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数学问题 经济史里有哪些有趣的问题?

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此抛砖引玉:能否根据捐纳制度和捐纳价格来估算清代官职的价格——即人们为了得到一个官职愿意花费多少钱?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考察清代官僚制度。例如,我们可以间接衡量官场腐败程度的动态变化——随着官场腐败加剧,当官寻租的空间增大,那么一个图利的捐纳者所愿意为买官付出的成本也会增加。

背景:在清代捐纳制度里,正四品(如道员)以下官职大多都可以花钱去买。官位明码标价,并且在太平天国之后朝廷财政窘迫之时还常常有折扣。

难点:捐纳的游戏规则复杂,导致捐纳的价格不等于人们对官职的估价。这句话乍一听有点绕,下面我会详细解释。

捐了官以后,得到的仅仅是一个排队等待空缺职位的资格。往往需要等待十年以上才能真的得到实际任命,走马上任。而且,捐了基本的买官费用以后,为了减少排队等待时间,还可以继续花钱购买优先特权(“花样”),排在不购买花样的候选人前面去。

另外,捐纳是按照“事例”为单位来组织的。每次“事例”都具体针对一次战争筹饷、或是赈灾的财政需要。例如,嘉庆三年(1798年),朝廷为了平定川楚白莲教,开办川楚善后事例。嘉庆十八年(1813年),湖南发生水灾,特开衡工例;同年,河南睢州黄河溢,开办豫东例。而每推出一个新的“事例”,之前的“事例”就变成了旧例;为了鼓励捐纳者踊跃参与新的“事例”,排队候补官职的优先级总是给新的“事例”。19世纪,随着朝廷财政的不断恶化,捐纳事例的推陈出新不断加速。旧的“事例”的参与者还没有排到官职,新的“事例”就开始了;为了保证能够排到官职,减少等待时间,捐纳者往往需要再参与新的“事例”。

在这样的背景下,捐纳者付款后,所购买到的仅仅是参与排队的资格,而不是直接得到官职。买官基本费用+花样费用仍然小于(等待时间为零的情况下的)官职的实际价值。特别是在19世纪中后期捐纳事例频繁推陈出新的情况下,捐纳常有折扣;这种表面上的价格下降,很大程度上是“排队资格”的含金量下降导致的,而不意味着人们对于官职本身的估值下降。

关于清代捐纳制度的一些其它背景信息:


清代官僚制度中,捐纳入仕和科举取士是并行的——即使没有科举功名的普通人(俊秀)也可以通过捐纳去做知县、知州、知府甚至道员。具体而言,官僚体系下空缺的官职会以一定比例在贡生、举人、进士、捐纳候选者之间分配(实际规则非常复杂,文后附有《知县序次补缺大小轮子图》,可窥一二)。长期以来,捐纳作为入仕渠道的重要性被低估。

张乐翔(Lawrence Zhang)用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中知府(从四品)以上官员的履历做了一个统计,以捐纳入仕的官员比例从雍正朝开始一直在20%以上。虽然这个统计表并不具有统计上的代表性(履历档案全编本身不是一个随机样本,另外知府以上官员这个子样本也有其选择性),但仍然是有意义的。


对于捐纳的研究自1947年许大龄先生的硕士论文《清代捐纳制度》之后,几十年来停滞不前,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了新的进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位学者是:Elisabeth Kaske(白莎)、张乐翔(Lawrence Zhang)、伍跃。以下是他们关于捐纳的主要作品。

Kaske, Elisabeth. "Fund-Raising Wars: Office Selling and Interprovincial Financ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71.1 (2011): 69-141.

Kaske, Elisabeth. "Silver, Copper, Rice, and Debt: Monetary Policy and Office Selling in China during the Taiping Rebellion." Money in Asia (1200–1900): Small Currencies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2015): 345.

Zhang, Lawrence. "Legacy of Success: Office Purchase and State-Elite Relations in Qing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73.2 (2013): 259-297.

