操企图远征袁尚,张辽分析刘表定然不敢袭许,此为其二。曹操行军时与乌桓相遇,张辽劝曹操逆战,壮气之下,张辽大破敌军,斩单于蹋顿(曹操将指挥权给张辽,曹纯受张辽统领,斩杀了蹋顿),此为其三。天柱山之战,张辽以狭路登山进攻以勇气夺胜,此为其四。
《史记.廉颇列传》: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215年合肥之战,张辽袭击孙权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按照曹操的计策,以乐进守护军,大有代理主将之意。而张辽、李典出战,诸将尚有质疑,张辽判断当挫敌锐气,与李典募兵八百出战,尽夺十万大军之气而还。孙权军士气消弱,攻城多日而不能下,令诸军撤退。张辽与乐进精锐尽出袭击孙权,以致凌统全军覆没,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披走,吕蒙、甘宁、齐贺皆不能阻敌。
张辽、乐进破孙权并没有想象中如此神话,张、乐、李加诸将部队总兵力至少超过两万,张辽第一次袭击旨在与夺气,第二次袭击是趁敌人渡河之际进攻,孙权留在对岸的部队已经不多(这孙权也真是奇葩,人都说让领导先走,他最后才走)。张辽领军骁勇,战斗力强还在其次,更厉害的是他能看准什么时候出击作战最为有利,才会无往不利。逍遥津之战人人皆道张辽神勇无比,我说此为张辽之智。
孙子曰: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再者,张辽军营发生叛乱时以静制动,严令士兵不可动,乃带亲兵巡视,叛乱者自行就擒,张辽知兵如此。
孙子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张辽虽然都督过张郃、牛盖讨贼,但没作为主将主持过战争,期间曾任征东将军,权力却不能与曹仁、夏侯渊相比。论其战斗风格已经独当一面,吴人畏之如虎,曹休虽然也因知战而破张飞、马超,曹丕伐吴时曹休居然企图跨江作战,以战养战,不需要补给,臧霸、张辽连声反对,从这一点看来曹丕以张辽为东线主将比曹休更为适合。曹操任命张辽为征东将军,可能真的是想让张辽都督东线,时间不足以让张辽担当大任。曹丕虽然对张辽封侯加邑,反把张辽转为前将军,又以嘉奖的理由夺走张辽昔日破吴的精兵。
张辽为将未必没有缺点,身为主将常冒险于阵前不是大将所为,兵无常势,一旦有所闪失就如同夏侯渊的祸害一样,悍将张灵甫也是这么一个例子。必须要给张辽配给擅长策应的将领作为辅佐,其武勇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张辽还是五子良将中最先领过假节的将领。
2.于禁战术
于禁治军,以法御下,十分严格,他的战法与乐进一样多不可考。延津、获嘉之战时于禁与乐进防御反击,获得颇大战果,而且是在敌境来去自如,可知于禁领兵进退很有法度。早前曹操与邹氏聊人生时被张绣袭击,夏侯惇的青州兵溃散大乱,于禁且战且退,败而不乱,属于堂正之军的典范,曹操称之为古之名将。其夺朱灵之兵,其行军作战多如此类。
如何治军其实没有绝对的标准,有将领喜欢将战利品给部将,上下互利为战,像董卓、吕布的部队就很喜欢四处掠夺,一样拥有高战斗力。有将领恩威并施,于禁以威严治军是他的特点,严密的法度保证了他部队无论进攻性还是防守力都较强,于禁是一位兵法的基本功很扎实的将领。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于禁虽被天灾所累,但他事先不派人考察好地形,选择安全的地势扎营就是他的不对,关羽与于禁同在一个战区,于禁军被洪水所淹没,关羽却没受难,于禁是将领行军能力高低的反面教材例子。于禁就算客场作战不熟地形都好,作为优秀的将领掌管的是生死之事,不能严密到对天气和地理的观察必然招致祸害。曹天人因为有把守樊城的任务,不能轻易移动,反而没有这个责任。
孙子曰:上雨,水沫至,欲涉者,侍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史料没有于禁对应战场变化更多的记载,诸如夏侯渊征讨多以奔袭取胜,曹仁亦无太多奇谋,于禁与曹仁那场经典的出击战到也没差多少。袁绍围白马和延津时,白马不能自救,而于禁能反击敌军,只有在正面战场于禁才有发挥实力的余地,兵家的诡道也许不适合他。
3.乐进战术
接下来我们就谈谈乐进的战术如何,我是看了乐进本传,我想侧重引申一下,这个乐进,我也不是绕开什么,我就是想说,这个乐进是曹魏的名将,是曹操军很厉害的一位战将。我考虑到,观察了很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乐进还不算正式的大将。他的那个具体水准也许还无法都督一方军队。合肥之战时曹操曾让乐进代理护军,其职权在张辽、李典之上,论其资历也更高一些,可那还不是正式的主将。曹操时期的这个军制啊,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从内心希望乐进能够多活几年,通过努力奋斗,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的水平,成为优秀的大将。除去这个乐进之外,我觉得无论哪一位将领都会都必须通过身经百战来累积经验,能力不全由天生注定。就算是诸葛亮、司马懿那样的名将,如果太缺乏经验,也未必打得过乐进。这个军事水平是一门如此复杂的学问,我是想说啊!我没有任何资料分析乐进的战术..........
