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子唯有以身相许 「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的逻辑是什么?真的存在这种案例吗?

感谢 分享了这么好的回答,忍不住也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望高人斧正。
首先,燕仰妹子提出,女性用性报恩,是因为“对女性而言,身是贵重的”。
这个观点并非毫无根据,从心理的角度来说,这其实就是中国式报恩的特点之一:小恩大报。
纵观古代乃至当代的文学作品,都会有什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亦或者是我贫困的时候给我一碗水然后我发达了给你一百两黄金的段子,长期被人们奉为佳话。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对于中国人而言,报恩是一定要大于施恩的,而且往往是越多越好。
刘好贤在其文章中这样描述道:
这时施予者和受恩者的身份就发生了交换,原施与者为了摆脱其新的受恩者身份,会采取更丰厚的回报。由于在中国人的施与报的行为过程中有人情的因素掺入其中,因此“报”便超越了互惠,超越了劳所说的一般的社会交换所遵循的“公平合理可行”的原则。所以我们在书里面看到以身相许的场景往往是这样的:
帮人的只是举手之劳,被帮的要么是身处险境要么是孤苦无依,然后被绑住之后,泪眼汪汪地说“小女子无以为报,但求以身相许。”
以身相许多少也受到了小恩大报思维模式的影响:你帮了我,不管对你而言这个忙算不算大,我都要回报的比你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能奉献的最宝贵的东西也只有我的身体和贞操。

另外,中国式报恩还有一个特点:转换相报。
文学作品里面,虽说报恩,但是报恩的方法往往和对方帮你的方式不同,很少有回报以同样的方式(比如说我缺钱你给了我钱我回报你给了你更多的钱)。举个例子,士为知己者死,《三国演义》里面累死在五丈原的诸葛亮就是一个典型的转换相报的形象。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在对于恩惠的理解上,施恩者和受恩者因为不同的社会地位、能力等的影响,产生了偏差。
小女子唯有以身相许 「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的逻辑是什么?真的存在这种案例吗?
而女性以身相许案例频发的原因,也和当时的时代环境有关。除开魏晋隋唐短暂的开放,中国古代乃至现代,对于女性贞操重要性的鼓吹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不仅仅是让女子重视自己的身体和贞洁,更重要的是,给女子建立一套“我是为男人而活”的思维模式。典型的三纲五常,从父亲到丈夫到儿子,女子从出生到死亡,她的一切都不被自己所掌控。
所以咱们在看小说里面以身相许场景的时候,会发现女性抱着的态度是“献身”“献祭”等,总之,是完全站在对男性有利的思考模式去考虑的。比如说燕仰妹子说的那个碧云天里面的女主角,为了报答不能生育的老师的恩情,去借腹生子——从男权的角度来说,一个女人生不出孩子是很可怜的,没有用处的。
另外,在‘以身相许’这个环境下,以身许人者基本上大多被定位为弱者——对于他们而言,能付出的东西,也就只有这么多了。

同时,我们也必须关注一个问题:以身相许,真的只是报恩吗?
不探讨原因,但从以身相许这个行为来说,归根结底,就是寻求依附,从身到心,得到归属感。同时,和施恩者建立关系。
看中国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不太喜欢那种你帮了我我报了恩然后事情结束各走各路挥一挥衣袖看不见一片云彩的剧情,我们非常希望“通过这件事,双方不再只是平行线,最好是能建立某种关系,比如在一起”。
就像我们在看很多回答的时候,一些涉及到异性交往的,不论双方是怎么样的关系,都会有不少人在评论区刷在一起。倘若真的在一起了,大家欢呼雀跃,没有在一起,多少总会有些失落。
中国是一个重视亲情人伦的国家,我们对于“关系”,有近乎变态的重视。在报恩的文学作品里面,也多少能够体现,就说琼瑶剧里面,皓祯帮了白吟霜,结果两人因此在一起了;柳青救了金锁,结果两人在一起了;尔康帮了紫薇,结果两人还是在一起了;何书桓帮助了陆依萍,结果……琼瑶奶奶好喜欢这种剧情啊orz
通过上述我们多少可以看出,中国式报恩和国外的不同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中国人的报恩,是带有一定社交成分的。我们对于报恩最好的形式的期待,不仅仅是被帮的发达了涌泉相报,同时最好双方可以因此成为亲友,幸福快乐得生活在一起= =
施与报的意义并不在于其行为本身,而在于行为背后的附加意义和社会效应。在文化背景和社会公约的限制下,施予者拥有着向受恩者寻求帮助的权利,是潜在的收益。从这种层面上来说,施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行为,而报,不仅仅是为了回报对方的帮助,还含有更深的目的,往往这种行为会促进关系的建立和亲密。所以说啊以身相许其实也是建立关系的一种模式,让施恩者和报恩者的关系更加亲密。
当然了,也有我前面所说的,寻求依靠和保护——毕竟女方是弱者嘛。这也是封建教育下的结果,缺乏独立意识的女性,没有自己保护自己的想法(有也是不能让外人抢走自己的贞洁),而是时刻想着希望得到男人的保护。当失去保护/保护人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时候,就会很迫切地需要一个更为强大的对象。
故而,当强大的施恩者出现的时候,女方的做法其实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是寻求全新的依附吧。

