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知识不理解 中学时代有哪些特别不理解的知识?

「我们(这12年)学的知识都有什么用?毕业了不都忘了么?」

我想这个问题肯定很多人都曾经想过,而且一直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至少我从小学就一直在想一直到现在。
这个问题适用于某个具体的知识,也适用于整个知识体系,这里主要指知识体系。

现在我在上大学,由衷的感觉到中国的基础教育(12年)是多么伟大。
自己和很多学生和「社会公知」一样曾经无数次怀疑过批判过中国的教育制度,总认为欧美的基础教育就是比我们厉害。看了网上的很多帖子文章控诉中国的基础教育给学生的负担多么多么的沉重,教育方法是多么的僵化,扼杀了多少人的创造力。而且这些文章通常是「言简意赅」,只列出一堆事实和图片来对比,其逻辑非常简单,基本就那么几种:

1.因为他们学习负担比我们轻得多,有一个好童年,所以教育制度比我们先进。(主要是针对叫苦不迭的学生党和心疼孩子的家长,而且异常奏效)
2.因为他们学习负担比我们轻的多,教育制度比我们先进,而诞生了几个(或许多)在中国没有的拥有伟大成就的人。(几乎对所有人群都奏效,因为都想让自己的国家更厉害)
3.因为他们学习负担比我们轻得多,而经济和科技水平比我们高到不知哪里去了。(几乎对所有人群都奏效,因为都想过好日子)
4.因为他们教育制度很灵活,经济和科技水平比我们高到不知哪里去了,所以我们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抑制了学生的未来。(几乎对所有人都奏效,尤其是学生老师家长,因为都想让学生有好未来)

以上这4个典型的看似以hu理shuo服ba人dao的逻辑对于所知信息不太多而且思考不够深入的学生真的是无懈可击,当然也对这种已经毕业仍没能学会独立思考的学生(成年人)起作用。(笑)
下面我就分享下我这几年思考的结果,也就是对以上逻辑的破解(可能会有些长,思考还显得稚嫩,在此希望和大家交流下):

1.「因为他们学习负担比我们轻得多,有一个好童年,所以教育制度比我们先进。」

这个逻辑其实非常脆弱,一般稍加思考就能破解。
如果不学习岂不是更轻松?童年岂不是更“美好”?就跟原始人一样从小就跟着父母打猎摘果子?
所以这种逻辑一般是针对因学习而没有多少时间娱乐的学生和心疼孩子的家长。如果仅仅是为了破解·,到现在已经完了,以下我会详细的讲下我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天性确实很大一块是玩的成分,但是我认为所谓玩,更多的是在认识这个世界,也就是学习。之所以我们称孩子的行为为「玩」,是因为孩子的行为不像成年人的行为一样有生产力,对社会对家庭有实际的贡献,即「没有产出」。但是成年人对这种称谓背后隐含的轻视甚至是蔑视完全忽视了「玩」对于孩子本身的价值。

婴儿在地上爬,是在感受这个世界的重力,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孩童喜欢被人抱起来转圈上下晃悠,是在感受他们从诞生至今少有体会的异于重力的加速度;儿童喜欢奔跑是在感受仅仅依靠自己就能制造的很高的速度,和空气相对运动制造出的耳边风……甚至成年后仍旧喜欢去游乐园体会日常无法体会到的异于重力的加速度……这些都源于人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想要一探究竟的心理。那么「玩」之于孩子不就等同于书本之于成年人吗?

但是,之所以玩对于成年人不能算是学习是因为在你孩童时期早就学习过了,就像你20岁还在反复背九九乘法表一样,是毫无建树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东西应当比之前更加深奥,而不应停留在过去的知识,那只是无意义的重复罢了。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到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是很正常的。相反的,当你还没有进入社会做着增加社会生产力的行为以前,只能通过学习来增加日后进入社会时的生产力,这是为社会也是为自己的未来做贡献。而这个本该学习的时候你却在花更多的精力于毫无建树的地方,无异于啃老!

