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凯怒斥林毅夫 如何看待张维迎和林毅夫在纪念经济学家杨小凯逝世 10 周年讨论会上的辩论?

这是一场学术争论,也是一场意识形态争论。

林毅夫出身芝加哥大学,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舒尔茨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就是修正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和罗斯托的超赶理论,证明农业劳动力边际收益不为零,农民决策不理性的假设不符合实际。其理论可以推到出政府应该避免微观上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并对上个世纪60年代众多发展中国家农业灾难做出一个完美的预言。导师如此,林毅夫本身的博士论文,也就分析政府对农业微观组织(产权)结构的干预对粮食减产的影响。

同样,张维迎在国内以传播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著称,常常标榜自己对国内产业理论的贡献。稍微对信息经济学、产业理论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个领域有大量的论文,是研究产业结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等因素造成市场失灵。

林毅夫这样的学术出身,肯定比大众更了解政府的恶;自己写的教材里就有“囚徒困境”的张维迎,肯定也比大众更了解市场的恶。看看林毅夫、张维迎的导师和毕业学校,就知道他们的学术修养不可能比大部分的经济学博士低。他们自然了解不同的产业、案例、公司,需要在具体约束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背后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权重。

张维迎和林毅夫之所以这样争论,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经济学,而是为了通过意识形态的争论,施加自己的政策影响力。之所以他们不就事论事的讨论问题,而是偏重于泛泛而谈的意识形态讨论,是因为专业分析是一种极为耗时耗力,边际收益极低的分析方式,根本就不可能达到影响政策决策的效果。

任何一个经济学家,无论有多大的天赋,除了自己特别擅长的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关注都是泛泛的。比如金融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点,汇率改革、外汇改革、银行改革、债券改革、证券改革等等都是非常宽泛领域。单单一个银行业改革,就牵扯到准入分析、市场结构、会计核算、破产机制、债务追讨、利率浮动、信用评级等多个领域。其中仅仅和准入分析(市场结构)相关的金融抑制领域,其论文就汗牛充栋,外行根本就无法对影响其改革结果的变量烂熟于胸。

想想吧,一个博士一辈子也许就是对其中几个领域有深入的研究,从而做出微薄的贡献;且政策建议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不一定取得政策目标。如果政治家对改革的想法,是就事论事,了解每位经济学博士对相关领域的各种研究,将各种影响改革的变量烂熟于胸,而不是选择一种意识形态,那么他执政的几年内还怎么改革?

政治家如同企业家就是在政策风险的不确定下,选好一种方向,然后据此指引一个国家前进。他不可能是各个领域的通才,政治家需要做的就是凭借直觉,分析这个国家存在的主要矛盾,然后将全国上下团结起来,为这个目标前进。如果里根、撒切尔每天看各种私有化的坏处,邓小平没事就想傻子瓜子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那国家还改不改革了?

就像我前面说的,别说政治家,就是政治家的那些处于学术顶端的经济学顾问们,如果凡是政策建议就要就事论事按照学术分析,也没法提供各种建议了。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罗德里克依据自己的理论,对贸易自由化提出各种批评,巴格沃蒂、克鲁格也依据自己的理论捍卫全球贸易,大家都是这个领域的权威,如果贸易自由化真的要依据学术手段,按照联合国给出的条码分析各种货物的贸易规则,那么这些政策顾问们还有精力关心其他领域么?

因此从政策建议的角度,由于认知的局限性,经济学家、政治家们偏重于意识形态的讨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他们既没能力,也没精力去了解各个微观事物的约束条件和改革环境,所以说林毅夫和张维迎的争论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讨论。

同时,也是由于这种思维的局限性,或者说人本身思考能力的局限性,就决定学术进步本身就是暗含着一种意识形态的波动。认知的存在局限,造成这世上不可能存在任何完美的政策,不完美的政策自然不可免造成各种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所以任何政策都有好多一面,和与之带来的风险。这些政策局限性反馈给学界,就让大家对经济学理论有不同的思考,由此带来经济学意识形态的不断波动。比如随着中国经济的成功,有人看到的是政府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有人看到的是由之带来的无效投资,有人看到的是96年后不顾东欧前车之鉴的私有化魄力,有人看到的是下岗工人的生活困顿。因此中国改革过程中政策的局限性,很好的解释了林毅夫和张维迎的争论背后,暗含着政策带来经济学思维潮流波动的必然性。

不止是中国,世界经济学思潮也是这样。40、50年代的刘易斯、罗斯托、缪尔达尔、米德等人,更多的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因此他们倡导依据这种特殊性给出政策建议。随着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先后因为大政府的关系,发生各种经济悲剧,因此经济研究又开始强调市场的作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西方国家的制度,由此被各种嫁接到发展中国家,此时又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和拉美改革的失败,东亚国家的程度,又使得罗德里克、林毅夫等人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以及政府该起的作用。同时,90年代末的亚洲经融危机,日本经济的衰落,又使得以普雷斯哥特等人开始关注产业政策的危害。因此说发展经济学的进化史,本身就是一部对政策观察的波动史。

说了这么多,就是表明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思维都有局限性,大家倾向于通过一种意识形态解释世界的运行。也是由于思维局限性,改革的风险不可避免,改革的困难无法预期。可正是由于每个人都存在思维局限性,我们才说大海航行靠舵手,因为只要改革就必然面临暴风和闪电,舵手如果没有对改革风险的敏感性,没有抓住国家主要矛盾的全局性,没有团结船员先前的鼓动性,那奥巴马的位置让伊布他奶奶干好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40103/143.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牛鬼蛇神录杨小凯(3) 杨小凯 牛鬼蛇神录

原文地址:牛鬼蛇神录杨小凯(3)作者: rourou牛鬼蛇神录(3)杨小凯著口述自传:我的一生整理:肖瑞 李利明 宋导演 宋绍文是一九七二年政治犯和刑事分编分管后从十大队调到三大队来的。这次分编分管后,一至五个大队专关反革命犯(政治犯),六

杨小凯--《牛鬼蛇神录》 牛鬼蛇神录 txt

经济学家杨小凯文革期间曾入狱十年。出狱后,他考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非常传奇的经历。幸运的是,他为大家写下了这十年的监狱生活,让更多人能了解到他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拜网络和日益开明

林毅夫当年是如何来到大陆的轉 林毅夫游到大陆

喧腾一时的林毅夫“叛逃案”,坊间一直流传他是抱着两颗篮球游泳来到大陆的。林毅夫和妻子陈云英去年3月接受媒体访问时否认此传闻。但对于如何从台湾游到大陆,没有清楚交代。台湾地区“监委”叶耀鹏经过调查后,认定林毅夫应是穿着救生

林毅夫:中国未来产业投资有哪些机会?

【商机】林毅夫:中国未来产业投资有哪些机会?2015-05-06林毅夫在五·四青年节,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与朗润园里的经济学家——宋国青、黄益平、徐高共同就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展开研讨。这次“朗润·格政”系列活动中,林

马光远:林毅夫的赞歌太危险

马光远:林毅夫的赞歌太危险作者: 汉奸都是狗杂碎来源:新华网发展论坛  经济学家林毅夫11日在2012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仍将在未来20年保持每年8%的增长。同时,在全球经济疲软,中国的出口乏力的情况下,他认为,中国可以考虑

声明:《杨小凯怒斥林毅夫 如何看待张维迎和林毅夫在纪念经济学家杨小凯逝世 10 周年讨论会上的辩论?》为网友别煽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