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学生不该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


如果问你,什么学习上最可悲的一件事儿?


你会说啥?


快到毕业时,却拿不到毕业证。


还有没有更严重的?


如果是下面这种情况呢?


在学校里读了20年,被时间大军推进职场时,才猛然发现:我竟然还没有学会学习?!


明明花了生命中至少五分之一的青春岁月(假定活100岁),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这不公平!


那么,在校的时候,你以为的“学习”是什么?


是从《文化苦旅》这些大家的书上背几个优美的句子,好在试卷上把语文老师感动一把,被张贴出来显得牛气哄哄;


是把数学公式弄个精通,在暗自喜欢的女生不懂时迅速给她补课,体验被两个水汪汪的眼睛崇拜的成就感;


还是把那些历史和地理常识背得滚瓜烂熟,然后滔滔不绝地说出,那些涉及的年份和数字,博得欢呼声和掌声。


请问,这些算不算真正的学习?


抱歉,不太算。


我曾经以为那些漂亮的句子很有用,从高一开始掏各类作文书,用心记了湖量(还没达到海量),抄得满满的几个本子,以为每次写文章搞几条对付对付就省事了。真相是,徒有华而不实的外表的这些句子靠不住。而且它们也没经过个人实践的吸收,写起来总是缺那么点底气。在考场上哄点分数还过得去,一拿到社会上就站不住脚了。


因为,真正的学习是像“学习”这个词所传达的内涵一样:


学习 = 学 + 习

学,即“学习,知道”;习,即“实习,践行”。


知道一些知识,并且践行这些知识,才算完整的“学习”。


学校里的学习,常常只能让我们停留在“知道”的阶段,记忆的知识多,用起来的知识偏少,然后你的错觉告诉你:我啊这么拼,小小脑瓜子记了这么多,不容易呢!


于是,看起来,学的教科书摞起来可以超过一个人的高度,讲起来可以沫星横飞、滔滔不绝地展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风范。


殊不知,却只在“学”,没有“习”,或者不懂“习”。


如果你之前不知道“学习”这个含义,也不能怪你。


连我们当年初中课本上,《论语》学而篇开头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也被译成了“学习,然后经常温习”,把“习”当作“温习”之意。恰恰这个“习”并不是强调“温习”,而应是“实习,践行”。


不管怎样,学习=学+习 = 知道+践行,这个公式还是成立的。


如果用生涯理论中的“能力三核”来讲,只是“学”了知识,还没有“习”成技能和才干,这是危险的。

知识,别人背两下就可以超过你,甚至都不需要背,直接谷歌或百度,再加个,足以亮瞎你的眼。


更重要的是,行走社会,不是光靠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点就能混得让自己舒心。

技能和才干才能让你有力量,把各种问题杀个片甲不留。

胡说!

培根不是讲了吗?知识就是力量。


对,但要看说话的环境。那是17世纪时候说的。那时候的知识量,只是现在的几亿分之一。能记住大量知识的人,定然有力量。现在如果这么说,那图书馆的力量最大!

准确来说,知识本身没有力量,知识只有用起来变成技能,甚至是才干,才有力量。



高层:才干
中层:技能
低层:知识


可悲,在学校里学习的20年时光,难怪就这么被猫吃了?这个沉没成本可不小。

算了,过去的不可挽留,但从今以后的还可以把握。


前辈陶渊明不是说了,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识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那就从现在开始,重新去学习“学习”,不仅要学会“学,还要学会“习”。


从个人管理的角度来讲,我认为真正“学习”是“知识管理”,其中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并且不止于这些——



1.获取(获取什么,从何获取,如何高效获取)
2.梳理(如何保存,如何萃取,如何清理)
3.吸收(如何思考,如何归纳,如何巩固)
4.升华(如何练手,如何迁移,如何转换价值)


其中,1-3偏向于“学”,第4个阶段可以算进入真正的“习”。


不妨看看你是处在哪个层次。


如果每天只是不停地往云笔记丢进文章,或者不停地在微信上转发或收藏文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是在1和2的层次徘徊。


有位网友说,莫把信息当做了知识,莫把收藏当做了学习,莫把阅读当做了思考,莫把储存当做了掌握。想想,你会不会有这样的误区。


如果能够坚持思考、撰写文章、参与分享,可以算进入第3层次。别人的知识,和你原来的知识体系杂糅在一起,要么被对方的颠覆,要么把对方的颠覆,要么二者结合,生成新的认识系统。


