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在何处?既有一路走过来的挣扎艰辛,也有独立创业中的寂寞孤独。
乐在何处?自由自在,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工作,而且在目前阶段,方法论已趋成熟,获得收入相对不难,也不像许多上班族打工一般艰辛。
分享几个侧面吧,或许会在你意料之外。
I 我做的“拖延症咨询”,并非心理咨询。
“拖延症”一词并非医学或心理学的诊断术语,而是网友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算是一个网络名词、一种社会现象、一个比喻。究其流行原因,网络时代加剧拖延有之,预期表现与实际表现之间的落差有之,对号入座自贴标签亦有之。总而言之,真正面临“心理疾病”或较深层/顽固心理问题的人,在拖延者当中,只是一部分。大多数人完全不能叫“病人”。
至少目前,我暂时还不是拿到二级证的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咨询也并非心理咨询,而是基于个人经验的个人管理咨询和生活咨询。这种偏管理切入的角度,优势在于迅速提供操作方案,实战性强,速度极快,遭遇抵抗少(大部分来访者更容易接受方法和工具,而非认知转变);缺点在于相对不擅长那些适合心理咨询师来做的事情,比如解决内心冲突,显化内在动机等。所以,当来访者需要、也愿意做心理咨询时,我一般就推荐给 ,或者让其通过“简单心理”来匹配特定需求的咨询师。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咨询,在处理来访者内在层面的问题时就毫无建树。事实上,许多内在层面的问题,我是在来访者足够信任前提下,通过“分享另一种观点”的形式,冲击对方原有观点,产生一些效果的,甚至一些涉及宗教信仰的深层冲突,也呈现出可喜的进展。这背后,用到的是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比如大学期间接近于辅修的西方哲学,多年沉溺于黑岛-暴雪的奇幻游戏体系而获得的世界观启发,慕道期间对基督教教派历史较系统的学习了解,从我的德鲁伊教会成员朋友那里学到的东西……
分享一个评价:《“愿圣光与你同在!”》
既然“拖延症”里“症”是一个比喻,那么偏管理技巧的咨询像是外科,心理咨询则像是内科,两者各有所长,互相补充。
II “咨询师”的主要收入,并不来自咨询。
好的,该谈钱了。不然这个回答必然没有含“金”量。
“拖延症咨询”有两个目的,一是解除痛苦,二是提高效率。既然“提高效率”也是重要目的,而且很多人也直觉以为提高了效率就不再痛苦(事实上这种看法不够全面),那除了一对一、个性化的咨询外,相对标准化的培训课程,更能让人系统学会有效的“战拖”与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策略。
培训既然标准化,就更容易复制,可以一对多,而且有时企业也愿意买单(目前仍然以个人培训为主,因为深入有效的战拖必须有足够的个人动力),所以反而占据了我收入的大部分。
![心理咨询师个人体验 全职拖延症咨询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http://img.aihuau.com/images/b/09570503/5709030509570152788704.jpg)
目前我已经主要使用果壳网旗下O2O经验咨询平台“在行”来接咨询个案了,这是个很新颖的方式: 第三方平台可以提供清晰客观的好评激励,所以我在加入后一直动力很足,目前算是这个新平台的“爆款”行家,收藏数、约见数和好评数都在全站500多名“行家”中稳居top3。
初期收费相对不高,“爆款”行家的5月份咨询收入是5K左右。这份收入在北京维持基本生存没问题,但对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人来说,明显是不够的。同月份,课程收入扣掉成本后是16K左右,是咨询收入的3倍多,而且这是在课程没怎么用力宣传(目前主要精力在课程版本升级上,不着急宣传)的前提下。
都是当前实实在在的数据,知无不言。就趋势来看,数字正在较快地升高。
但跟讲课相比,做咨询没那么累,而且能接触新案例,获得大量的信息输入,更重要的是能实时见证很多受助者的转变。培训界也看好那些有切身咨询经验的讲师,他们在讲课时也更能对准学员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会两不偏废地做下去,收入高低不是最重要的。
至少目前阶段不是。
III 一入咨询深似海,从此周末是路人
咨询往往需要在来访者的空闲时间进行,多是晚上或者周末。个人培训的课程就更需要周末了,再加上在不同城市讲课,飞来跑去,周末和节假日成了稀缺的授课时间、收入来源。
至于长期没周末没晚间的后果是什么:你推测一下?其实很多方面都会受到强烈影响。
IV 咨询师也会找别人给自己做拖延症咨询吗?
说点轻松的。我也会找别人给自己咨询拖延。而且,我所找的,往往都具备某项我没掌握的咨询手段,比如——算命。
听起来很惊讶?三周之前,我就因为自己在创业过程中裹足不前的一些倾向,向一位女巫朋友咨询了。咨询的最后阶段,我主动请求她帮我占卜塔罗,她最后选用了奥修禅卡。算出了很有意思的结果。而为了这份结果,我会在某一天造访洛阳的白马寺,西安的大雁塔。
好吧,其实不能叫“算命”,这项举动也不能算是迷信。极端科学控可能要开喷了,但开喷之前建议先了解一下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约定主义。我之“占卜”,正是与这些符号之间建立一种约定的意义关系。当做事的动力和阻力,因为对称而势均力敌,何不听女巫一番古色古香的唠唠叨叨,借助随机抽牌,制造对称破缺,把局面打开。
前边提到了,“拖延症”是个新领域,咨询也有内外不同的切入角度,所以不妨把一切有助于解决拖延问题的咨询都包含进来,而不拘泥于形式是管理咨询还是心理咨询。从这个意义上,女巫向我提供的,何不称之为一种咨询?
那么这算不算“医不自医”,又或者“我自己战拖功力还不够,没治彻底,所以还要去找别人”?倒也不是。这两种观点的错误,都在于把拖延仍然看成一种病,把咨询看成药。真正的拖延其实是错综复杂的动力形成的一种格局,一种状态。而有效的咨询则是一种容器,来访者和咨询师建立关系,在其中破局。
V 我听过许多人哭,我见过很多眼泪。
这是我做咨询这行之前,没有预料到的常见场面。
在初期,每当碰到这样的来访者,我就……不忍心收费了。不知是必然还是巧合,哭泣者往往是还在念书的学生,或者刚毕业没多久,这总让我想起自己曾经深一脚浅一脚的日子。
“北京女病人”庄雅婷曾经转过一条微博:
“早上打车,司机难得地少言寡语,一边开车一边听自己的CD。播到王杰的《忘了你忘了我》的时候,他突然哭出声来。”(卡卡mocha)
她的转发语是四个字:
“……众生皆苦”
P.S. 关于“深一脚浅一脚的日子”
我本人是全职的拖延症咨询师。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应该是国内第一个。
我是怎样艰辛转行,最终成为一个拖延症咨询师的?曾写过一份长长的历程:《》,详细描述了我从苦闷无助、濒临抑郁的生物学博士生,转行成为拖延症咨询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