在精力最充沛,对世界最好奇的年纪多学习一些在我看来是完全合理的,这是在为每个人日后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付出。至于学习本身也是一种脑力劳动,不感到累说明你根本没有开发出自己的潜力。我相信,在未来,当你发现你过去留给现在和未来的竟然是丰厚的知识,能分析并解决远比其他人更多的问题,你一定会感谢曾经的付出。

当然,我也不是支持过度的学习,而是每个人尽己所能的学习,并且让每个人都能保有持续学习的动力。我想这是这个社会应当给后代的最好的教育方式。其实这种教育方式早在孔子就提出来过——「因材施教」,只不过因为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有这样高的觉悟、道德水准、知识和思想,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推广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的方式一直在变化,我认为现有技术下就可以部分实现因材施教的设想了,通过机器和数据就可以弥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人」的素质和知识问题。
对于家长,给后代应当提供尽可能因材施教的教育,因为只有家长才是目前最能给后代提供个性化教育的人。

如果只从「因材施教」程度来看中美两国的教育,肯定是美国胜出,所以很多人就以此为依据断定美国教育比中国先进。但是,中国教育大纲里对语数英史地政物化生的知识要求对于一个即将进入社会的人都是极其有必要的!作为一个社会人本应该学习的基础知识偷工减料,最后的结果必定是人的素质降低,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肯定会减速。所以我们看到了英国在实验性的引进中国式教育,并且已经在数学这个学科开始落实了!,而这仅仅是因为数学不好,实在不知道在其他方面的知识缺陷导致他们损失多少。我认为未来在基础教育上偷工减料的某些欧美国家会有更多的“引进中国式教育”的情况出现。

当你发现凡是接受过“中国式教育”的人在小到买个东西记个账、理清诸如“酵素”“抗体”之类的「复杂的」生化名称,大到仅仅通过观天象就能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在哪个时节,甚至可以通过高中学习的马克思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分析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哪个方面都比接受过“欧美先进教育”的人运用更熟练,你会不会为“中国式教育”感到自豪呢?
诚然,中国式教育作为填鸭、应试的代名词确确实实还是有很多问题的,但是,我们的教育并不一定比他们差!


9年级:英语(I)、代数(I)、世界文明史、地球科学、外语、体育、计算机、一门选修科目。
10年级:英语(语法与写作)、几何、生物、世界文化与地理、体育和一至两门选修科目。
11年级:美国文学、代数(II)、化学、美国历史、人文学科、运动科学和两门选修科目
12年级:英国文学、数学、美国政府、经济学、物理、人文学科、运动科学和两门选修科。
选修课:高等数学艺术、艺术史、计算机、当代历史、创造性写作、摄影、世界问题、音乐、出版与年鉴、戏剧、演讲、合唱、室内乐。这个是美国某高中的课程,比较像是私立高中的(美国公立高中免费,私立高中收费集中在1万刀~4万刀每年(,),相比之下中国的公立高中算上各种学杂费三年也到不了1万人民币),看起来课程名称确实挺丰富,但是细细算来中国教育涵盖的知识面并不比他们少。

我们的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是融合在政治课的;我们的历史课不仅详细的把中国历史讲了一遍,更是把世界历史串了一遍;地理课同时把地球科学、地理学、地质学、天文学融合在了一块;数学课包括代数,几何,定积分,还讲过算法,还可以算上布尔逻辑。

中国式教育通过“应试教育”强制性的设立了考核指标,保证了最基本的学习质量。虽然美国教育更自主、更有趣味,但是由于其学习总时长较短、在文艺课程数量上更多,明显削弱了课程的深度和学习质量。

但是,显然美国人也不傻,作为一个世界超级大国,12年义务教育做的还是挺不错的。某些欧洲国家就惨不忍睹了,比如某腐···
由此观之,到底是谁的教育制度更先进呢?不言自明。

2.因为他们学习负担比我们轻的多,教育制度比我们先进,而诞生了几个(或许多)在中国没有的拥有伟大成就的人(多指企业家、科学家)。
这个逻辑也比较脆弱。
诞生的企业家、科学家多并不能证明他们的教育制度比我们先进,因为欧美在近现代始终在各方面处于世界顶尖,至今仍旧如此。你不能因为一棵30岁的树长的没300年的参天大树高而说大树长得比小树更快更好。
美利坚合众国建国至今240年,内战结束至今1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67年,内战结束至今66年,改革开放至今38年,从时间来看怎么比伟人数量?更何况美欧长时间处于整个世界顶层,拥有的机遇远比中国多,美欧近现代各个方面长时间除了人口对中国都是压倒性的优势,中国根本没法比。反观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仅仅38年,已经取得了如此之大的成就(,就算除去垄断性的国企还是有一定的数量在榜的)。
诚然,中国凭借超大的人口基数(全世界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约10亿)在中国处于垄断行业的公司都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我们改革开放才仅仅38年啊!

