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 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人建议要阅读?阅读对一个人的作用有多大?应该挑选什么样的读物?互联网时代为什么还要读书?

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 为什么上这么多人建议要阅读?阅读对一个人的作用有多大?应该挑选什么样的读物?互联网时代为什么还要读书?
我想这么多人建议要阅读的原因,无非就是大家公认阅读对于一个人是有非常重要而且不可取代的意义的。阅读作为一种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载体,它仅仅是众多信息渠道之一,那么它又独特在哪儿?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阅读的力量,比如倡导读书无用论或者着迷于所谓“搞关系”的人虫,出入社交场合如入无人之境,左右逢源处事圆滑,人脉极广,你可能觉得这类人社交上很成功,但其实从广义上看,他们的社交行为也是一种阅读,一种积累,不过他们“阅读”的是活生生的人,积累下来的是人情世故。现在有一种叫做的概念,确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图书馆,储藏着大量信息和智慧。 反过来看,阅读也是一种社交,通过书本把这种社交场合聚焦到了一本书上,而社交双方在时空上出现了分离而已。“书面阅读”相比“情景社交”,劣势是明显的,你很难于书本的作者进行互动式的对话,你无法听到他们对你疑问的回应,一切都是那么白纸黑字地固定在字里行间,你也无法观察到他们的面部表情、神态姿势,和这些可能透露出的信息,甚至于“书面社交”结束后,你还是不会认识原作者,何况原作者可能已经驾鹤西去久矣,读者“惟留此地空悲怅”。

那么既然劣势这么多这么显而易见,为什么大家还是要一致赞同阅读并认可其重要性呢?因为书面阅读一方面死板,却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诚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与原作者在现实中相遇并讨论,但印刷品的广大流通性使得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触更多古代、现代当代的伟大心灵,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二者不需要建立在难以获得乃至精心培育的人际机缘,你只需要理解文字并拥有一本书,能够去阅读就可以做到。你认识的人再多也是有限的,但书籍却是无限多的;你认识当代所有学者思想家,也无法保证人家有时间兴趣去跟你促膝长谈,但面对一本书的时候,特别是那些记录伟大心智言行的书籍,你有多少时间,就可以拥有多久的对话;你接触到无数智慧心灵,他们来自国内国外,当代古代,穿越时空的阻隔,逾越你可能达到的地理范围和历史局限之外,这是怎样的一种壮阔!

类似地,比如也有的人认为应该多去旅行,拓展视野,获得关于大千世界的一手资料,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嘛,比如你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去旅行,你接触到了真切的当地人,他们的语言和文化,风俗和习惯,或者你去森林里考察大自然,把各类科纲门目的花鸟鱼虫都认了个遍(在这种情况下你甚至没有社交,而是直接通过自己对环境的观察获取信息增长见识)。以上都是很好的途径,但如果把这作为一种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去看,乃至非要游遍千山万水式地宗教狂热,而忽略深度的文字阅读,事事浅尝辄止,人就容易变得依赖一种简单化的解读模式,愈发浅薄,何况毕竟我们大多数人不会有那样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资本去周游列国。不可否认,通过旅行我们会接触到很多闻所未闻的人和事,而且是亲身直接接触,但这却是感性认识,也未经甄别,如果因此而荒废了万卷书,那么纵然行得万里路,恐怕也是走马观花,流于泛泛。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过度夸大阅读的作用,以为它是万能的。我们毕竟需要现实中的社交,比如我们的知识体系里,就没必要也不应该把书本作为惟一的信息源,其巨大代价将是社交的牺牲,让一个人变得自闭而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何况“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我个人的想法是,生活中的经验以及操作类技巧类方面的知识,以及情感类的实践伦理应该主要从与人实地接触中获取,或者至少先从社交中获取,然后再用书本阅读去补充,而如果你对理论和更深的思想感兴趣,那就要通过阅读作为主要学习渠道了。

