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懊悔愧疚的词句段 总是有焦虑感和愧疚感,一旦说错话做错事就懊悔不已,怎么办?

昨天看了题主的提问出现在了我的timeline上,很惊讶。因为我一年之前刚来的时候就关注题主了呢!

焦虑也越来越严重,已经发展到芝麻般小事都会有压力,焦虑很久。和朋友间一旦说错一两句话,会反复思考,觉得话语不够妥当,懊悔不已,恶性循环就更加不自信。我为何来回答这个问题,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之前,或者说现在的状态和题主很相似。我有时也会不自主的回忆之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越回忆越恐惧,越认为有漏洞。虽然自身意识到这样的回忆和焦虑恐惧是无意义的内耗。可是好像形成了连锁反应。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听说过“三个自我理论”,即真实我,现实我和理想我。可以去了解一下,我在此就不赘述了。
想必题主一定利用网络搜索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以及自我缓解心理焦虑的方法。心理疗法种类很多,精神分析,认知疗法,森田疗法,人本主义和意义分析。不知道题主尝试了哪些。我是在看了一本书,书中提到了一种方法。即:
无条件的接纳真实我。
无条件的接纳真实我。
无条件的接纳真实我。(说三遍)


接下来解释一下原因。
大学四年不是这种性格,性格鲜明人缘好,虽然也敏感但不脆弱,说啥做啥都不会纠结很久。毕业后碰上一些人渐渐变成了既敏感又脆弱的性格。题主理想中的自己可能是很成熟,可以独当一面,谈笑风生。但是可能因为成长中的一些事情,让题主内心哪个真实的自己其实还是小孩子一般,敏感,脆弱。(仅为猜测,如有偏差请见谅,毕竟没有和题主太多交流)并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强大,落差很大。平时一帆风顺还好,但是一旦遇到一些挫折,便会诱发真实我这个小孩子的反抗,便会出现一些心理不适的症状。这很正常。

具体一点就是先通过认知领悟,改变观念和态度,树立起正念(具体请看动机在杭州老师的相关回答),而接纳性格和能力等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症状,即对性格缺点和症状要“无心”,然后在行动中改变性格,提高能力,缓解和消除症状。因为观念和态度相对容易改变,而且会对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性格也将在行动中渐渐改变,症状也将渐渐退化和消失。
通过对症状的认知,获得对症状的觉知力,然后通过无条件的接纳,减少心理冲突和能量内耗,而获得对症状的控制力。注意,对症状的控制绝对不是直接压制和排斥,而是通过注意力的转移,间接地控制症状。
通过坚持的生活实践,实现真实我的成长。

再具体一点:到底什么是接纳,我理解的是专注当下,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一切尽力而为,结果顺其自然。
我们知道生活的中心从来都不是完全消除心中的雾霾和不舒服,而是应该回归生活的本身。我知道有些人为了追求心中的所谓真正的解脱,将生活的中心全力放在了心理治疗上,好像得不偿失。
还有一点,各种神经症的确诊需要一套复杂的诊断,我们还是不要轻易就给自己下诊断吧。
这个问题你也可以参考一下

下面再贴上李松蔚老师的回答,我忘记是哪个回答里面的啦
一种通过苛责自己,妨碍自己,来表达心意的特殊方式。总是痛苦,常常错过,却也偶尔惊喜。

下面是理论部分:
根据现代认知治疗的理论模型,每个人的情绪反应都和他/她的认知模式有关。认知分为不同的层级,由里及外分别是核心信念(图式)、条件化信念,以及自动化思维。一个典型的,有着与题主类似困扰的人(不一定符合题主本人的情况),几个层级的认知可能分别有如下特点:
1,核心信念:我是不好的/没吸引力的/不够优秀的/不值得爱的。
这是很早就已经成型的心理结构,目前的理论倾向于认为跟幼年的成长环境有关;
2,条件化信念:别人一旦看穿我的本质,就会讨厌我,所以我必须小心掩盖这一点。
这样的想法虽然不见得能清楚觉察到,但它就是一组时刻埋藏在心里的教条或规则,它天经地义,很少会被质疑。遇到具体的情境或者事件之后,它就会触发自动化思维。这就好像一个人总在心里怀疑自己的身体不好,那么一旦有了风吹草动,比如心脏跳得快了一点,他就会立刻冒出「心脏病?」这样的念头,而不会想到「咖啡喝多了」。在社交当中,触发「必须小心掩盖,不能让别人看穿我」这种教条的雷区,不要太多了。——离别人越近,被别人看到的时候越多,就越有可能触雷。由此又会有一条延伸规则(有的学者会把它看作一个独立的层级):不能离别人太近。
但是免不了又有近距离接触别人的场合或是需求,自动化思维就被触发了。
3,自动化思维:太近了,又没表现好,完了,他们会讨厌我的吧。
自动化思维会引发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就是你会挫败、惊慌、自责。