下面来看看我国建国后的教育成果(干货我凭个人之力实在找不全,只好大段摘抄,见谅)

1951年到1956年,小学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1957年到1968年,初中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1971年到1976年,高中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1997年大学招生达到每年100万;

高中知识不理解 中学时代有哪些特别不理解的知识?

1997+4=2001,从2001年到2008年,大学毕业生从每年100万增加到500万!

2016年,预计将有770万大学毕业生,54万人获得硕士学位,6万人获得博士学位。



引自 我很喜欢的一个大V,有时间的强力建议看看他的文章


到2009年底,即建国62年后,。

别忘了中国人口基数!!!


我们现在中国,大多数工作的教育要求就是中学教育水平。不需要你读大学,念好中学,甚至初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能干。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中国的工业硬件,所需的基本教育软件应该是一个普遍的中学教育体系。现在我们13.7亿人口,每年初中毕业生是1600万,正好覆盖我们的大多数人口。

不过,这个基本教育体系不是这几天才搭建起来的,不是等全部年轻人都进城才发展出来的。我现在请大家猜一个数字。我们中国的初中毕业生数量第一次达到1500万级别,第一次超过1600万是哪年?

我来之前查了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977年,1978年,我们的初中毕业生已经达到了这个数量。之前的1972年,中国不到9亿人口,初中毕业生第一次超过1000万。

这意味着什么呢?现在我们中国六七亿劳动力,几乎90%在工业社会工作。那个时候中国也有四五亿劳动力,只有一亿左右在工业社会工作。就算把公社自己办的工商业和民办教师也算上,最多也就是1.7亿劳动力搞工商业,搞管理,搞教育。这说明,那个时候培养的中学生相对整个工业经济的需求是远远过剩的。再往前说,现在每年小学毕业生数量也是1600万,中国1970年就达到了这个数字。1970年的时候,建国刚刚21年。1949年中国只有60万小学毕业生,到战乱完全结束的1952年也只有100万出头。20多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肯定没有10倍,但是小学毕业生数量扩大到原来的10倍,中学毕业生增长到原来的六七十倍。

这意味着,中国用不到一代人时间(1949-1976,二十七年),把本来是中国平民奢侈品的中小学教育变成了普及品。教育普及速度不仅远远超出了经济增长速度,也远远超出了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工业经济增长速度。


引自马前卒,


由此观之,中国教育在短时间内所创造出的成果是很惊人的。
如果真的想要比较个高下,且看未来如何。教育的成果具有延时性,当下的中国著名企业家主要还只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物,他们的成就仅仅能代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至九十年代初的教育成果,那时,中国教育才刚刚起步。可以想象,当中国建国100年之时,其成就再与如今的所有发达国家之和相比较,会如何呢?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可以一直腾飞,教育功不可没。这从侧面一定程度的证明了“中国式教育”在推动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可靠性。

3.因为他们学习负担比我们轻得多,而经济和科技水平比我们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个逻辑几乎不堪一击。
先发优势。反驳完毕。

但是这里我有点题外话说。感谢评论里 对我的启发。
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这也是人的天性。从各个宗教里对天堂、来世极乐世界的描述就可以看出。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人才流失现象肯定很严重,这点在其他快速发展的后发国家同样可以看到。这是发展中国家想要赶上发达国家一定会出现的很正常的现象,但随着后来国家与发达国家距离越来越小,人才流失会逐渐减小,回流增加,甚至发达国家和其他后来国家人才倒流到后来国家增加。如果后来国家可以经济持续增长,总会有一个节点流失+回流+倒流趋于平衡,然后就是净倒流,最后趋于稳定。
所以各位不必为中国的人才流失有过多的担心,只要中国能一直向前进,该回来的自然会回来,甚至他们还会倒贴(大笑)。

