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生的深层次理解 怎么看待中国公司疯狂收购国外企业,是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讲一个自己四年前亲历过的事情。
以下这些文字,当我在键盘上敲打时,心里还有点顾虑,因为其中会涉及到几个人名,是过去几年中国政府展开的一系列反腐反贪、肃清官员队伍的纪检工作中已经被双规、撤职或受到其他形式惩处的人物。
我在文中提到他们,并无其他复杂企图,只是因为他们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接下来描述的这件事,并成为事件运作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或幕后核心人物。

2012年9月24日,应新京报相关板块责编之邀,我在该报相关板块发表了题为《小马奔腾的收购小算盘》的文章(),随后两天,我这篇技术分析性质的评论文章又被各大平媒和网媒大量转发,迅速在行业内造成影响,并引起了相关人士和机构的关注、紧张。

我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这样的:

对中国影视产业略有了解的人,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小马奔腾”这家公司,过去几年,中国电影银幕或电视屏幕上不少热播的、或在社会上颇剧话题性的作品,都是该公司投资并主持操作的,如高希希的新版《三国演义》、宁浩的《黄金大劫案》和《无人区》、吴宇森的《太平轮》、宁财神编剧的《龙门镖局》等等。

这家公司最早是由广告业务起家,当时叫“雷明顿广告有限公司”,主要合作客户是CCTV;公司老板叫李明,在行业内有个大家熟悉的外号——“大狗”,酒量很好,在社交场合中几乎是个无酒不欢的人。
在那些年,小马奔腾除了如此积极的表现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一直谋求上市。到了09~10年前后,随着于冬的博纳影业、王中军王中磊兄弟的华谊兄弟等都在纳斯达克或国内创业板登陆,同样作为民营影视公司的小马奔腾的这种意图就更急迫了。同行也都很关注他,认为这家公司的上市日期也已经是指日可待了(此前,小马奔腾已经在07年和11年年初分别完成了两次融资,其中第二次是由建设银行旗下的建银国际基金带头投资,估值达7.5亿元)。
就在2012年的8月末到9月初,传出了一个消息,称小马奔腾打算收购美国一家叫“数码领域Digital Domain”(国内媒体习惯称之“数字王国”)的美国特效技术公司。在国内媒体对这家公司的报道中,主要强调以下内容:
1、这家公司是著名大导演卡梅隆创办的;
2、这家公司“拥有着业界最顶尖的CG技术研发实力,手握七个奥斯卡奖项”;
3、这家公司近年因为经营不善,已经申请破产保护,小马奔腾却特别看好这家公司,打算和另一家叫Reliance MediaWorks的印度公司共同出资3000万美元收购之,完成收购后,小马和印度公司分别占有70%、30%的持股比例。

这条消息传出后,在影视行业内一时比较轰动,首先是这是少有的国内民营影视公司的海外收购行动;其次,也是小马奔腾又一次做出惊人之举,很突然,事先没有任何风声。
2012年是中国影视产业的“走向世界”的海外发展年,5月,万达院线刚在美国收购了AMC;好莱坞著名导演梅隆自己的特效技术公司,在当年夏天又和国内某地方政府合作,在当地的影视技术产业园区展开对IMAX相关技术的本土化生产、推广合作。
因此在国内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中,“海外收购”、“进军国际”等是最频繁最抢眼的关键词,大家最初都认为,小马的这次收购,是这年我国影视企业一系列“走向国际”行动中的一部分。



新京报的某位版面责任编辑过去一直和我关系不错,对于影视行业内一些新闻,他经常会找我约稿。这次他自然也还是找我,问能不能写一个1500字篇幅的评论文。
我之前很多年是做剧组的执行导演、编剧和具体影视剧项目的宣发策划工作。因为我是理科生出身,对技术特别热衷,自己那点英语也还凑合能对付。在2011年下半年始,通过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进入美国一家类似的影视技术处理的小型创业公司,从那以后,自己的职业定位开始逐渐转型,在美国的时间越来越多,对美国这个产业的了解也越来越深。

当新京报的编辑通过QQ和邮件给我发来约稿请求,出于朋友关系,我就先答应了人家,利用自己一些职业上的便利优势去了解。这一了解不要紧,马上就发现这其中有猫腻:
A、在上述国内媒体对这起收购案重点报道的123三条当中,前两条都不成立,或者委婉的说,明显存在虚假宣传成分——这家公司确实是卡梅隆在多年前与其他合伙人创办的,但早就倒手转卖过多次,已经和卡梅隆没关系了;该公司过去参与过一些大制作,也获得一些成就,但没有宣传中吹嘘的那么高;
B、这家公司曾经倍估出3亿美元的市值,但是过去几年在特效处理上没有开拓出什么有价值的技术,公司高管又错误判断了经营方向,居然去搞房地产开发,且经营不利,在收购案之前的半年多里,为了得到现金,还把一些还算值点钱的核心技术转让出去了,公司内技术骨干人员也是流失严重,剩下的都是一些不具有竞争力的三流技术,所以才会出现仅3000万美金的便宜价。