另外,“以身相许”不仅仅存在于女性上,我们从男性中也可以窥见端倪:这类作品非常多,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类,最典型的剧情就是穷苦书生被妓女/某家的小姐资助,书生和妹子翻云覆雨之后搂着姑娘说:等我金榜题名回来娶你。
在我个人看来,这也是以身相许的延伸:女人对于身的重视,不仅仅是对自身,同时也投射到了心爱的男人身上。在她们看来,“收获了自己宝贵身体的男人”值得去相信,故而后期男人走的时候,还会给她很多银钱细软,然后羞答答地天天等着爱人回来。
(补充一个,小姐书生桥段里面不一定真的发生性关系,而是女方愿意为男方守身,这一点我也划入了以身相许。)
但是,这样的施恩和受恩关系是很脆弱危险的。男权社会下男性的“弱者身份”只是暂时的,性需求的稀缺也是暂时的,当他们站到了更高的位置,有机会得到更多的性资源,在报恩之前就强行转换了施恩受恩的强弱关系的时候,传统的“以报恩为红线,让两人建立强硬的关系——婚姻”的模式便不复存在。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的剧情是,男方金榜题名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女方抛弃。
当然了,这样的做法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是不被提倡的,毕竟国人强调“有恩必报”。所以后期大多有报复(杜十娘、霍小玉)、冤情得雪(铡美案)的桥段,不过这个涉及的就是因果报应了,咱们不多讨论。

最后说一点:以身相许这东西怎么说呢,在我个人看来,带有一定的封建成分,也带有明显的反封建成分。
封建的部分燕仰说得很仔细了,我就补充分析下其他的。
虽然这个桥段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但是要注意一点:除了老父亲颤颤巍巍地对恩人说你帮了我们我把我女儿嫁给你这种剧情之外,其他的大多是不为礼教所容的。
毕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论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女性的婚姻,都是应当以长辈的观点为准的。然而,以身相许很多时候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女性不再仅仅是父权的服从者,而成为了婚恋关系的主体。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以身相许的桥段是这样的:为了报恩,或者是其它的目的,女性无媒自嫁,甚至和男人私奔。
最典型的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啦,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的倩女幽魂里,宁采臣帮助聂小倩安葬了她的遗骨,聂小倩则用以身相许的方式报答他。
这种脱离了父母之命的做法,多少也有些自由恋爱的超前意识,所以我说是有反封建成分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注意一点:虽然报恩取代了父母之命,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报恩关系也成为了两性中不可逾越的屏障。所以出现了一种:我报恩,我以身相许,不管你怎么虐我反正我也不会离开你因为我要报恩,最后虐着虐着我居然爱上你了的剧情模式。
在苦情剧/各种虐恋情深的言情剧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上面说的桥段。比如说《哑巴新娘》,因为周家救了林家,所以林静云嫁给了周家的药罐子大少爷得忍着,被大少爷虐待(不说动机)也得忍着,因为妹子要报恩,大家甚至还觉得感动……也是醉了。
从这点来说,以身相许虽然具备一定的超前性,但还是脱离不了封建落后的本质。

