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房价为何猛涨 如何看待2016年2月末北京上海房价猛涨量价齐升的情况?

我的房东2月26日挂牌,工体的25年房龄老楼,均价6万,迄今为止(3月7日)仅有3个买家来看过房。

先说结论:
参考09年行情,这波上涨将持续半年,重点集中在核心城市,然后房价高位横盘一年,等待市场慢慢消化。
有资产的人再跟一波行情并及时落袋为安,账面资产至少能够增加20%;
愿赌服输的人可以融资加高杠杆吃进,赌赢了直接脱贫致富,赌输了跳楼不送;
刚需小民按照自己现有家庭收入乘以70%的系数量力贷款,充分考虑失业和降薪风险。

原因:
2009年的大涨过去7年,新一波韭菜成长起来,虽然规模仍然不够,无奈国家内忧外患,只能集中一切力量维持名义GDP的增长。今年仅仅保7%,又面临出口缩减,原油价格下滑;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全都没了动力,煤炭、钢铁、建筑、石油、制造业哀鸿遍野;高端餐饮早就半死不活;互联网创新看似红火,实际整个行业的总产值(万亿级)与中烟集团一家差相仿佛,主要资金来源也是前几年放的水。在这种情况下,能维持不裁员不降薪的企业已是凤毛麟角,应该没人认为居民收入普遍迅速增长,对居住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吧。

那这波行情怎么来的?从去年就开始吹风,今年只是落实了而已。表面看是炒作,左手倒右手;根本原因是放水,增加货币供应量;深层原因是救市,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坚持下去总有转机。

根据我学习索罗斯《金融炼金术》的理解,下附,我做了一个推论:
资产价格不涨即跌的拐点就是
M2增发速度(%)≤利率(%)+CPI涨幅(%)+GDP涨幅(7%)
【以上公式采用近似拟合方式(1+x)*(1+y)=1+x+y+x*y,在X,Y远小于1时,x*y近似为零】


2016年大涨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率降低,GDP下降,而M2的供应量却同比增长16%,而且放水仍在加快。这波行情是在ZYZF和DFZF,中介,开发商,银行的推波助澜下发起的,来势汹汹,但却缺乏后劲。

为什么?通俗的说,就是嗑药磕出抗药性来了。09年大涨,政府才放水13万亿,轻轻松松的把北京三环房价从2.5W托到4万后高位横盘;15年GDP增加4万亿,政府放水16万亿,房价也不过是高位横盘,反而股市动辄千股跌停千股涨停;16年房价大涨的前提,是M2增长率达到14%以上(利率4.5,CPI 3,GDP 6.5),在现在的货币基数下,政府2016年新增M2将达到史无前例的20万亿,人均增加1.4万元!!!(但我的工资已经三年没涨了)每个月新增M2需要达到1.6万亿!!!

20万亿是什么概念?2003年全国的货币供应量才22万亿,2006年全国的GDP才21万亿。一年放水放出一个2006年的全国GDP。我只想说呵呵。

靠金融救不了现在中国的经济问题,但是不这样做更惨。非常简单,是房价崩盘,房主断供,企业倒闭,社会动荡来得好;还是政府放水,房价暴涨,富者越富,贫者保障来得好?现在这种玩法至少还能接着玩几年。玩到什么时候是个头?等我大清一年放的水超过全世界M2增量一半的时候,这个玩法就再也玩不下去了,现在已经超英赶美了。

但只要信贷的增加无法满足上述的公式,那么抵押品(房产)价格的下跌就注定会发生,这就是资产的反身性原则。

与此同时,抵押品价值本身也存在问题,就是购买抵押品的刚需能够承受的最高价格。目前北京呼家楼一套60平米30年房龄的房子总价是300万,可评估到250万,贷款80%,即首付100万,贷款200万,月供1万2。对于一个30岁,本科毕业,双职工家庭来说,家庭税后年收入在18万左右,公积金每月6千,扣去公积金,月供1万2的压力并不大(毕竟省下了房租钱)。但如果他们有一个人丢了工作,月供1万2就只能让他们全家吃糠咽菜度日了。同时,如果收入不再增加,理论上他们能够承受的最高贷款额度为300万。当房价达到8万一平的时候,他们也将放弃购房。那么抵押品本身有价无市,也将导致价格的崩盘。

最后,现在经济形势非常差。主要的大型国企全在亏损,政府放水也是为了让这些企业能够挺住,避免裁员。但是大家至少应该做好被裁员的准备。但如果地租持续上涨,对企业和服务业也是雪上加霜,所以各行各业都不乐观