从长远的角度想,大量的中国裔走出国门融入这个世界的其他国家,利绝对大于弊。假设我国人才0流失,将会令中国失去让世界的很多窗口,只有这些活生生的人才能给外国人以实感,而不是在华尔街的屏幕上反复播放文化、政治宣传视频。就像曾经的日本人一样,走遍全球,融入世界,传播日本民族的文化,才有了现在的成果。这样就能很大程度的减轻民族之间的敌对、恐惧,击碎谣言、媒体的扭曲报道。毕竟,恐惧来源于未知。

4.因为他们教育制度很灵活,经济和科技水平比我们高到不知哪里去了,所以我们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抑制了学生的未来。
关于教育制度、经济、科技在前文已经反驳完毕。如果仅仅是想要反驳“中国式教育扼杀学生创造力”这个观点,举个反例:接受过中国基础教育的留学生做出了很多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

接下来说说近些年一直有争议的“中国式教育扼杀学生创造力”的问题。

先贴上一篇典型文章:
文中是这么说的:

没有怀疑就没有创造,从禁止怀疑到禁止创造。在中国,创造任何没有的东西就是一种错误,这种狭隘的教育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他立论第一句就是个错句。他的意思是,创造来源于怀疑。想要反驳这一句太容易了,举个小学生都用烂的论据:爱迪生发明电灯泡。请问,爱迪生怀疑什么了?

创新的定义有很多种,来看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
什么是创新?创新研究的祖师爷、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将创新定义为将新的组合投入实践,这里的新的组合是指“ the doing of new things or the doing of things that are already done, in a new way”,即或者是一个全新的东西,或者是在已有的东西上使用新方法。所以创新不仅仅指创造出一个闻所未闻的事物,还包括新的方法和方式。事实上,熊彼特将创新分为五类: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的销售市场、新的原材料来源、新的组织形式。同时,由于创新的出现可能会摧毁现有的产品或生产形式,所以他还将创新称作“创造性毁灭”。
作者:扣小米-创造有5类,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的销售市场、新的原材料来源、新的组织形式。


我想,家长和“社会公知”只关注了创造新事物吧。他们口中的“创造力”指的是让幼儿园的孩子剪个从来没有的窗花,小学生用纸搭建出各种形状······此时,当家长们看到学生的“创新成果”以后,就会拍手称赞“我家孩子真有创造力啊”。请问,这真的是有创造力的表现么?

所谓创新,绝不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为目标,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而学校举办这些活动,孩子确实玩的开心,但是更多的是为了讨好家长吧!当家长们看到孩子的这些实物“成果”,就会心安理得的认为自己交的钱没有白花,自己的孩子果然更有“创造力”了。事实上,家长在家里给孩子这些东西,最后几乎都可以弄出个成果,这真的是在“培养创造力”吗?
若是家长想要看到这样的“创造力”,在家完全可以做到,这就反映出一部分家长自己的教育问题了。我想,更多的家长是怕孩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而且自己没有耐心、时间、能力去教育孩子。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尚且如此,还要求学校如何呢?

如果你指的创新仅仅是“我爱发明”里的创新水平,那真的容我说一句大实话:在那种条件、知识水平下,绝大多数的孩子真的不如那些主业从事农业的劳动者。
我爱发明里的创新真的是质量很低的创新,经常是把两种元素进行结合,1+1式的创新。少数人的发明确实很有现实价值,但是几乎都是重复了过去的发明。倘若这些“民间发明家”能有机会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他们创造出这些东西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创新,在现在更多的需要有实际意义的创新,而且绝不局限于物质创新,更重要的是方法上的创新。
然而方法上的创新并不容易,在现今不论是学术上,还是生产领域,仅靠小学、初中甚至高中、本科知识水平就能参与的有实际意义的创新几乎已经都被前人发现了。

创新不仅需要知识,创新也是要遵循方法的。在学校,学生从小学到本科一直都在积累前人的知识和方法。等积累了一定的量,就有资格参与创新。
如果这时你跟我提“乔布斯大学辍学却在车库搞出了苹果电脑”,我真的只能呵呵了。若是乔布斯没有童年时的环境使他对电脑很感兴趣,然后自己学习相关知识,他就能自己搞出电脑?现在的本科生都没那么多人会自己装配电脑吧?