「为什么」的问题,到这里就回答完了。但是我还想稍微说一下「怎么办」。
虽然在心理咨询当中,也会有很多具体的手法,但是纸上谈兵的话,也只能老生常谈地说:
接纳自己。
很多答案也已经提到了这一点,但是——
这句话其实是很讽刺的:明明就是因为不接纳自己,才来提问的。那么,让我「接纳自己」,岂不就是在说,那个「不接纳自己」的我,错了,要改正?甚至于,有病,要治疗?
说服我,让我把自己的社交方式看成「错误」或「有病」的,这会有助于「接纳自己」吗?
所以说有很多不近人情的心理学者,他们习惯于指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比如他们对低自尊的人说:你自尊太低,这有问题。他们可以找出一百条证据来证明为什么这样有问题。
但证明自己「有问题」,岂不正是低自尊的人惯常使用的模式么?

人类有多种多样的痛苦。在我的经验中,最难以忍受的痛苦莫过于:
无法成为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
明明想做,却做不到;明明想亲近,却离得更远。——如果硬要贴标签的话,也可以认为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种。但这种标签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不如,接纳这样「不健康」的自己吧。
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这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交方式,虽然痛苦,有时也会有独特的效果。
这种社交方式的核心,在于不接纳自己,认为自己不够好。既然我不接纳自己,那么,我也不接纳这种由「不接纳」而引发的紧张、退缩、敏感。我会想:「不接纳」真是太糟糕了。
或者更准确地说,「我」真是太糟糕了。
我畏缩不前的样子被人看到了,完了,真的很差劲。
这样的我只会让人讨厌吧?别人会觉得我很奇怪。
又失去了一次机会……我真的没办法离人太近啊。
……
咦?前面讨论过的自动化思维又一次被触发了。
所以这种所谓的「矫正性」的接纳,不但对人没有帮助,反而会让人重新陷入旧模式当中。

描写懊悔愧疚的词句段 总是有焦虑感和愧疚感,一旦说错话做错事就懊悔不已,怎么办?
那么,试着换一种方式,接纳这个「不接纳自己」的时刻,如何呢?
不妨就大方地承认吧:我就是这么紧张,就不自信,就怕被人讨厌,看看结果会怎么样。如果有人因此而讨厌这样的自己,那也没办法,大大方方地讨厌就好。因为我就是这样啊。
这并不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我对这件事并非没有感受。我很痛苦,也很羞耻。
那么,就痛苦和羞耻着好了。有这些感受的也是我啊,我就是这样啊。
当然,我也不想这样,我想变得更强……
那么,就保留「我也不想这样」的想法好了。有这种想法的也是我啊,我就是这样啊。
停下来,停在现在。让所有的情绪感受、想法,所有的自相矛盾,自我否定,都保留在现在。
把这一刻的状态完整地呈现出来,完整地,连同对它的质疑也包含其中。
然后,接纳它,接纳这一大团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是此刻的我。

这样就会好起来吗?——不敢保证。
只能根据经验来说,如果真能停下来,全然接纳一个「不接纳自己」的时刻,不做更多挣扎,改变的空间会变得很大。参考开始的理论模型,你会发现这个改变甚至是根本层面上的。
这样说也许会给人期待,期待的同时一定会产生新的质疑。记住,也要接纳这份质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200103/8067.html

更多阅读

好句好段---描写眼睛的词句段 76 描写秋天的词句段

描写眼睛的词句段 火眼金睛: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浓眉大眼:又黑又密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形容眉目有神的人。怒目而视: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怒目

好句好段--描写人物语言的词句段 75 描写春天的词句

描写人物语言的词句段不可名状 不可言状 沉默寡言 耳熟能详,姑妄听之 姑妄言之 骨鲠在喉 挂一漏万 有口难言 讳莫如深 有口无心 秘而不宣 妙不可言 莫可名状 片言只字 千言万语 三言两语 守口如瓶 无可讳言 无庸讳言 无庸赘述 哑口无

描写心理活动的词句段 描写雪景的句子

2011-11-10 08:45:41|分类: 作文辅导 |举报 |字号订阅描写心理活动的词句段 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高兴]快活 开心 快乐 喜悦 快慰 愉悦 愉快 畅快 大喜 欣喜 喜洋洋 喜滋滋兴冲冲 乐融融 乐陶陶 乐呵呵 乐悠悠 甜滋滋兴

冬天寒冷的片段 描写冬天寒冷的好段

描写冬天寒冷的好段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不时地向我袭来。并且,偶尔会有顽皮的小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就像跳舞一样。冬天,非常寒冷。说实话,我不希望它来临,可是它来临时,我却有异样的感觉。寒风刺骨,像针一样穿透心灵,这鬼天气,路边的

声明:《描写懊悔愧疚的词句段 总是有焦虑感和愧疚感,一旦说错话做错事就懊悔不已,怎么办?》为网友哥累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