乐进魏之名将,志列于张辽后,其勇悍猛迅,当亦其侪也。惜史书不详,便松之不得益一字。遍观其传,如日记行述,不过某某日于某某处破某某敌而已。所得者,唯别传不见之名有数,如管承、刘备临沮长杜普、旌阳长梁大等。
张辽与乐进可以互相弥补,合肥之战时曹操令乐进守护军,担任守城的责任,无形间是主将的位置。乐进与于禁袭击嘉获时也是话不多说,而乐进从征每战必先登,守襄阳时中规中矩击退关羽、苏非,他也许是最简单的将领,不习奇谋与诡道,进攻时倾尽全力,防守时滴水不漏,仅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此人非上将之才,却是真正的善战之将。
孙子曰: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张辽虽勇不可当,可是兵无常势,若张辽作为主将有什么闪失的话,等同于全军战败。人人都知道合肥之战张辽大破孙权,乐进也有守城之功,不知道的是张辽在袭击孙权的时候乐进也参战了,《献帝春秋》记载了张辽和乐进在战场上相遇,得知那个身子长腿很短的人就是孙权,两人气得说当初就应该拼命追杀。乐进是五子良将中最先担任右将军的人,这绝不偶然,于禁比乐进还晚了几年。
4.徐晃战术
徐晃用兵沉着有周亚夫之风,那么周亚夫如何用兵?汉文帝刘恒认为谁袭击周亚夫的部队等同于自寻死路。昔年七国联军总兵力五十万。周亚夫先是绕道进军避开敌军的锋芒,受到楚军猛攻的梁王向周亚夫求援,周亚夫只是屯兵在梁王军东边的下邑不动,敌军果然主动分兵进攻周亚夫,士气旺盛的叛军就如此被周亚夫消弱锐气,反被周亚夫找到空隙而击败。
徐晃樊城破关羽正是这一种战术。当时关羽威震华夏,锐士正旺,徐晃主动进攻一定会被围点打援。况且徐晃军多新兵,怎么都不宜与关羽正面交锋。他选择在樊城北边接近关羽军的位置佯筑长堑,关羽军果然怕被徐晃袭击,烧营撤走,徐晃步步逼近离关羽军只有大约十米之远。
徐晃不对关羽主动进攻,无形间对关羽造成心理压力,要分兵严密防备徐晃,徐晃不断声东击西,使关羽判断陷入混乱,最终关羽分兵五千与徐晃交锋,两人在阵前叙旧之后关羽就被徐晃所击败。徐晃趁胜追击攻陷关羽军营,原本关羽的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根本不可能从外部攻陷,徐晃紧追不舍,跟着关羽后脚从进去,终于攻陷关羽营寨。
《三国志徐晃传》: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
曹操吹嘘,孙武神算。徐晃此法为《孙子兵法.军争篇》著名的“Furinkazan”,徐晃行军变化莫测,令关羽摸不清动向而陷入了被动,徐晃缓进军是为其徐如林,屯兵牵制是为不动如山,击败关羽时是为其疾如风,攻陷关羽营造时侵掠如火,皆如兵法所言。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正因为徐晃这样的作战风格令他是五子良将中唯一一种擅用伏兵的将领,伏兵通常有两种用法,一是待伏,一是诱伏。延津破文丑时,曹操令士兵解鞍放马,丢弃辎重,诱使文丑进攻,正由徐晃击破文丑。渭水之战时,曹操与马超在潼关相持不下,徐晃献计渡河。行军时最怕渡河过程中遭到敌人攻击,曹操就在渡河过程中差点被马超所杀。徐晃渡河先设伏兵再立营造,梁兴趁机来袭正好走入徐晃的圈套。待伏讲究的是根据形势分析敌人的行军路线和时间,在有利地形设伏等待敌人到来,徐晃料敌先机如此,从曹操征讨冀州时也曾以伏兵击败袁尚军。
