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照顾父母 独生子女以后怎么照顾双方的父母?

先上结论;独生子女趁早建立个人家庭保障体系,趁早建立良好财政投资,建立稳定被动收入。

独生子女这一点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了,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小时候我大概上小学的时候,我妈跟我说不小心又怀了个小弟弟,问我要不要,我说不要,要了我就不去上学了。(现在都不记得了我妈跟我说的)

但其实后来才知道我妈本身就没打算真要,不然也不可能知道性别,后来通过手术流掉了。总而言之我们家就我一个小孩。


当一个家庭倾尽全力培养一个孩子的时候,或许你会觉得独生子女是幸福的。

我也曾经那么认为。但是看到新闻因为意外或者其他原因孩子重病或者天灾人祸失去唯一的子女的时候,我才第一次觉得这个政策特别不合理。

美国二战的时候还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如果家里多个孩子牺牲在战场上只剩下一个孩子的时候这个士兵可以享有优先权,不然战争之后,连带着摧毁的就是一个个美国家庭。孩子就是父母的全部啊。


80后90后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一代,独生子女政策的产物,这个在很多国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政策确实在我们国家严格实施了很久。


当年的计划生育有多严格相信我们父母那一辈都有所体会,当国家利益至上的时候,很多夫妻被剥夺了人类最基本的自由生育的权利。我家在安徽,一个人口大省,经济也不算发达,即使是小县城里面想要生第二胎都非常困难,高额的罚款,没有户口,甚至有的计划生育小组跨省抓人,强制人流。

独生子女照顾父母 独生子女以后怎么照顾双方的父母?

所以父母只能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所以汶川大地震,飞机事故,车祸白发人送掉家里唯一的黑发人,父母一夜白头的故事一点都不夸张,都说母鸡为了分散风险最好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那么好了,母鸡被迫这一生只有一个蛋。


很多人感叹说我们独生子女这一代的压力是最大的,因为两个同是独生子女的年轻人在一起,背负的就是一个小家庭和两对年迈父母的沉淀责任。

而且说的残酷一点,两个独生子女共同抚养两对父母,即使俩人都学业有成,事业顺风顺水,那也只有黄金的20年收入比较高,经不起任何大一点的风险,比如最近的华为员工事件,对于那些而立之年被辞退的员工,差不多刚好在上有老下有小俩人担负巨大责任的时候,未来还要面对自己养老的问题,假如没有过任何理财计划或者好一些的储蓄与保障基础,那真的是不知道会引发多大的家庭内部矛盾。


而且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算很健全的情况下,人们过高的估计了自己及家庭承担风险的能力。

比如现在很多独生子女自己很能赚钱,非常乐观,年收入二三十万的自己觉得未来的路是每年升职加薪收入不会减少,看不起有房有积蓄的父母,但是从风险角度来说,没赚到你口袋里的钱就不是钱,从资产角度说还是比父母差一大截。


很多人误解了保障的意义,认为自己还算有一些积蓄,假如真的出现了重大变故倾尽所有还是可以对付,然而保障的意义在于如果发生了变故,也能基本维持现在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自己的计划还能维持在一个未来可以复原的正轨上,而不是一次变故就彻底变轨倾进全家之力无法回头。


对大家来说,未来的教育,买房,养老都可以提前计划,唯独人身意外和疾病无法预测,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防守。做好保险保障。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健全,虽然很多地方都推行了基础的医疗保障,俗称医保,但是限制多多,上限很低,一旦罹患严重疾病,治疗费,长期护理费,以及因为不能正常上班损失的收入,来照顾病人的亲戚朋友花销等各项其他费用远超预期。很难承受。根据网易的新闻,每年中国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超过40%都是因为生病致贫的,这种致贫很难恢复,也就是说有3000万人因为疾病而陷入贫困,家庭再难进入正轨。


保障能做就趁早建立起体系,包括疾病和储蓄两个方面。

接下来说理财方面。

很多独生子女对于自己的消费是没有很多规划的,比如认为车子比储蓄重要,我见过手头只有三十万还要买二十多万的车子的,理由是剩下的还够用,不买车子打车成本太高。消费比养老重要,可能人已经到了中年了依然只有银行存款,前一直没动,但是在通胀面前输了两三成。

大部分独生子女硕士读完了有的甚至博士读完了就已经二十好几了,这个时候开始进入社会创造收入,进入一个已经不是“在一个企业待一辈子,一份工资拿到老”的社会,黄金创造收入的时间也只有二三十年,而消费水平和花销上去了想下来,谈何容易,还不算上中间可能遇到的行业变动,黑天鹅,被迫转行,薪水下降等等,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依然不去考虑养老的事情,其实独生子女很多在心理上,是被宠坏了的,自己被呵护了几十年,认为父母一直都会好好的,不用自己操心。但是记住了这对母鸡公鸡就真的只有一个蛋哦。