这里引用DD YY的文章:
严谨科学的创新流程:一个点子在变成产品的路上需要无数次的磨合通过科学的流程才能做出成功的产品,这里没有捷径。而反观国内,这点民科起了很坏的榜样,他们以为自己建立一套所谓的新科学体系就可以通过某种捷径推翻各种现有科学定律,搞出伟大的发明发现。我钦佩他们的钻研精神,但是我不觉得毫无章法不尊重科学规律不严格验证结果的创新,会有什么价值或者会对中国的创造力有任何正面的影响。作者:DD YY
链接:
说到底,现代义务教育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可以参与工业化的工人,其本身就没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中国式教育是否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感谢 提出问题)
而且,人们所看到的“现在中国在制造业、学术上缺乏创新”并不能作为“中国式教育没有给学生带来创造力”的依据。

当一个后发国家想要追上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刚开始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模仿”,之后才是“创新”,这两个阶段之间是要有一个阵痛的,即让人们的观念从“模仿”到“创新”的改变。我们今天就位于这个阶段。

况且,现在中国在制造业、学术界并不是缺乏创新,而是没能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创新的体制,且现有的创新更多的不是以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这反而折射出家长一味地希望孩子扬名立万,信奉“成功学”的问题。

---------------------------------回答完毕---------------------------------
下面补充点对于此问题本身的看法。

中学时代有没有特别不理解的知识,去问老师得到的回答就是你管那么多干嘛?记住就行了。

中国教育确实更侧重于知识体系,而缺少学生自己独立对于的思考。
绝大多数的思考都是老师给你提供了全部或一部分的资料,让你自己去总结、串联逻辑,缺少了学生自己解读问题、查找资料的过程。且这些以题的形式提出的“思考”,往往在逻辑上过于简单、知识面过于狭窄,限制了学生自己的发挥。

这些缺点很容易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独立思考,成为中国式教育最大的硬伤。鉴于中国国情,这些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只能由家长来解决。虽然有的好老师也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家长不要将希望过多的寄托在“遇见好老师”、“找到好老师”上,而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更实际些。

孩子其实提出过太多的问题了,孩子想象力特别特别丰富,就算老师不给解答(本身就不是老师的义务),家长就应该给予回答。而现在很多家长经常是敷衍了事,根本就不重视、往往也没有对应的能力和知识来回答问题,这才是扼杀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最大根源。
随着网络的普及,获得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家长更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用网络、书籍查找相关资料来解答自己的问题才是王道。

讲真,我除了曾遇到过几位好老师外,剩下的都是靠自己。在中国,老师真的是忙得很,尤其是好老师。如果实在没有以上条件,真的只能依靠自己了,好好利用手机和网络吧!不要让自己的手机只有两个功能——打电话和玩游戏。

我的其他回答(超长文预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140103/7830.html

更多阅读

我的中学时代261 我的中学时代阅读答案

我的中学时代(261)开学以后,数学老师程伟扬不再担任红医排和机电排的数学老师,我们排和机电排的数学老师由郑伟珊老师担任。郑伟珊是一位老教师,1972年已经64岁了。据说郑伟珊的数理化知识非常渊博,数理化这三门课无论哪一门他都教过。

女人如何判断月经,不看后悔死你 玄学基础知识不看后悔

女性月经提前,延后判断体质防病~~真的是太重要了,男生女生们都看看吧,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为了下一代是该好好注意了~~ 例假正常周期为28天,正负不超过一天为一个周期的时间。来的时间是4—5天。可是我们并不了解这些知识,认为来就

孙悦:我和黄晓明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娱乐圈的恋情总是格外吸引眼球,即使是旧事重提也能让大家再度回味。前些天,我写了一篇题为《黄晓明曾被孙悦包养是真是假?》的博客就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不少网友惊愕地表示:这是真的吗?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当事人孙悦,对方否认了这一说法,

德不孤必有邻陈大惠 “德不孤,必有邻”之企业新解

《论语》云:德不孤,必有邻。所谓“德”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也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

对于客户的不理解 我们能对1500不理解?

我们能对1500不理解?  作为一个多年的职业经理人,现在转换角度,从2004年5月组建自己公司,成为一个不象老板的老板。说不象老板,是因为没车。感触很深。  前段时间,有个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拿着学位证书、高级国际培训师、高级国际策

声明:《高中知识不理解 中学时代有哪些特别不理解的知识?》为网友努力就会闪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