我在认真确认了上述A、B两个特征后,赶紧就给新京报编辑回信,表示这事挺蹊跷的,里面可能有一些更复杂的因素。新京报编辑就追着问,让我说的再具体一些。我是这么回复他他的:
第一、国内媒体对这期收购案如此报道,特别是里面的123三个关键宣传要点,不用问,都是通过当事方、即小马奔腾方面提供的新闻通稿素材;这些东西可以肯定是虚假的水分,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吹牛。小马奔腾方面这么做,有可能是要掩盖什么,存在一些不能说的其他意图;
第二、如果小马方面没有其他意图,那这个收购案纯粹就是冤大头。花3000万美金,买一个只剩下烂壳的美国特效公司,这不是傻到家了吗?

那么,会不会出现这种傻子呢?我当时出于某种乐观心态,的确从这个出发点去做了考虑,觉得是会有一定几率。
因为中国影视行业本身的技术水品低,同时这些影视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也基本没有搞技术、懂技术出身的,好多民营影视公司都是皮包公司,老总擅长吹牛、忽悠、扎钱,但就是不懂技术。所以,之前的一些海外收购案,都是现金、有价证券收购一些传统的实体产业,比如万达收购的就是院线。
国内这些老板,对于美国的特效技术、IT技术这种他们不太懂,没有概念,不知道值不值钱(以及值多少钱)的项目,基本都抱着眼馋但不敢下嘴的态度。
现在小马方面居然收购这么个烂壳公司,说句难听点的话,没准还真就是美国骗子套住了中国凯子。这不懂技术的中国傻老板急于求成,脑子一热,让美国大忽悠给灌了迷魂汤。



随后我就对新京报的编辑说,既然如此,那你让我写这篇稿,如果我说假话套话呢,这篇稿子没看点,你不会要;我要说实话呢,估计就得罪人,这篇有极可能让一些人不高兴的稿件,你敢不敢发?
我这位朋友还真是不含糊,直接就说你就放心大胆地写吧,我们搞媒体的不就盼着折腾点大新闻出来么……
然后我在美国西部太平洋时间PST晚上10点多(北京这边下午3点),写出3K多快4K字的评论稿,篇幅严重超了,赶紧给他发过去。半小时后,QQ那边回消息,他说你写的真牛逼啊,绝对大新闻,我和我们主编都不敢发,认怂了。这样吧,咱改改,删到1500字以内,篇幅绝对不能超;内容适可而止,最后还要给人家留面子,说些积极向上的客套话,展望下“民营影视公司走出国门,美好的未来发展前景”。
我说行,听你的,我文中有哪些地方是重点,建议你保留;其他的你随便删,“积极向上”的客气话您老帮我代笔就的了。
于是,最后就有了本文开头这篇《小马奔腾的收购小算盘》的文章,刊发在次日的新京报。

对于人生的深层次理解 怎么看待中国公司疯狂收购国外企业,是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果然不出我这位朋友所料,俺这篇文章真是大新闻,让有关部门立即做出强烈反应。
首先,小马奔腾方面联系媒体记者,紧急召开一个临时就收购案的解释会;然后,帝都宣传部门主管领导在当晚给新京报社下通知,把俺这篇文定义为对行业新闻报道的“事故”,责令报社立即再写一篇文,刊登在次日的同版面上。
第二天,新京报就刊出了一篇文,没有什么实质报道内容,纯粹就是“展望民营影视公司走出国门,积极参与海外收购,美好的未来发展前景”云云,一篇歌功颂德唱高调的马屁文。
应有关部门要求,新京报以后,在有关影视文化产业方面的报道中,不再刊登作者署名”秋原“的文章;之前负责审阅《小马奔腾的收购小算盘》的责任编辑,须就此做出书面解释。
几个月之后,应该是当年年底,我这位朋友从报社离职了。



上面这么一大堆文字,是我从自己个人的角度出发,去描述四年前那件事。现在,这件事已经基本水落石出了,接下来我用第三方口吻,大致描述下此事的来龙去脉。这里面牵扯到一些敏感人物:
一、已经在2013年被双规的前公安部副部长、曾长期担任央视新闻评论部主任的李东生;
二、在2015年6月接受有关部门调查的香港商人、前前央行行长女婿车峰;
还有一些关键当事人,就不都逐一列举了。