所以假如想要俩人结婚之后负担起自己和以后孩子以及两对老人的生活,即使这个人很善于投资理财,有很高的收入,有很高的被动收入,也有可能无法实现财务自由,因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量就是“花销”,花销不稳定忽上忽下或者过于夸张不合理,都会造成无法财务自由。

消费水平无法估量的时候,任谁都没法给出财富自由的具体资产。解决办法是控制合理花销,养成花销的优先顺序及,不轻易提升消费水平,但保证消费种类,让被动收入大于你本身生活的总开支,这个家庭的安全感就来了。

首先大家需要明确自己消费的目的和态度,理性消费,适可而止,再去指定详细的理财计划。

首先规划好消费的去向。

比如:

日常必需开销(食物,交通等),学习,抚养孩子,照顾老人,旅游,车子花销,自己的兴趣爱好等。首先明确对你个人来说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消费项目,把它们正式列入“花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轻易提高这些消费的平均档次,因为消费是没有上限的,从简入奢容易,而从奢回简则比较难,且容易降低幸福感,毕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嘛。随意花钱的生活虽然听起来很诱人但是实际是很累人的,所以,对被动收入有规划,对日常花销有计划,这才是财务自由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以对于大部分白手起家的人来说,第一步要做的事就是积累起第一笔可以用于产生被动收入的“起始资金”,因为空手套白狼终究是不现实的,即使有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那么假如说你现在没有任何“被动收入”,或者仅有有限的被动收入,也都尽快开始打算起来,下面我们要开始画圈,列出你所有的被动收入同时评估它们的风险。

比如:银行理财xxx元收益x.x%. 股票理财xxx元,收益x.x%

判断每项被动收入的稳定性和风险,什么意思呢,就是:

是否可以长期获得比较平均的收益?

有没有可能亏本,有可能的话几率有多大,我是否可以承受这部分资产的亏本?

当你的最终目标是财务自由的时候,记住,“持久性”和“稳定性”远重要于“高收益”,如果没有任何被动收入,那么一定要好好存钱,积累资本,创造可以产生被动收入的原始财富;如果你已经拥有被动收入,那么调整你的被动收入的结构,将更多的资本放到长期持续增长的稳定项目上。

接下来就是按照自己的情况列出可以参与的或者说可以有资格去争取的被动收入的项目,包括预计投入和预计收入。


买套学区房投资,投资金额xxx万元,预计升值xxx元,预计出租租金xxx元/年

参股朋友的公司:投资金额xxx元,预计回报xxx元

老家山边的老房子翻新装修做airbnb,装修投资xxx元,预计回报xxx元

理财型保险投资xxx元,以后预计每年回报xxx元

这个把财富逐渐转为被动型收入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不然你会发现人到中年,或者临近退休,还要为了财务问题不断奔波,担心可能会发生的潜在风险,冷不丁冒出来的黑天鹅,日子会过得很没有安全感。不仅有自己的风险还有老人孩子的风险。

被动收入提升是一个逐步增加的过程,一开始会很难,但是舍得投资,不贪高收益,逐渐会越来越顺畅,当你的主动收入:被动收入开始达到平衡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会有巨大的不同。

当两个人建立了完善的家庭保障系统,不担心突如其来的黑天鹅,然后努力赚钱,建立好理财体系以及被动收入,合理控制花销习惯,努力达到收支平衡,有长期储蓄也有短期投资,这已经是最好的状态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30103/5143.html

更多阅读

二十四孝故事:王祥卧冰求鲤

王祥十九岁丧母,父亲再娶。后母经常对着丈夫数说王祥的不是,最初丈夫老王还听不进去,因他深知王祥是个好孩子。但时间一久,爸爸对王祥的信心也动摇了。最后,由于后母屡次为难与陷害,爸爸终于对王祥失去了信任与爱心。王祥与父母之间,变得越

时下最流行的娱乐活动 时下最流行的“新新人类”理财绝招

他们刚出学校大门,不用照顾父母,无妻儿挂心;他们挣得不少,花得更多,超前消费是他们现行的生活理念;拿着丰厚的薪水,其中不乏“百万富翁”(疑问:他们究竟靠什么成功的呢?这富豪生活又是个什么样呢?),却喊着贫穷的口号,为了买房过上了7块钱的猪肉吃

适合职场新人看的书 80后职场新人不同理财法 专家指点有绝招

系列专题:研究80后他们刚出学校大门,不用照顾父母,无妻儿挂心;他们挣得不少,花得更多,超前消费是他们现行的生活理念;拿着丰厚的薪水,却喊着贫穷的口号,这就是80年后出生的“新新人类”生活方式。只是,在走完潇洒的单身期,身无分文的新新人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有哪些「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的例子?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有一个故事。雍正年间大饥,一男子出外逃荒前跪求妻子照顾父母。妻子无力奉养公婆,遂卖淫,所得钱财另购一女子。三年后丈夫回来,妻子说:父母安好,还给你。我名节已亏,耻于见你,已为你另娶一妻。说完借口做饭在厨

声明:《独生子女照顾父母 独生子女以后怎么照顾双方的父母?》为网友夏天的味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