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到底好在哪?

书的内容其实挺不错的,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我第一反应,他讲的不就是产品的快速迭代么。只不过这里的产品就是你自己。之前看到一句话挺有感触的: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一切为了迎合别人而装模作样浪费生命是不值得的。


各位大哥们,最后的位置我已经把思维大图放上了,点击就可以保存了!!!

这是一条探索自己内心的路,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在实践中检验。
若不是怎么改……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更新,整个人就会处于一个盘旋上升的通道。我觉得,这就是我逛了一遍的收获,适不适合题主我不知道……空想永远是没结果的……

高效能人士这本书对有些人来说就是废话,但我一直觉得作者以一辈子或者几十年的经验来写作一本书,怎么来看都值得翻一翻。当然啦,任何看书好比逛大观园,有些人看的竟是新奇,有些人看到的是繁华背后的朴实,有些人看得若有所思。

每个人在不同年龄,领悟层次是不一样的。其实,和年龄的关系也不大,有些人年龄大了也不见得懂事。


放一下思维导图,理解下作者到底在讲什么吧(点击可以放大的),文章的最后有完整版的。


0.现状
这是作者写在序言部分中的内容,算是对全书做了一个简单的提要,我也沾了作者的光,偷个懒。对于每个存在的现状问题,作者都给出了他自身的独特见解。

1.那些在我们生命中亲历过的困惑
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蒙心自问都或多或少遇到过如上述的这些困惑中的一种或是几种,相信如果有个投票功能的话,躺着中枪的童鞋举手肯定是一大片。就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一个个例举。

有时候想写点什么来抒发感慨或者学到的东西,但突然发现自己想要动笔写的时候发现自己原本的感慨万千都不知道跑哪里去了,然后什么都写不出。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就是你不懂……但你以为你懂,但是实际上你不懂。所以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2.学习方法真的很简单,那就是一切以实用为主,学些能用的!
因为我始终觉得,看一本书,哪怕你反复自己鼓捣了再久,哪怕你反反复复地看了无数遍,哪怕都熟到能倒背如流了,哪怕导图都能像图片一样印刻在脑海中,比上眼睛就能看到一样。但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始终没有一个机会把自己所学的用出来,好比身怀巨款的土豪却不知道怎么消费一样,买来买去也不过停留在“等哥有钱了,买一个扔一个”的阶段上。

有一点,那就是看书看多的人不注重消化吸收反刍的话,容易产生一种饱腹感的错觉,认为自己已经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简直碉堡了。搞不好会养成随时随地逮着人就开始滔滔不绝的帮别人上课的状态。角色互换体会一下,要是一个你不喜欢的老头老是见着你不问青红皂白就开始滔滔不绝的帮你上思想品德课是怎么样一种体验呀?

还有重要的一点,要是不写下来,那会积攒过多。要知道人大脑和家里的电流过载保护器有点类似,在流量太大超过了阈值后就自动跳闸进行断电保护,相比较而言人脑稍微好点,不会说你学的超过极限了就会像机器人没了电源停机,而是转变成学啥都学不进去,那接下来学过不用的就自然而然的作为需要被清理的给清除了,把地给腾出来给新的知识了。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了不用等于没学,虽然你做出了努力,每天起早摸黑费了老大精力去打渔,结果空手而归。

所以,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真的很简单,那就是一切以实用为主,学些能用的。我想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你这不是太过功利了么,要是有金山摆在你面前,像你这么没节操肯定第一时间扔掉书本去拿把锄去挖金子了。要不肯定会有人说,看你这么能说会道的怎么还没发财。

3.道理都懂,为嘛做不到?
坚信改变的力量总是一个人出发的起点,为什么平时听起来很有道理的事情,但想要执行起来确实如此之难?

我觉得实行起来有个办法非常实用,在日本丰田叫“五W”法则,其实就是根据一个问题,然后问自己五个why。反反复复的问为什么,当你每给出一个或多个可能的原因以后,再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或这些原因的。再不断根据给出的原因追问,基本上有的问题问上2-3个为什么就水落石出了。其实当你在追问原因的同时也是在追问你的目标,你做这件事的动机,通过不断的自问,最终结果会导向同一个藏在你心底最最深处的一个念头。

例:
我早上赖床没法早起
为什么呢?我懒。
为什么懒?因为我不想起来。
为什么不想起来?因为生活没目标,没有起来的动机。
为什么没有动机?因为做什么都做不好。
为什么做什么都做不好?因为我就是个loesr,就让我睡死过去吧!
例子举得一般,但可以看出这个方法有其的局限性,那就是在不断的追问的过程中,容易将自身陷入困境,最终容易得出一个消极的结论,发现自己做不到的原因,因为自己就是一个loser。那怎么才能走出这个死循环呢?我觉得只需要改变一个问题的方式就可以了,把why?改成,改成how?