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徐晃用兵先算不败,虽不能常胜,却不会常败。遇上擅长进攻对手,总有制胜的机会,夏侯渊正是作为常胜将军又一战而败的例子。遇上无懈可击的敌手,无从下手进攻时最为困恼。我惊讶的是有人总认为曹操说徐晃有周亚夫之风只是吹牛,那一定是没好好研究过周亚夫的缘故。后来司马昭破解诸葛恪、姜维联军北伐使的仍旧是周亚夫故智,轻易瓦解东西夹击之势。
5.张郃战术
陈寿称:“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如若陈寿的评价属实,那么张郃是能够与诸葛亮、司马懿、陆逊等级别将领媲美的人物,事实真的如此?昔年曹操袭击乌巢,张郃力劝袁绍全力增援淳于琼,袁绍反听郭图之言令张郃急攻曹洪,张郃对战局变化的敏锐感如此之强。街亭之战和定军山之战是张郃擅于利用地形作战的经典战例,张郃对马谡进行阻截他取水的道路再发动进攻,简单的击败了菜鸟。马谡只知道兵法中的【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不知道【“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水源和粮草是保证士兵战斗力最基础条件,在不同的处境作战有不同的方法,就算在无坚不摧的堡垒作战也不可能让士兵不喝水。张郃一旦截断水源,马谡要不只能主动进攻,要不只能逃走,处处被动于张郃。诸葛亮令马谡在平地布阵,背山立营同样符合兵法, 此战确为马谡之失。
在定军山时,黄忠一战斩夏侯渊,张郃与郭淮收复溃败之兵,在汉水北岸,离水较远出列阵。若离水太近就会发生激烈的登陆战,远离河水趁敌人半渡而击,是兵法的常识。刘备果然不敢渡江作战,与夏侯渊相比,张郃轻而易举的阻挡刘备进入汉中,故而刘备认为夏侯渊的才能不如张郃。张郃在江陵之战破孙盛的过程不得而知,但中洲是应当在水上作战,张郃屯坞也说明他攻的是水边城寨。张郃对地形的使用诸如此类,陈寿论张郃对地形的判断无不如计属实。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祁山,司马懿企图全军增援祁山,只留费曜、戴陵四千兵力守上邽,张郃认为应当再分一支部队镇守上邽后方的雍县、郿国驻守,作为后镇增援。司马懿认为张郃这是楚三军之策,魏军只要其中一军被破,其余两路兵马就等同于被击败,否定了张郃的计策。
习近平祖先习凿齿著的《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与司马懿战于上邽,费曜、戴陵出击被诸葛亮所破,结合《晋书》的记载,司马懿主力是被诸葛亮骗走了,诸葛亮先行击破上邽的守军,割走了大量麦子。若司马懿依张郃之计,那么魏军会灵活许多,在后方的魏军可以增援上邽。司马懿的主力可以解祁山之围,不必急着赶回去与诸葛亮决战。
《史记黥布列传》:楚发兵与战徐、僮间,为三军,欲以相救为奇。或说楚将曰:「布善用兵,民素畏之。且兵法,诸侯战其地为散地。今别为三,彼败吾一军,馀皆走,安能相救!」不听。布果破其一军,其二军散走。
习近平祖先习凿齿著的《汉晋春秋》记载此战诸葛亮兵力有八万之众。根据吴军的孙布诈降击败了王凌看来,魏军在东线受到牵制,司马懿的中央援军和雍州兵力,总兵力约只有十万出头,双方兵力相当。习近平祖先习凿齿著的《汉晋春秋》记载张郃认为诸葛亮客场作战,适宜采取龟缩战术,分奇兵绕道诸葛亮后方牵制诸葛亮行动,以耗退诸葛亮。司马懿可能第一次担任主将与诸葛亮交锋, 胡三省认为司马懿怕张郃再立战功,否决此策略,急忙找诸葛亮决战。事实上司马懿后来与诸葛亮交锋时采取守势,诸葛亮都只能无功而返。
