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质是孤独的 人的孤独,其本质源于哪儿?

人的本质是孤独的 人的孤独,其本质源于哪儿?
柏拉图在《会饮篇》里有一个小故事,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为宴会上的人们讲了一则奇妙的寓言:很久以前,我们都是“双体人”,有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由于人类的傲慢自大,众神之王宙斯把人劈成两半,于是人类不得不终其一生苦苦寻找另一半,但是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找到“另一半”成了最难的事情之一,但是孤独的“半人”仍然苦苦寻找着。

阿里斯托芬说这就是爱的起源,“半人”这种不完整的状态更隐喻着个体永远是未完成的、残缺的,它诉说着人类精神的孤独,和人类试图从孤独中走出来的焦虑。

在很多哲学家看来,孤独,乃是人存在的本质。孤独不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是全人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

第一种认识孤独的哲学观点:“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现代人文主义生存哲学,如叔本华和尼采认为,每个人一生下就注定受到生存意志的摆布,对意志的领悟不能诉诸理性,只能求助于神秘的自我体验,生存意志让人类欲壑难填,得不到的和暂时得到的都只是痛苦,人生是悲剧、梦幻和泡影,徒劳的行动最后只是一场幻灭。

存在主义先驱克尔恺郭尔说,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他生来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每个人的一生中,随时随地都在体验着人生的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不确定性和有限、脆弱,并从“死亡”中体会到人的终极性的悲剧下场。

萨特也很悲观,他认为人生而自由,人就是自由,每个人除了自己之外,没有其他的立法者。上帝既然已死,一切事情都可能发生,再也没有别的东西为个体生命提供尺度和参照,因此,每个人都处于孤独之中,一切都需凭自己决断。人类无法跟最高的真实对话,也不能再在上帝或者谁那里找到庇身之所。

空无的万神殿并未让人类有成为主宰的胜利之感,反而让他觉得生命无所依托,孤立奋战又终归虚无。这是个体生命的悲歌,孤独是人类的原罪,每个人都被生命之流裹挟,顺从生命的摆布而孤独无援。

第二种观点,自我的孤独来自于和他人的关系。

首先,自我的本质是什么?在不同的情境里,“自我”都是不同的,我们会在求职时把自己描述成“认真负责、出类拔萃”,甚至“精通office软件操作”人,在社交网络上给自己贴的标签则是“猫控”、“二次元少女”“吃货”、“风一样的女子”。这意味着,我们看待自己与所处的情境是如此的相关,我们无法抗拒这样一种感觉:在这些因不同场合而对自我做出不同描述的背后,存在着一个不因背景而改变的“真正的自我”。

离开了特定社会的语境,说一个人“风趣幽默”、“绅士风度”“有教养”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置身于那些对“美丽迷人”、“学识渊博”“三观正确”等品性与你有相似观念的人当中,这些品性又如何理解?于是,我们认识自我的思维语境,早就预设了他人的存在。海德格尔说,从本质上讲我们是共同体的一份子,正是在这个共同体中,我们学会了怎么样成为一个个体。卡尔·马克思更直截了当的说,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只有在一个(特定类型的)社会中才能获得自己的身份。

澄清了自我,也就不可避免的导向下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与他人共处,为何我们还是孤独?

自我被哲学家们认为是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东西,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从本质上定义为冲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力图按照某个形象创造自我,这样,他人就外在于这种创造,他们是我们创造自我的工具,或者尚待加工的材料,或者是创造自我的讨厌的障碍。他人提出种种要求,设定期望,来限制我们的能力,规制我们的行为,于是也就干涉了我们创造自我的自由。我们藉由他人的存在更加意识到个体孤独无依,体会到个体生命与他人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孤独的源泉。

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很多的哲学家,都认为沟通当然的可以消解孤独感,这种说法在维特根斯坦和庄子那里则受到限制。维特根斯坦拒绝承认语言可以描述所有的东西,事实问题可以言说,然而“什么爱情?”“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却都是“神秘之域”,是“不可说”的。庄子说“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禅宗佛教说“不可思议”,都是拒绝语言可以承载一切的先见之误,也就是说,语言不能完全的表述所想。所以,他们甚至拒绝承认沟通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涉及思想、观念时。沟通的效用还依赖沟通双方对语言精确的共同理解,但既然语言是受到限制的,更何况我们组织语言的能力有限,沟通的绝对效用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种观点,现代人的孤独体验。“我迷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找不到自己”。

这是一种将社会形态与个体经历结合起来的哲学观点。因为我们其实都生活在某个社会里,我们的行为受到社会的塑造,我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也跟社会形态密不可分。照这个观点看,现代人的孤独感就和古代人不同。所以对我们当下的人而言,就不能空泛地说个体存在的孤独,和他人即地狱了,要具体事实具体分析。

资本主义革命以来,技术一直在进步,环环相扣,我们的生活和交往也就与以往相比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比如:
现代社会工业和科技正加剧个体之间的疏离,消费主义让我们成为商标的附庸,好像每个人都是由他消费的品牌定义的,穿什么样的衣服、开什么样的车有了定义一个人的能力。除了我们自身,就只能和自己的产品做无意义的独白。

自我是个人安全感的基础,而科层制和流水线,把我们变成庞大生产机器上的螺丝钉,让我们丧失了自我,我们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因此自我在根本上受到削弱,人觉得无能为力和极度不安全,从而在失去自我的过程中体验着孤独。

甚至,我们与内在的自我也失去了接触,反思自我已经不流行了。我们还失去了与土地和自然的亲密关系,它们曾经是我们认识人类本质的参照,古人讲格物致知,现在我们对着一件阿玛尼或者香奈儿五号能格出什么来呢?

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是又一次“信息革命”,人们惊喜地发现,工业时代未来恐怖的幻象到来之前,就拥有了抱团取暖的工具。“自我”重新变得重要了,孤独又有了化解的方式,沟通变得如此便捷,以至于孤独似乎不再是一个沉重的哲学命题,而是一个可以排解的社交困境。

当人们借助社交媒体搜寻有趣的信息,与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交流时,他在做的就是对于孤独的抗拒。

人是一个追求生存意义的精神存在,他的灵魂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超越,但肉体终将死亡的事实,时刻在提醒他个体生命的脆弱无依。他人的存在,也时刻让人类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互为陌生的。但孤独灵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尝试与他人抱团取暖的种种努力,姑且算是对“我们生来就是孤独”(By李志)的超越。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280103/450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民主集中制的本质是寡头制 制造业寡头时代

原文地址:民主集中制的本质是寡头制作者:一梭烟雨-余律师 民主集中制的开创者是列宁而不是马克思,1905年列宁修改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制提出“民主集中制”,既有少数职业革命家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驶领导权。中央委员

人性本质是主动,过分被动是心理疾病 人性的本质特点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人性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不仅能消极选择反应,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厌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 人的本质就是孤独

小说集《卡卡的信仰》自序《卡卡的信仰》是我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小说。它的灵感来自于当年发生在美国的一个轰动事件。一位14岁少年和他30岁的老师发展了一段不伦之恋,老师因此而获罪入狱。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小说题材,于是有人质疑: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李泽健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说:太阳绕着地球转。哥白尼不同意,说:不对,是地球绕着太阳转!牛顿说:时间、空间是绝对的。爱因斯坦站起来反对说:错,时间、空间是相对的……。在我们的周围,类似于这样的争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你

声明:《人的本质是孤独的 人的孤独,其本质源于哪儿?》为网友偷得浮生半日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