至于挑选怎样的读物,上文已经大致提到过一些。如果是比较实际实践类的东西,读书当然也是有用的,但更多我还是建议从人与人的社交中去获取为主,而更深入一些的阅读,则应当是经典为主。古代经典的意义和价值观已经深入我们每个现代人的骨髓,但系统的去理解它体会还是会有心得,其价值和意义是经过时间打磨和智能筛选了的,它不比这个周末书店畅销书的排行榜单,那些榜单上的书倒是读不读无所谓的。当然可以拿这些畅销书做砖头,作引子,但不可局限于此类文化“快餐”,最后还是导入到经典阅读的“正餐”上来,因为那些快餐是开胃菜,你一顿饭不吃正餐光吃开胃菜能行吗?或者顿顿都吃快餐能行吗?一定会消化不良的。具体到中华文化的语境里,读儒家经典很有必要(此处狂掉粉……)好多人一听儒家就感觉是我大中华在现代化之路上的绊脚石,你看看这就是不读书的后果啊,这么想的人对儒家的理解多半也是中学课本一知半解和自己牵强附会吧?那你既然这样看不起咱自己的“糟粕”,那你去研究研究西方文明起源也好啊,目测他们也没那个想法,就算真去研究了最后也一定会想找找自己的文化之根。也不必有太大的畏难情绪,这个东西要慢慢培养,读着读着你发现很多经典不那么难懂,举例子像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说的都是日常行为规范做人做事的道理,好理解也容易体会,你自己和你的家人之间的言行伦理其实都贯彻着孔子的思想,只是不知觉而已。

最后关于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切记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内容才是终极的意义价值所在。就好比发明了纸以后,有人问还有必要读竹简吗?问题不在于读书的手段渠道或凭借的工具,而在内容,在你读的是什么。互联网是一个伟大的技术工具,相对纸质传播媒介而言的确如此,它的革命性可能不低于后者,但是就像刚才提到的问题,再提个问题吧,有了造纸工业后,我们还有必要去面对面地与人社交吗?当然有必要,而我们最终追寻的不光是某一特别种类的社交工具,无论是竹简还是纸书或是电子屏幕,互联网社交分享,最终还要回归到内容上。电子阅读可以说更适应于建立消费基础上的社交分享和快节奏移动化生活,发展到最后也就是主导消费级的阅读而已,比如畅销书比如互动阅读,多媒体阅读,它最终的普及和成功也是商业上的成功,对个体的价值和意义反倒有扭曲和误导。我认为现在可见,书籍,特别是纸质书籍仍然是深度阅读最好的媒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90103/3443.html

更多阅读

一光年的距离有多远 一光年的距离小说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本曾炜的小说《一光年的距离有多远》,直至今日再看依然被这个故事感动!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些话:“每一个女孩都曾经是一个无泪的天使,当她遇上心爱的男孩时便有了泪,天使落泪,坠落人间。所以每一个男孩都不能辜负他的女孩,因

哪些礼仪是一个人必备的? 一个人的优点有哪些

哪些礼仪是一个人必备的?会让人觉得舒服,有教养,彬彬有礼、不卑不亢那种,不是溜须拍马。例如为随手为别人扶门,吃饭等长辈先动筷子等等以下是知乎网回答:写在大家读这个之前:首先,我没有说我写的这些东西是绝对正确的,母亲平时这么做,这么教,我

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 服装染改色美容店市场的潜力有多大

一、项目概况编辑本段    衣服穿得久了会变旧,或者褪色、串色、搭色、掉色,特别是有的新买的衣服洗涤时不注意方法,第一次洗就花色了。这些衣服继续穿吧不雅观,扔掉又可惜,特别是那些面料好、款式新、做工细、买的又是“心痛价”的衣

服装行业利润有多大 老人护理行业的潜力有多大

 年龄可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尤其当用它被用来了解老人护理行业的潜力时。根据美国老龄问题研究所的数据,大约有3,500万美国人是65岁或以上,未来25年这个数字预计将增加一倍。 此外,85岁及以上的年龄层成为美国人口中增长最快的部分:约400

声明:《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 为什么知乎上这么多人建议要阅读?阅读对一个人的作用有多大?应该挑选什么样的读物?互联网时代为什么还要读书?》为网友笙歌白云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