李明与李东生有深厚关系,所以小马奔腾的前身雷明顿广告,才能靠着央视这颗大树打下自己的基础。
小马奔腾影视想上市,但是内部一直苦于没有一个稳固的核心产业。这是因为影视产业的经营特别不稳定,而小马奔腾又不像华谊兄弟,能死保住冯小刚这个票房台柱子。小马没有特别有号召力的大导演大制作人,宁浩作为新进青年导演,他的电影的票房表现不是特稳定,比如《黄金》的票房不算高,《无人区》还因为未通过审查而长期冷藏,投资收不回来。所以,表面上这家公司在电影、电视剧、电影院线上四处扩张的积极姿态的“全产业链”模式,但很多是探路,且收效有限。
因此,到了2011~12年,小马奔腾方面通过某些渠道了解了美国Digital Domain(2012年初,这家公司参与过科幻片《安德的游戏》中的特效摄制,主持制作片中的太空舱中的失重训练仓,但失重特效不是就此一家),他做出的收购计划,是一种剑走偏锋、旁门左道的想法。因为当时还处在《阿凡达》引领的3D电影热潮还很高涨,“3D”概念正火的时候,电影要是不拿3D当噱头,都不好意思上院线,由此导致出现了一股盲目的技术跟风热;同时,卡梅隆这种大导演,又来中国推销他投资的3D电影技术专利,与天津政府在当地合作建立产业基地(实际包括打着电影产业基地名义的房地产开发——),做大生意。这种情况下,小马也做出一个不太清醒的判断,计划收购美国的一些所谓“高性价比”的电影特效技术公司,然后引入到国内,把影视特效处理作为他的一项新的主营核心业务。中国相对廉价、粗糙的商业电影对特效的要求不高,用二、三流的技术就可以应付了。让国内其他公司拍电影,都到他这来做一些低层次的同期或后期特效。

那,小马会有这种构想,应该从影视行业的内部的运行特点去分析。诸位谁有兴趣,这颗看下我以前回答过的一个问题:
电影电视剧都是“热闹的高风险投资项目”——说热闹,是因为这行特别强调宣传、炒作,也的确特别能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影视娱乐圈里各种真新闻假新闻绯闻奇闻传闻丑闻不断冒出来;但这些大都是浮夸虚伪的表面现象,这些表象越多,越说明这个行业缺少靠谱的定性行为准则,明文约束的实规则不多,各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却不少。由此导致的状态,就是这个行业规模并不算大,但是水特别深,外人看不透。头即年,各路煤老板铁老板房地产老板,也纷纷往影视圈里砸钱拍戏,最后热闹一场,赔了不少。这帮老板一看不会玩,如今有纷纷撤了。
即便是长期吃这碗饭的人士和公司,就比如小马、华谊、保利等等,其实也并不算度稳定。特别是影视剧还有个与拍摄档期相关的周期性规律——一部中等投资的商业电影的运作周期,基本在1~1.5年之间,一年的周期里,前11个半月基本没营收,全靠最后电影上映的放映档期拼个一锤子买卖;而中国院线电影目前基本上是赔钱的多,行业内有句顺口溜,平均每十部院线电影,是“一赚两平七赔”。再加上政策风险(比如没通过审查,俗称“毙了”,投资全瞎,一分钱都拿不回来)等其他的风险因素。总之,好些民营影视公司,表面上看着挺风光,其实日子不好过。体现在公司业务营收、财务方面,就是特别不稳定,呈现某种周期性胀缩的特征,以及其他的难以预估的问题。
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式,影视公司老总经常采取的措施,就是广种薄收,分散风险——我如今筹集到10块钱,可以分成十个1块,分别投拍十个不同的戏,也可以分成三个3.33块,投给三个戏。小马奔腾在之前在电影、电视剧等不同项目上的四处出击姿态,就是基于如此考虑。
但是,这些投资有限的影视项目,不能保证他在短期内迅速壮大,或者说,他缺少一个稳固的核心主营业务。而且作文民营企业,小马起步要晚了一步,华谊等其他民营影视公司已经走在前面,并抢占了一些优势资源(比如说,09年华谊上市,圈到钱后就组建自己的院线,而万达更是早就把自己的地产与电影院线做了很紧密的结合)
所以,小马实力在自己实力有限,又比同行慢了一步的情况下,他想到去开拓一些别人开没怎么接触的新产业,产生这种心态是可能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
电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中国电影这些年,表面上看“钱”似乎是越来越多了,但是技术基本没啥进步,即没啥技术储备、技术研发,也没有什么懂技术的高层决策者。小马奔腾想通过外海收购的方式,通过引进美国一套特效技术,来开拓国内的影视特效摄制,同时又能丰富自己的公司业务。这种考虑也不是没道理。
以上就是小马奔腾方面的天真想法。所以该公司高层这些不懂电影特效技术的人,自以为通过引进美国的低端技术,为中国的廉价低成本电影服务,靠开辟这个生意来丰富公司的业务,并最终谋求上市。