结果司马懿派张郃进攻南围的无当监何平(既统领无当军的王平),自领军走中路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反击,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采取了习近平祖先习凿齿著的《汉晋春秋》中的说法。《晋书》则记载司马懿以牛金诱敌,大破蜀军数万。也许双方各有胜负,但司马懿不可能歼灭蜀军数万如此夸张。
最终诸葛亮粮尽撤军,张郃追击诸葛亮到木门中伏,膝盖中箭而死。此段记载若是属实,那么足见张郃用兵变化的水平的确高于司马懿。
《魏略》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张郃与张飞之战最常见的误区是人们都认为张郃被张飞打的满地找牙,这是读史不熟的典型。其一,张郃是奉命孤军深入,不是故意找打。其二,刘备屯兵江州,为张飞后援,张郃此战绝不可能打赢,只是试探性进攻。其三,张郃最主要的任务是劫掠巴东、巴西郡居民返回汉中,并且已经成功,他与张飞虽为其所破,可不仅无过,还因功被拜为荡寇将军,后来刘备得汉中不得其民也是惨胜。打仗自然不能以一时胜败做结论,不过张郃在宕渠之战的确有失误,擅用地形的他居然被张飞引到狭隘的道路,使部队无法发挥战斗,因而被击败,这是违背的兵法。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司马懿听张郃计策不能保证能打赢,但司马懿没听张郃计策之后都有失利,结合陈寿说诸葛亮畏忌张郃的说法,让张郃拥有同等的条件下,他拥有与诸葛亮级别的军事家交锋的实力。
总结
张辽发明“辽来,辽来”的典故,徐晃发明了“长驱直入”,张郃发明了“屈指可数”和“膝盖中箭”。于禁、乐进从征虽然战绩很多,但没有更详实的记载。最为遗憾的是曹魏的军制成形太晚,五子良将历经久战,广凭这份经验就应该有资格坐镇一方。满宠、郭淮、田豫活得够久,后期有幸都督一方军事,张辽、张郃、徐晃与满宠、郭淮的差别,甚至是诸葛亮、司马懿的差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远。特别是张郃早期并不出彩,到了后期拥有更多活动空间,总能击败敌手。
诸曹夏侯中以曹天人最善用兵,他行征南将军时被周瑜、刘备围着打,虽有一时神勇,却无对大局的把控,故而终究兵败。后与关羽交锋,到底是被洪水所祸还是真的兵锋不及而被围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洪水应当发生在于禁增援之后。
曹仁与朱桓之战在本传没有,曹仁以佯攻骗走了朱桓主力,至少有三万大军向中洲进攻,朱桓以五千兵力防守几乎无法抵挡,按说曹仁此法已经很高明,朱桓将计就计,将他本来兵力很少防备很弱的情况展示给曹仁,显得比实际情况更无防备,曹仁知道朱桓兵力不足,却被朱桓误导过分低估对方的防备,被朱桓以五千兵力大破。举曹天人的战例是让大伙弄清楚,统领数万部队作战与统领数千部队作战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张辽、乐进神勇也不过只是统领自己一支部队,当在后方担任指挥官时,可没想象中那样的轻松。真让张辽统领十万大军与孙权十万大军作战,双方胜负仍旧不可知晓。
诸葛亮、司马懿、陆逊那样的将军每一场战争都干系到国家存亡,不是一场战斗中发挥高明的战术就能够左右战局的变动。但好像大多数人只喜欢讨论将军冲杀有多牛逼,一场战斗消灭了多少敌人。什么都问水平如何,首先你还得学会如何从战争规模、军制、战略去看到水平的高低。真按一般人用战绩来比较,曹休击败过张飞、马超,张飞击败过张郃,所以曹休实力强于张郃。乐进击败过关羽,关羽击败过曹仁、于禁,所以乐进强于于禁与曹仁,这不是神一样的逻辑吗?