伍跃:《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

最后贴一些捐纳相关的档案照片:


1. 《知县序次补缺大小轮子图》:描述了空缺出来的知县职位如何在诸多类型的候选人(科举正途候选人、捐纳候选人)中分配,以及不同类型的优先级。这页书是在一本清末的《官绅便览八百种》的工具书里——供候补的绅士们查阅。

2. 捐纳条例《新捐章程》,标明了捐纳各种官职的价格。咸丰年间朝廷进行了一些货币改革的尝试,例如发行大钱(面值比实际金属含量大的铜钱)和纸币。为了支撑这些新发行的货币,清廷允许捐纳时使用一定比例的大钱和纸币。Kaske (2015)非常精彩地探讨了这个问题。

3. 户部记载的各省捐纳筹款的情况,以及各省间调拨军饷的情况。Kaske (2011) 就是基于此类材料研究了捐纳与各省间财政的关系。

4. 具体到个人的捐纳记录,应是捐纳房(户部负责捐纳的部门)留下的清册。目前这类资料非常少,难以展开系统性研究。唯一的希望《川楚例官生名次錄》——张乐翔的博士论文是首次系统性利用此资料,但是仍有很大的继续挖掘的空间。

《川楚例官生名次錄》

----------------------------------------------
后续补充与更新:

1. 对评论“朝代在全胜时期卖的官是没有实权的,清末卖实权官才是一般理解的卖官鬻爵”的回复:

并非如此。

捐纳分为:捐实官、捐虚衔(获得品级,但不任实职)、捐封典(以爵位名号荣典本人以及父母、祖先、妻室;)、捐出身(即捐纳监生、贡生出身,通过捐纳得到监生者称“例监生”,通过捐纳得到贡生者称为“例贡生”)、捐加级纪录、被降革离任的官员捐复原职等(详见许大龄《清代捐纳研究》72-87页)。

你说的“卖的官是没有实权的”大概是指捐虚衔一类。然而,出售实官的“大捐”从康熙到光绪,每个朝代都常有发生。清代出售实官的最早记录是康熙十四年捐纳知县(许大龄《清代捐纳研究》26页)。雍正皇帝对由科举出身入仕者并无完全的好感,认为他们“苟且因循,而贪赃坏法者亦不复少,至于师友同年,夤缘请托,比比皆是”,把捐纳作为肃清科场官场弊端、制衡科举入仕者的一个措施(许大龄《清代捐纳研究》37-38页)。乾隆皇帝一登基,就下谕停止捐纳实官,然而形势比人强,乾隆七年两淮水患,赈灾亟须筹措经费,于是重新捐纳实官;之后乾隆皇帝东征西战“十全武功”的背后也有大量筹措军饷的财政需要,加上赈灾所需,又开了五次捐纳实官的“暂行事例”。直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川运事例后,才有了少见的20年左右的停歇——这既是因为这段时间里国库充实,也因为川运事例卖出去太多官职,候补的队伍很长,需要时间消化。之后嘉庆、道光、咸丰、光绪朝,没朝都没少捐纳实官。其中,嘉庆三年(1798年)开设的川楚善后筹备事例,共得银超过三千万两。许大龄先生梳理了雍正以后的各次大捐事例,做成了表格,在《清代捐纳研究》67-68页;康熙朝的捐例表在28-29页。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270103/9003.html

更多阅读

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手抄报上的图案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便有一个很梦想,走上三尺讲台,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今天的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回忆起小时候爸爸和我说的话,不禁有颇多感慨。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而我自然也是伴着黄土地长大,记得我第一次接触种地的时候,爸爸

有趣的数学脑筋急转弯 生活中有趣的数学问题

1)小于、等于、大于(猜一字)2)两只鹿打架(猜一数学名词)3)数字3翻了一次,然后再翻一次。(猜一成语)4)十里羊肠不打弯(猜一数学名词)5)0—9中,哪个数字最勤劳,哪个数字最懒惰?6)有两对父

傅里叶级数的数学推导 傅里叶变换推导过程

傅里叶级数的数学推导  首先,隆重推出傅里叶级数的公式,不过这个东西属于“文物”级别的,诞生于19世纪初,因为傅里叶他老人家生于1768年,死于1830年。  但傅里叶级数在数论、组合数学、信号处理、概率论、统计学、密码学、声学、光

有趣的经济学现象 一个有趣的经济学问题

  就《月饼票的经济学原理》说经济发展的本来面目       这是谈天的牛的博文《月饼票的经济学原理》:      和讯是以财经为主的网站,想来有不少经济学达人出没,所以我就出个题请教高人们。      外地的情况我不知道

声明:《有趣的数学问题 经济史里有哪些有趣的问题?》为网友猫面狼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