接下来,收购的具体流程要落实时,小马方面遇到了一个国内民营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没钱。
尽管公司在风投中可以通过估值定个高价,但没有多少现金或干脆还没有盈利。3000万美金*0.7,再换算成人民币,对于小马来说真不是小数。为了筹措美元线金,小马通过另一位老电影从业者的关系,联系上了车峰。

李明是通过与有关领导保持密切关系,“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方式起家的,他与李东生就是如此。因此,当他结识车峰之后,也基本是这种念头。李东生对李明的广告业务没有占据之心,但车峰通过李明的介绍,了解到Digital Domain,即产生了半路夺食的念头。
请注意,车峰在此前从没参与过影视产业的生意,对视觉特效的技术层次也不懂。但这个人是“玩钱的”,资本运作的常客。

车峰同意李明就收购Digital Domain筹措资本的请求,同时双方还达成其他共识并有协议,打算共同建设一个影视特效产业基地,迅速壮大,并以上市圈钱为最终目的。对于车峰表现的积极态度,李明和小马方面很乐观。这种乐观,也就促使小马奔腾方面更盲目地、急切想买下Digital Domain。
然而,到了12年年底,收购交易完成后,车峰就单方面采取不配合态度,也不再提之前共同打造影视基地的那些豪言壮语。国内的其他影视公司,在如此不明朗的前提下,也没人会去找Digital Domain做什么特效。
最终,在2013年3月,小马奔腾在无奈之下,又把刚收购的Digital Domain转手卖给车峰的奥亮集团。奥亮原先的经营内容是和“环保”概念勉强沾边的废旧金属回收和香港的一些地产物业。车峰把Digital Domain装到奥亮这个壳里,直接改名“数字王国”在香港上市。
奥亮原本是垃圾股,每股港币6分多,改名数字王国之后,弄进去“视觉特效”概念后股价大涨,到15年夏天车峰出事前,涨到每股0.95港币,在车峰被国家有关部门控制的消息传出后,再度大跌。
车峰把奥亮改名数字王国,这把戏和当年李泽楷的盈科多少有点类似,玩概念,什么火就折腾什么,数码港、电讯科技、视觉特效、3D,壳里面其实是空心的……

2013年,小马奔腾把数字王国卖给车峰,一转手,赚了一倍,但这种小算盘不能实现上市的大目标。当初要打造特效产业基地等等已经出去吹的牛也不提了。
2013年12月20日,中纪委对外宣布,李东生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
仅仅十二天之后的14年1月2日深夜,小马奔腾董事长李明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
2015年6月2日,车峰在北京被有关部门控制。


这件事,还牵扯到其他一些人士,有些人如今也已经身陷囹吾;还有一些则忌讳如深,不愿意再有人讲述他们在此事当中的言行作为。
这些人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的与我有过来往。因此,我在文中还是采取了一些方式,回避掉这些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没能把来龙去脉的详细全貌都一一描述。
还请看过此文的诸位,能理解其中的隐衷。

==================================================================
我这篇文字,从昨天下午发出后,到现在获得朋友们很热情的反响。在此期间,我还收到的几条私信,其中有朋友问道了关于影视投资、影视行业的技术1投资与引进、海外投资等等方面的事务。
我回答两个比较集中的问题——

首先,因个人原因,我不方便接受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的直接在线采访或在线解答,请您谅解;

其次,最近两年,国内的资本力量和影视行业的一些决策者,已经逐渐开始加强对美欧先进的视效技术的关注,来打听的人越来越多,虽然依然是动嘴问的多,动手真行动的少。如果您想通过我这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对这个行业持有兴趣,您给我发私信问我联系方式,都可以,但我做不到在私信里就能全部解答您的疑问。
许多更深入细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形式的沟通才行。

16.07.29 午
==================================================================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30103/63.html

更多阅读

走过人生的高山低谷 怎么走过低谷

拥抱每一天20121227--星星整理我是孟苏伦,今天来跟大家分享我人生中的高山和低谷,以及神最后如何带领我进入服侍他的人生。谈到我人生的高山低谷,就要从我三次濒临死亡,然而神却奇妙地把我从死亡中拯救出来的经历说起。第一次濒临死亡,

人生财富自由的三个层次 对于人生的深层次理解

(转载自梦想行动家)有了梦想的人,一定会遇到积累金钱财富的问题。人生和社会是现实的,平衡生存和发展,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绕不开这个问题。最近关于财务自由的思考比较多,想清楚了实现财富自由的三个阶段,跟大家分享一下供参考:第一阶

转:旅游对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旅游对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瓜田推荐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学者于丹日前接受了中国旅游报记者的专访,就中国旅游日的概念与内涵还有对旅游的理念,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对大家会有一定的启迪。我们可能比不了于丹的条件,在全世界各

声明:《对于人生的深层次理解 怎么看待中国公司疯狂收购国外企业,是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为网友雨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