可惜由于我的愚蠢,在上一波暴富浪潮中没有抢到第一桶金,不然跟着这波行情捞上一年半,至少20%的收益又到手了。
===============================
那个经典的段子:
最近,很多企业资金链断了,但政策好,央行放大水了,降准了,得想方法从银行套出钱来。最近很多答主都说了。我有一套1000万的房子,我找中介(不良中介,罪魁祸首,推高房价),涨到1500万,然后叫我亲戚或同学去买,首付3成,450万过了账面又回自己包里了,还可以从银行拿出1050万,并且房贷利息还低,不过套现的人还不还就说不定了,毕竟这买卖太值了,即使房子被回收了也不怕。当然还有部分跟风的不明群众。在美国这叫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说法不对。我有一套1000万的房子,然后找中介挂1500万。跟老婆办假离婚,老婆来买,手续全是自己办的省了中介费,但是最后评估下来只评估到1200万,银行只给贷款70%,也就是840万,买方需要交660万的首付+40万个人所得税【(1200-1000)*20%=40万】+12万房屋交易契税(1个点)+12万营业税=724万。
结果是:房子还是自家的。为了从银行拿到840万的贷款,我需要先准备660万现金的首付,还要给国家交64万的税,然后拿到一个利率5.75%的贷款,五年还清。
如果我直接做房产抵押贷款呢?按照2015年6月的文,抵押贷款利率为6%,五年还清。
还是办房产抵押贷款合算,因为少交税。
上述段子是编的。

中介是个放大器,一头忽悠房东涨价,一头吓唬买家赶紧买,人为造势,制造一个繁荣景象。但现在的刚需收入提升有限,负担得起动辄6万一平的房子的人不多,现在主要繁荣的是房屋换手,就是卖掉老房子,买入新房子。但改善型需求的成交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现在心存疑虑的人,可以持续关注网签数量。

最后强调一下:看好后市就赶紧买,只要有资产,能承受风险,这波行情至少会涨半年,横盘一年。不看好就死心,别再被忽悠,千万别犹豫来犹豫去,最后下决心入场的时候被套在高点上,全家都完蛋了。
===========================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任易 ,或微信号 RenyiWiki。我分享如下图所示的销售、项目管理、玄学、Java、Python方面的经验。


===============================
引文:索罗斯《金融炼金术》
下载地址:

我作出了两大发现:一个是信贷与抵押之间的反身性关联,另一个是管制者与管制对象之间的反身性关联。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假设货币定价是真实世界发生的事件的一种被动反映。古典经济学专注于真实的世界而忽略与货币和信贷有关的问题,甚至凯恩斯也用真实因素表达他的一般理论,货币主义者们试图把这个关系倒置过来,他们宣称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就可以控制通货膨胀。

  在我看来,所有这些观念在根本上都是错误的,货币定价并不是真实世界中事件的简单反映,定价是对交易过程施加影响的一种积极的行为。货币现象与起初真实事件以一种反身性的方式相关联,即彼此相互影响,反身性关系在信贷的运用和滥用操作中最显著地表现出来。贷款是以贷方对借方履行债务能力的评价为基础的,对抵押贷款的评估被设想为是独立于贷款行为的,但事实上贷款可以影响到抵押物的价值,无论对于个别经济领域还是作为整体的经济这一看法都是适用的。信贷扩张刺激了经济并提高了抵押品的估计价值,收回贷款或紧缩信贷的负面影响既不利于经济也不利于抵押品的估价。信贷与经济活动的联系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用于建立新工厂的贷款与用于杠杆收购的贷款的经济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其结果是难以将信贷与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定量化,然而忽视这一点无论如何总是错误的,货币主义者这样做了,其后果被证明是灾难性的。贷款行为和抵押品估价之间的反身性相互作用启发我设计出一种模式:一个时期的逐渐的、缓慢的加速增长的信贷扩张之后是一个短期的信贷紧缩——典型的繁荣和萧条递嬗。萧条在时限上被压缩了,因为清偿贷款的努力引起抵押品估价的骤然下降。

  繁荣与危机为经济史缀上了一个个标点。当然,信贷周期的概念过于简单,不能解释事件的过程。一则,信贷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太模糊而且易变,无法导出一种规范的模式;二则,事件的进程受经济政策影响而变得极为复杂。周期性萧条破坏力太大,人们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以预防其发生,这些努力导致了中央银行及其他控制信贷和调控经济活动的机制的逐步形成。要弄清管制人员的作用,必须认识到他们也是参与者,理解的不完备性也是他们所固有的,此外他们的行为往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管制人员与作为管制对象的经济的之间关系是反身性的,不断地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在这个意义上它本身也呈现出周期性的特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440103/146.html

更多阅读

公文写作杂谈之五:如何看待执行政策中出现的打擦边球现象

公文写作杂谈之五:如何看待执行政策中出现的打擦边球现象在执行政策中出现打擦边球现象,有时甚至是一个带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客观事务的错综复杂性,以致很难划清界限,因而给“擦边球”现象提供了客观依据;二是

如何看待东海防空识别区及国际反应? 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

中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后,美日等国强烈反对,国内舆论评价复杂,有人说中国“设区”是自找麻烦,有人说美日挑衅是中国之耻,并戏称中国是“纸老虎”,还有人说美日中了中国的妙计。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以及美日等国的反

究竟该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直销? 中国仙道之究竟

究竟该如何看待今天的中国直销? 无论是深入直销看直销、还是跳出直销看直销,“究竟该如何看待直销”都是直销业永恒的话题,也是永恒的问题。尤其在今天,“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的直销”,已经不仅仅是“话题”或“问题”这么简单,他已经成为

声明:《2016年房价为何猛涨 如何看待2016年2月末北京上海房价猛涨量价齐升的情况?》为网友快乐丶在明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