例:
我早上赖床没法早起
怎么办呢?我可以设定闹钟,叫老爸老妈叫我,头上放桶冰水,到点不起来自动倒在头上。
有的时候改变只需要一个变动,就可以实现。因为,在不断问自己为什么的过程中,没有建设性过程,永远是在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的质问,而人脑每秒能产生几十个念头,大部分是不会浮现到前意识中的,能在脑海中蹦出来的idea又是少之又少,因为,质疑自己过去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动机,那难度堪比探测无底洞到底多深。退一步说,探寻出结果了又如何?明天不照样起不来。

所以,在当下,你只要问问自己有什么是自己能够做的,不论你的脑袋里有多么疯狂的想法,都把它们写下来,最后挑几个靠谱、易上手的来执行最后看效果就行。但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关键,那就是首先你要明确你到底想干什么?如果你只是想早起,却连早起后这段时间做什么都没想法的,那还是劝你多睡一会儿吧。因为这里面涉及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个人能力,一个是个人动机。

个人能力的不足可以用HOW公式来解决,因为这是技巧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能解决其他动物不能解决的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人善假于物也,能借助工具来完成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因此这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个人动机则是一个人的内部精神核心,比如说你现在肚子饿了,强力的饥饿感驱使宅了一天的你外出觅食。这代表你有需求,而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的驱动力就是动机。因此,就像上面讲的那个例子一样,你要是不饿,没人能强迫你吃你吃不下的东西。同样的,你要是早上根本不想起来,那还是睡着吧。

现在谈论的内容都是大家在有动机的前提下,但不知道how to do的。

转回这本书的话题,我们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了:这是一本教人如何达到高绩效的书。给出的都是方法。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者给了7步法则,这是通过他几十年来生命累积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习大神们的心法和武功,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放在实战中检验,通过不断磨练去陈革新,力求做的更好。


作者的那句“本质比言行有说服力”,我很喜欢这句话。以前很喜欢的那句“做比说更重要”也渐渐被这句话给取代。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人的本质是难以靠伪装的,一个人的一言一行无意都是其本质的具体表现。就好比一个Win10系统装在奔腾四CPU的机子上的效果一样——根本跑不动。

所以探寻真正的自我是开展任何活动的第一步,很多事情都是表面看起来很好,但当你实际深入去了解并且实行的时候,你会发觉和你想象的是两码事。好比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其实是大量的单调和无趣,人总是对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产生巨大的渴望,但实际拥有后却发现自己并不开心,也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当我在研究股票类书籍的时候,大部分流传的书籍都从技术层面剥离,开始探究作为一个交易者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在获得金钱和付出时间的交易中究竟得到了什么,是不是自己想要得到的。再进一步就是明确自己到底要什么?

当我第一刻踏入工作岗位的那棵面临的是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变化,那时候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觉得如果有钱的话,那么会让生活的日子过的更好。但是过的更好以后呢?钱多少算是一个度呢?如果我没钱的情况下,我是不是也能快乐?究竟什么是快乐呢?

在工作岗位工作了3年后的今天,我感觉我依然没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只是觉得学习是一件不断在迷雾中向前摸索的小径,可能身边的就是一条康庄大道,但是也有可能是万丈深渊。你永远不知道,其实这也很正常,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甚至没有办法确定下一秒的你是否在存在着,也没有办法确定下一秒的你会接受到什么信息,更没有办法确定下一秒世界会发生什么,但是变化一直是存在着的。

因此,在这里作者对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思路,那就是依照自己过去的经历、现在的状况及对未来的设想,这3点来综合考虑,对自己当下的现状做一个总结。

好处是什么?高达destiny我们都看过,其中主人公有种特殊的能力叫Seed,相当于一个类似能力核心的结晶体,每每遇到困境的时候,潜力化作的能力核心晶体就会破碎释放出超越常人的特殊能力,来力挽狂澜。当然啦,这是动漫是戏剧化的效果,通过一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将主角有多么NB展现出来。

而我们对我们自己当下需求的总结就相当于一个种子爆炸的逆向工程——是一个结晶的过程。这就包含了主宰我们行为的各种处世原则,“诚信是最基本的”,“欺诈是不能被容忍的”,在书中作者称之为使命宣言,而为什么要以明确的书面形式写下来呢?在《影响力》这本书中提到过,书面形式是承诺的一种,对你不但有约束性,而且能被公布,因此我们都不想做那种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致的人。所以,我们都努力践行我们做做出的承诺。以前看到过一个段子“现在努力,都是被逼的,不得不实现以前吹过的牛皮”也差不多一个意思了。