试问【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哪一个水平高?
我个人对评价古代将领的看法,真要往详细里去说,必须根据每一场战役的战术进行分析,若没法分析战术则意义不大,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将军如何战胜敌人。有时一位将军兵败可能是因为后勤、兵力、军制或是战略撤退等等原因,所以才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战争的局势有时根本不可逆转。
在网络谈三国,偶像崇拜的风气过分到甚至令人恶心的地步,三国粉丝如同娱乐明星的粉丝一样为武将优劣争吵不休,当年在三国友盟论坛我都已经被人直接问候过全家,蜀粉和魏粉宛如左派和右派一样纠缠不休。每个人都希望给自己设立立场进行表态,所以真是一句话都不说是最好滴。
现在贴吧和的风气大多是将武将本传的战绩列出来进行比较,再以地位和评价强行划分将军的实力,对战场战术、战略全无分析。统率值78,武力值96,智力值85,这种判断人物能力的思维挥之不去就永远无法真正入门。黄粱对历史武将能力误点很多,作为大V简直误人不浅。对兵力和战术的推理简单粗浅,除了史料娴熟之外,还缺乏成熟的历史观。就算怀着好心做科普可能把历史用浅显的方式进行解释,但不能没有逻辑一两句话进行比较。黄粱对历史武将能力误点很多,作为大V简直误人不浅。对兵力和战术的推理简单粗浅,除了史料娴熟之外,还缺乏成熟的历史观。就算怀着好心做科普可能把历史用浅显的方式进行解释,但不能没有逻辑一两句话进行比较。
张佳玮作为三国话题的最佳回答者之一,才是这个话题最大的毒药。别的领域但可不谈,张佳玮对文学、文字的鉴赏水平或许比较高,可是对三国军制、行军、地理没有系统的研究,基本上就是摘抄几段史料进行解说,简直就是现在流行的本传翻译机。我以为谈历史类话题应该建立在大部分人对史料都有基础认识之上,很多次我不引用史料出处都被人说是没根据的胡说八道。
比如这两位,一位说我看书多而缺少研究,另一个认为我从来没看过任何史料,如果他们其中一个是对的,那么一定反驳了另一个,现在我去翻评论,发现他们都删了,还好我有一张截图留念。
下图截取自张佳玮的回答。我只想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V的问题在于影响力大,一旦有硬伤会误导许多人。但起码也有读书多的底子,真如同下图这类人如果再多几个,我大概也没什么兴致再回答相关的话题了。大V的问题在于影响力大,一旦有硬伤会误导许多人。但起码也有读书多的底子,真如同下图这类人如果再多几个,我大概也没什么兴致再回答相关的话题了。
最后鸣谢马超和习凿齿后代的支持。
更多阅读
八虎骑将——夏侯尚 五子良将vs八虎骑
夏侯尚(?-225年),字伯仁,三国时期曹魏武将,夏侯渊之侄,与曹丕亲近友好,曹操时期历任军司马、五官将文学、黄门侍郎,曾随曹彰远征乌桓,得胜归来。魏文帝继位后,夏侯尚升为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攻击蜀国上庸,平定三郡九县,升为征南
三国千古风流人物续魏国五子良将 魏国的五子良将
专题简介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上题已经写了蜀国的五位豪杰,这次我们就来看看魏国的五位大将们的本事与智慧。张文远张辽(169—222)字文远,汉族,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城区大夫庄)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官至前
如何评价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如何评价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周育民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问题。李鸿章由于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签订《马关条约》,相当一段时期被视为汉奸、卖国贼。与李鸿章一生事业有着密切关系的洋务运动,也
五子剑系列讲座- 五子棋基础知识讲座
五子剑系列讲座之一【五子棋入门】下棋这几年,飘飘零零的真正踏实在下棋的时间并不多,利用空闲的几天写下个人的一些经验,希望可以对棋友有所帮助!我认为下棋最重要的是态度和方法,你对五子棋的热爱程度以及学棋时所用的方法是提高
外国人如何评价中国阅兵 中国大阅兵吓呆老外
外国人如何评价中国阅兵按:带着激动与兴奋的心情,我在电视上与全国人民一同观看了纪念抗日战争及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阅兵。阅兵一结束,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家庭的微信群中,对我的亲人们说了几句话:“祖国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