就像宇宙大爆炸一样,所有物质碰撞交融在一起,又诞生了无数的新的星系。脑补一下这个场景,真的好美,啧啧~


去年7月,我在网上发起的幸福成长沙龙“拆书战队”,就给伙伴们打造了这样的氛围,战队队员们每周坚持读书输出,改变原来那种只学不思考、只读不输出的状态。


大家互相借鉴,你追我赶,其乐融融。所有的笔记放在一起,是一个巨大的智慧宝库,单单去年下半年两季活动,我们一起创造了63万字的拆书笔记(其中写明了自己要采取的行动)。

为什么说大学生不该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

有的伙伴第2季离队,第3季又抢着回来了。她说缺少了战队倒逼自己写笔记,不习惯。


不过,在这一层次是不是真的“懂”,还是单纯的“坐而论道”,需要等待经历的证实,等待时间的检验。


如果能反复地持续地熟练运用知识(此为技能),并在不同的场景下能够迁移知识、融会贯通(此为才干),甚至将它们转化成可以交换的产品,也就进入了第4个阶段。


知识开始汇聚成力量,解决你的问题,改变你的生活,成为你个人竞争力的“护城河”。

能够从“学”运转到“习”,延着“获取-梳理-吸收-升华”的路子走完,就是从“读死书”到“读活书”的过程,这是极好的事。


因为如果仅仅在1-3的层级徘徊,也许别人就会暗地里称你为“书呆子”或“学呆子”,或者说“你这人是学傻了吧”,怎么听都不太舒服。


被人说几句也就算了,最怕的是你还因为受到这些连环攻击,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嘲起“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时候,你需要进入第4个阶段。


如果你看着《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称赞有佳,合上书,却拿起手机不停地茫无目的地刷呀刷,或者是每天开始执行日计划时,总是先挑容易的做,把难一点的拖到后面,拖着拖着就完不成了,说明你已经把书中提倡“要事第一”忘个精光。这就不算进入第4阶段,因为还没有把知识变成技能。


是的,“学”与“习”之间是有巨大的鸿沟。

能意识到这条鸿沟的存在,是第一步;接着第二步是你想办法搭座桥过去。构成这座桥的材料就是“练习”与“迁移”。反复地练,直至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找场景迁移,让学到的知识又在别处绽放光彩,延续能量。


一旦你进入第4个阶段,用技能和才干解决了问题,改变了生活,换得了价值,便是用行动给了那些嘲笑你的人一次掷地有声的回击。


更重要的是,当你尝到了知识转化能量的甜头,会更加坚定地把终身学习作为孜孜不倦的追求,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


所以,别说什么“道理都懂,就是过不好生活”,这也许是你的“知识管理”出了问题,是时候把它理顺理顺了。


最后再重复一次流程与清单——


1.获取(获取什么,从何获取,如何高效获取)
2.梳理(如何保存,如何萃取,如何清理)
3.吸收(如何思考,如何归纳,如何巩固)
4.升华(如何练手,如何迁移,如何转换价值)

这是我从简罗列的,也许不完整,欢迎补充。

另外,下一次,你打算怎么“学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140103/7666.html

更多阅读

草根对话录:谁说大学生不能创业?

为什么讲起大学生创业,几乎人人都摇头?这种摇头的风气绝对有伤风化。 摇头者无外乎两大类人,一类是“过来人”,他们的观点无非是“大学生没见过世面、没有经验、不成熟。”试问,如果没见过世面、没有经验、不成熟就不能创业的这个逻辑成

为什么说电子现货的手续费高!比较下看看吧 现货白银手续费

认为现货交易手续费高其实是一个误区!通过计算的话,现货交易所缴纳的手续费应该是比股票交易所缴纳的手续费低的。大多数投资者在对金融市场投资产品的手续费上都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现货市场的手续费比股票还高,认为股票的手续费很低,获

形容说了不该说的话 融资谈判中不该说的话和不该做的事

    融资谈判中不该说的话和不该做的事若干不该说的话双方会晤要持续数小时,在未结束之前,你应该放松且十分健谈,同时要正确理解双方关系,时刻注意哪些事情可以说,哪些问题不能讲。巨型计划在会晤期间,人应把话题集中于计划书,注意避开

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 科学不是评判中医正确与否的标准

作者:一位有良知的医生  眼看诸多中医界名流在方舟子如簧巧舌下无言以对,不禁心如刀割。  名流们太看重“科学”这个头衔了!  先举个例子:五、六十年代全国上下提倡“科学喂养”。凡是生了孩子的有文化的产妇,都以科学喂养为荣,二个

声明:《为什么说大学生不该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为网友一阵风一场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