我的使命宣言如下:
积极向上对亲人好生命是宝贵的,为任何事情装模作样都不值得空杯心态遇事沉着冷静能帮忙的情况下帮一把把主旨用故事的方式讲述,听众自然会从特殊性中提取普遍性
这都不是一口气写成的,只不过是在手机上开了个便签条,然后有时候想到了,或者反思事情的时候就随手加上了,相信以后数量应该还会再多点。这就是我的为人处世的依据,当一件事情明显违背了我的意志和使命宣言时,我就会强烈抵制。因为,这就是我做人之本,一旦妥协了,就相当于对自己的背叛,相信谁都受不了的。

在努力践行的同时,你的使命宣言也会对你的行为产生正向激励,并促成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世界如此复杂,当你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后,依然会在真实生活中遇到艰难险阻,那怎么办呢?那就需要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

作者的方法就像他作品书名取的那样《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分了7个习惯,并且使得人们能够做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复制性。具体内容以后再做介绍。

在自我探索这一章内,还有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提出了一个“效能”的概念。

效能,效能……投入越少,产出越多,效能越高。这让我想起了张五常教授评价经济学中经典的无差异曲线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话,“这根线乍一看是很有道理,但是用事实就被推翻了”:假设工人一天上班每小时能赚10元,那上班越多赚钱越多,按照曲线的说法恨不得24小时都上班。反过来说,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也就价值10元。当工人上满10个小时以后,他就不想上了。因为他供给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的供应下去,那么说明在这个节点工人对休息的需求大于赚钱的需求。但无差异曲线是这么说的,如果听任消费者对曲线上的点作选择,那么,所有的点对他都是同样可取的,因为任一点所代表的组合给他所带来的满足都是无差异的。一个是存在差异,一个是无差异,那肯定是存在问题的了,理论被事实推翻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到底好在哪?
我这里引入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人的世界不可能像永动机一样不停的做下去的,为了生计工人不得不卖命赚钱,但是同样的,他也知道买卖是要体力和休息作为成本的。很多人都是拼命的加班,然后猝死的新闻我们也听过不少了。重视对效能的平衡利用才是实现你人生目标的权宜之计。



*******************思维导图大图**********************
有帮助就请点个赞吧!

最后,有个知友问我,学习的时候觉得头昏脑胀,没法正常思考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这种症状叫甲方需求过多,而且没有侧重点。简单来来说就是一口气想吃成胖子,要知道人的脑袋处理任务是线性的,当你想开启超神模式进行多线程操作时,那也仅仅只能处理比较简单的事情,比如抄写的时候听歌,是做不到输入知识的同时进行吸收转化,甚至能直接用出来的。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一步一步来:摘录,整理,归纳,演绎。
1.摘录:不仅仅指找本本子一字一句地抄下来,方法很多,为了不限制死自由发挥的能力,自己找一种最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2.整理:把之前录入的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整理,归类。好比整理衣柜一样,先然冬天的衣服应该是收纳起来的,而夏天和秋天的衣物应该有选择性的挂起来,内衣肯定是和内衣放在一起的。这样提取才更有效率,不是吗?
3.归纳:将整理出来的信息按照你自己的原则或者适用程度进行删减,用不到的哪怕再好也没卵用,屯着也属于浪费时间。
4.演绎:最后才是用出来的阶段。
以上四个步骤缺一不可,而且是渐近式的,别企图想一口气吃成胖子。
建议阅读一本书《断舍离》,可以看看里面原则,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什么是可以直接丢弃的,那样才不会贪功冒进。

共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140103/7882.html

更多阅读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

#1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运用七个习惯可以帮助你* 有效平衡生活的各个方面* 了解自我,提高个人能力* 提高自我效能感* 增强他人对您的信任感* 不断充电,丰富自己* 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改善沟通 ,理解他人* 成为更成功的职业人习惯一

《成功人士的7个习惯》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观念(对事物的一个基本的态度,是好是坏是难是易)如何形成,观念如何影响观点(要去做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观点如何左右行为。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善自己;要改善自己,先得改变我们看待外在的观点。“品德为成功之本”,

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感之四:双赢思维

    双赢在英文里是win-win,想必双赢这个词汇也是后来发明的。因为在历史上,我们的老祖先,总是你争我斗,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从炎黄二帝至历朝历代,甚至建国前的毛蒋之战,无不如此!在中国人的眼里,根本没有双赢的概念!政治上,尤为如此,不再

声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到底好在哪?》为网友缺點诗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