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要拿高分,临场心态也非常关键,直接加成或削弱个人能力,那一刻的心态抵得上几个礼拜、几个月甚至几年的苦功!本文深入探讨这两个影响成绩的核心问题:
1)什么才是真正“学得好”?
2) 如何保证临场心态?
No.1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得好”?
1、打破“学得好”错觉:熟悉不等于理解掌握
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学得好,是错将熟悉当做知道。比如我们学习一个章节内容,读的时候还画了重点,然后再看一遍,这次甚至做了笔记,这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学得很好,对知识点也了如指掌,但如果合上书做个简单的自我检测,瞬间就会忘掉三四成。在考试时,这种熟悉感并不能让我们准确提取所学知识,甚至在做多项选择题时,熟悉感往往还会帮倒忙!
认知心理学关于记忆的研究表明:重读学习材料是主要的学习方法,它能够造成正在学习的错觉,因为复读提高了流利度,但研究表明,流利度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对材料有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此外,复读还会导致熟悉性效应,即当我们看完两三遍材料之后,不由自地就会产生一种错觉:我已经理解、掌握材料,不用再深入钻研了,不幸的是,这仅仅是一种错觉。
2、学习效率取决于信息加工深度
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表明,“深层次”的加工比“浅层次”的加工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换句话说,记忆和理解取决于如何加工信息使之进入我们的大脑。加工深度很难衡量、定义,因时而异,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记忆内容和已知信息间建立联系。
自我检测(问题思维)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深加工模式,最近研究表明,对要记住的信息进行自我检测要比复读有助于长期记忆和理解!
心理学家设计了个试验,分为测试组和复读组,两组各用10分钟记一篇文章,然后做2分钟的数学题,之后,复读组再复读背诵文章10分钟,而测试组进行10分钟的自我测试。最后分别隔5分钟、2天、1周进行3次考核,测试结果发现,5分钟延迟后的测试,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2天、1周后测试,两组的成绩都下降了,但测试组的下降程度要远小于复读组。
自我检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书本的“测一测”进行自我提问;另一种是自己编问题,比如将书本的大纲和子标题按照层级编成问题,然后自我提问。
其实,向同学、朋友讲解知识点,帮助他们答疑,这也是一个自我检测的过程,能让自己主动思考、组织信息,这对学习和记忆非常有用!所以,不要吝啬于同学的请教,这也是最好的自我成长机会!有经验的同学都知道,很多灵感都是在给别人讲题中产生!
3、高效学习的关键:搭建知识框架
问题思维能启发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但高效学习并不是知识数量的简单堆积和记忆,知识孤岛再多也没有用,关键在于知识之间的串联和组织,要建立一个能帮助我们把不同信息联系起来的框架:构建出知识的树状图!
以高中学习为例,在我眼中,书本不是一个个知识点的无序堆积,而是一个树形结构,一个节点就是一个问题,我要做的,就是建立并完善这课知识树,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增删节点,不断发展、壮大这棵知识树,高三复习时,完全以节点中的问题进行回顾、复习,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思考过程,而不用低效的翻书、复习、遗忘。
知识树一旦被搭建出来,每一个节点就是一次思考,每一次思考就是与周边知识节点的一次连接,知识之间的联系就越来越紧密,知识树也就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有生命力,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一团浆糊,毫无头绪!
让知识融会贯通,这才是真正的“学得好”!
No.2 如何保证临场心态?
先来了解下压力管理悖论:典型压力管理强调减压、放松的重要性,这其实进一步肯定了担心的事实,即压力、焦虑是表现不好的信号,告诉紧张的人要平静下来,这强化了他们觉得自己不行的信念,提高对未来焦虑的担心!此外,现实中,很多事情其实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压力避无可避,压力及压力带来的焦虑就会形成叠加效应,陷入恶性循环。
不禁想起中考、高考,越是试图放松下来,越是期望云淡风轻,内心深处越是紧张的要死,那时候特意学过不少的放松减压技巧,听别人讲的头头是道,但怎么到我这就没卵用,尤其高考两天晚上都失眠,一直以为自己学艺不精,原来都是坑!
来看一下压力新科学的最新研究,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压力干预实验:
实验:“我很冷静”VS“我很兴奋”,把压力、焦虑转化成帮助其更好表现的能量!
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贾米森对学生考前干预,鼓励一组学生采用传统的压力管理策略,即通过放松、呼吸、鼓励等方式缓解紧张;干预组中,鼓励学生拥抱焦虑,对自己说“我很兴奋”,压力反应是身体帮助你更好地表现;控制组什么也不做。
通过收集学生考试前后的唾液样本分析压力荷尔蒙发现,思维干预并没有减轻压力反应,但在接受过思维干预的学生,更强的压力反应伴随着更高的考试分数,压力提升了表现,而传统压力管理组及控制组,压力荷尔蒙与成绩没有关系!
实验表明:选择视焦虑、压力为兴奋、能量或者动力,并不会降低压力反应,与直觉相反,压力越大,成绩提高却越显著,这是因为压力反应本身就是进化出来帮助我们整合身心资源的!当感觉紧张时,告诉自己这是兴奋,是身体帮助我更好表现,这确实简单、管用!重大事件之前,焦虑和兴奋之间,仅仅一线之隔!
还有一个关于压力的研究表明,如果人们被简单告知“你是那种在压力下表现更好的人”,他们实际表现会提高33%,即使这种只是随便说说也无妨,重要的是信息改变了焦虑信号的意义,不再是“你会搞砸的”,而是你会更好发挥的证据。
压力新思维把视为障碍的身体压力反应看成资源,使天平从“我无能为力”向“我搞的定”倾斜,这个思维转变会随着时间叠加,它意味着在生活中,面对压力时,你感觉透支还是被赋予能量!科学的压力管理,不是试图减轻它、逃避它,而是在压力下成长的勇气,转变压力思维的能力:视压力为资源。
打破传统错误的压力观,临场压力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如果能够视压力为资源,临场考试就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焦躁不安了,相反压力越大,超常发挥的概率就越大!
呕心沥血之作,希望你会因认同而点赞!
——————————
曾翻译过一篇长达44页的学习论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译文为《刻意练习:成就天才表现》,畅销书《异类》及“一万小时理论”均出自此论文,公众号搜「高太爷」,回复“刻意练习”自动获取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