而且这种用身体做筹码的方式,对女性来说,是很危险的。
我前面也说了,在男权社会下,女性这种暂时性的强大地位并不足以维系两人的关系。
同时, 有提到,以身相许的主题之一就是私奔。但礼记里面也明摆着说了“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同时,他们的关系,也是不被社会大众所承认的。
白居易有一首诗《井底引银瓶》以一个女子的角度这么说道: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前文说的是姑娘看到一个帅哥,心动不已跟着私奔了。结果到了人家家里,女孩的身份得不到承认,甚至不能参加祭祀(祭祀多重要自己百度),想回家回不了,最后只能痛苦地说,报个恩的结果是我的一生都被耽误了!
所以啊真不用信以身相许多美好什么的,古人并不承认这点,注意注意注意!
很多女性报恩的文学作品在当时都是禁书啊,摊手╮(╯▽╰)╭
说到底,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呢?

懒得写了,就这样吧。
我不是学文学的,看的不多,疏漏难免,欢迎文学系以及其他专业的小伙伴挑刺+交流意见。
另外可以的话求推荐点相关书籍,太谢谢了_(:з」∠)_

References:
[1]中国人报恩的心理行为浅析;刘好贤;社会心理科学
[2]近二十年中国古代文学报恩母题研究综述;王立,王莉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3]当代言情小说中的女性报恩母题;刘玉霞;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4]婚姻报恩与《聊斋志异》恩报主题;王立,刘畅,杜芳;辽东学院学报
[5]报恩故事与民族心灵——从民间故事看我国报恩观念的理性色彩;孟芳;中州大学学报
[6]中国古代报恩小说的文化学分析;梁玉金;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7]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报恩作品;王建平
[8]《贞节史》;章义和;上海文艺出版社

顺便分享给大家一个系列:
微盘的,可以直接下载,《贞节史》就是其中一本,虽说部分内容有哗众取宠之嫌,不过这个系列史料丰富,很值得一看。

PS:其实“以身相许”不仅仅是用性报恩吧,我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说法:“为了报恩,献身给你,做你的奴仆婢子,也是一种以身相许的表现”。
当然了现在以身相许基本上就是等同于嫁给你了吧,摊手。

——更新下——
想问大家个问题,你们觉得“守身”该不该划入以身相许的范畴?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360103/4804.html

更多阅读

小文员摇身变京城阔太:傍富者

小文员摇身变京城阔太:傍富者经历了离婚、失业等人生重大挫折以后,姜鸣鸣为了生存,开始做保险推销员。在向某公司女老总武多多销售员工保险的过程中,她经历大喜大悲,在最后几乎失望的时候拿下大单。随后,姜鸣鸣的才干被武总赏识,聘她为私

一个小女子的去鸡皮肤史 去鸡皮肤用什么好

一个小女子的去鸡皮肤史(点击阅读全文)前言:突然兴起,想写写我的去鸡皮肤史,其实也是由于最近在网上逛,看到坛子上有很多人在讨论如何去鸡皮肤史,看他们一个个愁得,就勾起了我的往事了。所以特开一个博客,来叨叨我曾经的那些去鸡皮肤的经历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直教生死相许

2014-3-1215:3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再说《来自星星》)“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是我看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后半部后所想起的元代元好问的一句词。我想这句词最能表达都敏俊与千颂伊这刻骨铭心的爱,以生命相许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诗”生死相许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诗”生死相许2014年4月20日下午,山西诗词学会会长时新老师的讲座在山西省图书馆举行。时新老师本次讲座的题目的《元好问生平及诗词》。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生于

裸婚时代经典台词,裸婚时代台词 裸婚时代的经典台词

威灵仙/于郑州1、刘易阳经典台词:我求求你嫁给我,虽说我没钱,没车,没房,没钻戒,但是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等你老了,我依然背着你,我给你当拐杖,等你没牙了,我就嚼碎了再喂给你吃,我一定等你死了以后我再死,要不把你留在这世上没人照顾,我做鬼也不

声明:《小女子唯有以身相许 「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的逻辑是什么?真的存在这种案例吗?》为网友最后的污师猎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